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講座精華集(歷史)
- 《北大講座》編委會
- 1917字
- 2020-09-25 15:38:46
五、“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啟示
夏商周斷代工程經過五年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北京大學是“工程”的重要參與單位之一,由21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中北大有7位,在9個課題中,我校主持和參與的有2項,在44個專題中,我校主持和參與的有22項。技物系重離子所、考古系年代實驗室承擔了加速器質譜(AMS)14C測年和骨質樣品制備與常規14C測年的大部分任務。考古系單獨或與兄弟單位合作承擔了夏文化研究、新砦遺址的分期與研究、商州東龍山文化分期與研究、邢臺東先賢文化分期與年代研究、周原西周文化分期與研究、先周文化的研究與年代測定、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分期與年代測定、天馬—曲村遺址分期與年代測定、晉侯墓地分期與年代測定等課題和專題的研究任務。這些測年和研究成果以及中文系裘錫圭教授關于“己未夕皿庚申”月食卜辭的考證和其指導下的關于武丁五次月食卜辭的排序與金文紀時詞語(“月相”)研究取得的成果,對構建夏商周年代框架、提出夏商周年表發揮了重要作用。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建國以來規模最大、參加學科和人數最多、投入經費最多的一項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研究課題。參加“工程”五年來的經歷,使我受到許多教育,業務上也有不少提高。而對于如何總結“工程”的經驗,推進我校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也有深刻的體會。那么,“夏商周斷代工程”究竟給了我們哪些啟示呢?
1.領導重視是“工程”能夠順利實施并取得重大成果的保證
由兩位國務委員任特別顧問、七個部委領導任領導小組成員,代表了政府對“工程”的支持。這種支持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多方籌措資金,提供經費保障;一是協調有關單位之間的關系,保證了“工程”的順利進行。這種支持是實實在在的,并不像起初我自己曾經擔心的、現在也還有人懷疑的那樣,所謂政府支持是領導定調子,大家跟著唱。李鐵映、宋健兩位國務委員多次明確表示:政治不能裁判科學。政府支持就是政府幫助找錢,幫助解決困難。怎么研究,研究的結果怎么樣,那是你們科學家的事,是學術界、科學界認可不認可的問題。在實施過程中,領導小組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遇到的問題,排除了不少影響“工程”順利開展的障礙。北京大學也成立有一個由當時的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郝斌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及時研究北大承擔任務的專題組提出的需要解決的困難,例如加速器廠房改造、設備購置,都是由領導小組出面協調才得以及時解決,搶了時間,保證了速度。北大領導小組還倡議由各系相關專家組成了一個學術專家組,給北大承擔的研究項目出謀劃策,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2.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多學科聯合攻關是“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的關鍵
當今科學發展的規律是,一方面分化得越來越細,形成一個又一個分支;另一方面又以很快的速度互相滲透。學科發展的新趨勢,任何一個學科要想獨立發展將十分困難,任何問題要單靠一個學科也很難解決。斷代工程冷靜地分析了夏商周年代學研究中的難點和學科發展的趨勢,果斷地采取了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多學科聯合攻關的方針。“工程”從首席科學家的選聘、專家組的組成、課題的設置與內容、研究程序的安排等方面都充分考慮了相關不同科學之間的結合。每個課題、專題提出的結論都是不同學科聯合交叉研究的成果,每一個成果都必須由來自不同學科的專家共同評議才可通過。多學科聯合攻關是一個磨合的過程,大家都抱著取長補短、虛心學習的態度才能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才能真正做出只有多學科聯合才能取得的成果。
北京大學學科齊全,人才濟濟,理應認真總結斷代工程的經驗,選準研究課題,動員相關學科力量,聯合攻關,去攻克重大學術難點,推進學科發展。如果單是學科齊全,而不實行真正的結合,仍走自我封閉、老死不相往來的老路,恐怕很難會有多大的建樹。
3.通過課題研究培養新生力量是推進學科不斷發展的根本
“工程”從一開始,就提出要有青年學者參加,要通過“工程”培養碩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人員。五年當中,我們一共招收了十幾名碩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人員。他們在導師的帶領下積極參加所在課題的工作,做出了出色的成績。在參加工程的一批年輕人中,涌現出了北京大學的劉克新、魯向陽、劉緒、雷興山、孫慶偉,中國科學院的景斌、徐鳳先,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徐良高、杜金鵬、李勇、劉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方燕明、宋國定,陜西省考古研究所的王占奎、曹偉等優秀代表。他們通過參加工程的實踐,鍛煉了自己,增長了才干,成為骨干力量。
“夏商周斷代工程”取得的是階段性的成果,有些課題還要繼續研究下去,但作為一個項目很快就要結題。結題之后,會繼續斷代工程開創的工作,啟動“中國文明探源工程:華夏文明的形成及其早期發展”課題,希望有志于此的青年朋友參加到研究隊伍中來。
(原載《北大講座》第一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