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倫理學與公共事務(第6卷)
- 李建華
- 1326字
- 2021-02-01 10:16:12
當代馬克思倫理學研究
馬克思主義與道德
[加拿大]凱·尼爾森
李義天 譯
一
馬克思對待道德的態度是復雜而矛盾的,總的來說,馬克思主義傳統在這方面繼承了他的看法,至少在矛盾性上如此,在復雜性上有時也是如此。馬克思一生反復地、充滿激情、憤慨和輕蔑地將資本主義譴責為一種非人道的社會體系,它使人變得殘酷無情,瓦解他們的自主性。馬克思在致力于這種觀念的同時,仍堅定地認為,在特定歷史時期,資本主義是人類進步絕不可或缺的引擎,盡管他也相信,到他自己所處的時代,資本主義的效用業已耗盡,而不過是人類進步道路上的一種阻礙。也就是說,他不僅把資本主義當做一種剝削的、非人道的社會體系,而且認為它如此創造生產力的方式使得人們現在無法給出合理的案例,以證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依然是生產進步道路上的一種必要的惡。如今,他把資本主義看做一種如果繼續維持便是不理性和不人道的體系。他相信,資本主義異化了、掠奪了、毫無必要地剝削了無數人,使他們遭遇悲慘的命運,而另一些人則以一種對于增進文化或科學而言不再必要的方式,身居特權和支配的地位。在這種體系中,自由發展和休閑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都不可能。而與之對比的是,至少對于資產階級的部分成員而言,這種體系可以使他們享用一種建立在勞動階級的負重之上的懶散而闊綽的生活,后者則常常被其生活的殘酷的經濟現實驅使,只能片面地發展自身,幾乎成為機器的單純附屬物。對勞動階級的這種剝削有時候太過嚴重,以至于令他們陷入昏迷和窮困的境地。他們的命運成為一種黯淡的、非人道的存在。
當這類情況不能再被稱作必要的惡——即,對于發展生產力以使所有人可以獲得一種體面生活而言是必要的——時卻依然允許它們大行其道,對于這種社會體系,馬克思不僅充滿憤慨,而且極為痛恨。他對于維系這種制度及其帶來的悲慘狀況的非人道的實踐活動頗為憤怒;但另一方面,我們中有許多人,在這一點上卻完全沒有跟隨馬克思的觀點,而恰恰是回避面對這些事實,因此我們既沒有對這些制度表示憤怒,也沒有對它們的存在和頑固持續表示絕望。然而,馬克思,這位偉大的抨擊者——這就是矛盾出現的地方——卻同時輕蔑地看待道德、道德哲學、“倫理的社會主義”,以及各種試圖為社會主義尋求道德基礎或道德理論基石的努力。“共產主義,”他說,“打碎了一切道德支柱。”道德是意識形態。它是一大堆令人眼花繚亂的體制,使工人階級搞不清楚自己的利益是什么,并且用關于正確與錯誤的廢話混淆工人的視聽。馬克思聲稱,道德就是一種意識形態工具,對工人來說,它會加速鈍化他們反抗各種不人道狀況的那種決心所具有的天生鋒芒。道德會瓦解這種即便是對其階級利益采取一般的清晰理解都會引發的決心——而這種決心可以引導工人堅決地反對資本主義,并以他們的具體情形所允許的任何方式去斗爭,去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的進程。
就算道德主義得到更為恰當的安置(比如,在“倫理的社會主義”中),它也會使工人用抽象的道德話語來替代關于下列問題的具體的社會分析——如,資本主義體系如何運轉、什么東西將會破除它,以及,我們將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等——從而讓工人走上一條后院幽徑。馬克思認為,道德話語混淆了工人的頭腦,令他們更難獲得革命意識。因此,盡管確實有點矛盾,然而,人們卻仍然很容易將馬克思以及馬克思主義傳統的其他人同時描述為道德主義者和反道德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