- 北大講座精華集(歷史)
- 《北大講座》編委會
- 2265字
- 2020-09-25 15:38:48
中國歷史上的臺灣問題
臧運祜
[演講者小傳]
臧運祜,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1966年2月生于山東省諸城縣,1983年9月考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先后獲得北京大學歷史學學士、法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博士。1998—2000年為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后研究人員。2001年7月獲得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頒發的“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獎”。2002年獲得北京大學第八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主要研究方向為近現代中外關系史與中華民國史。主要著作有《七七事變前的日本對華政策》(專著)、《中外學者縱論20世紀的中國》(合編)等,并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北京大學學報》《民國檔案》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近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分別為本科生、研究生講授過“臺灣近現代史”“臺灣問題研究”等課程。
今天是臺灣光復六十周年的紀念日。六十年前的1945年10月25日,中國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臺灣警備總司令陳儀,接受了日本原臺灣總督兼第10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提交的投降書,僅用5分鐘的時間(08:55—09:00),就結束了日本在臺灣五十年的殖民統治。上午9點整,陳儀向中外宣布:臺灣正式回到祖國的懷抱。
臺灣回歸祖國已經六十年了,但1949年以來迄今的兩岸關系卻一直都比較復雜。最近我們大規模地紀念臺灣光復六十周年,今天的紀念活動可以說達到了高潮,就是因為臺灣的民進黨當局已經取消了臺灣的光復節;他們竟沿用日本人的方式,將臺灣的光復紀念日稱為“終戰”。臺灣當局的做法竟然如此荒謬!
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存在于歷史與現實之中。就歷史與現實的交集來說,今年的大陸政壇,可以說是“臺灣之年”。3月,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的“緬懷之旅”,拉開了兩岸交流的序幕。接著,4月底5月初,國民黨主席連戰的“和平之旅”,5月,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的“搭橋之旅”,7月,新黨主席郁慕明的“民族之旅”,以及9月著名學者李敖的“神州文化之旅”,在大陸接連吹起了強勁的“臺灣之風”。他們到大陸的訪問與交流活動,都帶來了臺灣的“特產”:連戰帶給北京大學的禮物是他祖父連橫先生在臺灣完成的一部著作《臺灣通史》;宋楚瑜送給清華大學的禮物是一套《臺灣文獻史料》的光盤;郁慕明追懷民族歷史;“嘴硬”的李敖在數次演講中難以掩飾鄉情??梢哉f,兩岸同胞、中華民族共有的歷史文化,一次次得到了顯耀與榮光。與此同時,這些遲到了半個多世紀的兩岸交流,也必然讓有理智的中華兒女一次次地思考起那個迄今懸而未決的“臺灣問題”。
記得溫家寶總理曾經說過,臺灣問題是我們最大的“鄉愁”和最大的“國殤”。當前的臺灣問題大家都比較清楚,不需要我在此加以贅述了。我今天主要講的是中國歷史上的臺灣問題。
之所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的臺灣問題,就是為了要區別于在外國歷史上曾經存在過、至今還存在的所謂“臺灣問題”(Taiwan Issue)。比如:荷蘭、西班牙、法國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臺灣問題”,以及日本、美國歷史上迄今還存在的“臺灣問題”。本來,在中國歷史上并不存在什么“臺灣問題”,因為臺灣只是中國內政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外國勢力的介入和本國因素的交互作用,才有所謂“臺灣問題”的發生。在中國近代歷史上,主要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勢力的入侵和干預,曾經有過東北問題、山東問題、新疆問題、西藏問題、香港問題、澳門問題等,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特別是到了20世紀末,隨著香港、澳門的回歸祖國,這些“問題”都煙消云散了。但是,中國歷史上卻有一個產生于近代之前,到現在也還沒有解決的“老、大、難”的問題,那就是臺灣問題。
我之所以要研究歷史上的臺灣問題,除了本人從事的歷史學職業所具有的關懷之外,還因為我所贊同的西方歷史學家說過的兩句著名的話——“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它們用作當今中國傳統的說法,就是“歷史要為現實服務”和“以史為鑒”。所以,我們研究歷史上的臺灣問題,其實就是為了更好地思考當前的臺灣問題。
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臺灣的歷史。臺灣在遠古時代,原本是和大陸連在一起的,后來才和大陸分離,隔臺灣海峽而相望。1971、1974年,考古學者在臺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臺灣島上最古老的居民的化石,并命名為“左鎮人”。它們屬于舊石器時代的后期,時間在3萬年左右以前。這就是說,至少從1974年算起,在3萬年以前,臺灣島上就出現了人類的活動。但臺灣自己古代的歷史,只存在于考古文物上和土著語言中,卻沒有傳承下來,因為它沒有自己的文字。有文字才會有歷史,中國有幾千上萬年的歷史流傳下來,就是因為文字的發明。
公元230年,中國處于三國鼎立的時代,當時吳國國君孫權派遣將軍衛溫率1萬官兵到達了“夷洲”。這個地方大多數學者認為就是今日的臺灣。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到達臺灣,規模很大,歷時一年之久。由于這次行動,吳國丹陽太守沈瑩在公元264年至280年間寫下了《臨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關于臺灣情況的文字記述。這樣,在大陸的文獻里才出現對臺灣的記載。隋煬帝時代,也曾三次派官兵去“流求”即臺灣,其史實開始記載于中國正統的史書《隋書·流求傳》。宋元時期,大陸漢人開拓澎湖,并向臺灣島發展,臺灣與大陸的聯系得到進一步加強。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省晉江縣管轄,并派兵戍守;元代還設立了“澎湖巡檢司”,仍隸屬于福建省晉江縣。隨著臺灣與大陸關系的加強,臺灣作為中國之一部分而早已存在于中國有文字記錄的歷史上。但是,這時并沒有“臺灣問題”的發生。
中國歷史上開始發生后來所謂的“臺灣問題”,是在16世紀中葉的明朝中后期。從此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過程。以下我分四個時期進行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