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與式規劃與學校發展
- 倪梅 陳建華
- 13字
- 2020-09-24 13:34:53
第一節
參與式規劃的理論依據
一、參與式發展理論
目前理論界關于發展理論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其中一個值得重視的領域是參與式發展的研究成果。參與式發展起源于對傳統發展模式的反思。傳統發展模式考慮的是西方中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西方發達國家以“救世主”自居,強調的是發展中國家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一成不變的模仿。這種“現代化道路”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許多發展中國家越模仿越落后。越來越多的發展理論專家認為,傳統發展模式其實是一種一元化和線性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主張,發展只有一種認識論和一條道路,即“西方中心主義”的認識論和道路。而事實上,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無法處理總是處于不確定乃至于變化狀態中的世界存在的問題,發展中國家應當不斷地了解變化中的世界,而且應當運用不同的知識來理解世界。參與式發展理論認為,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外部支持固然重要,發展主體的能力建設更加重要,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有能力認識和解決自己的問題,發展的一個重要過程是強化和提高發展中國家人民的自我發展能力,發展中國家的人民是發展的主體。
參與式發展是一種以非外來者為導向的理念和方法,強調通過賦權組織中的成員,使他們能夠具備分析自身狀況的能力,并與組織中其他成員一起制訂發展規劃,采取適當的行動來實現組織的有效發展。
參與式發展思想的核心在于三個方面:一是“以人為本”的發展宗旨,強調發展的中心應該是人的發展,人并不是一個被動和消極的客體,而是發展過程的主體,只有人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得到強化,這種發展才是可持續的發展。二是強調組織發展的差異性。針對發展而言,并不存在一種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路,不同的國家、組織和機構都有自己的特性,針對不同情況應當設計符合它們需求的發展思路。三是強調組織成員的文化自覺和積極參與。這種發展理論認為,如果沒有組織成員的自覺參與,沒有激發他們的自主性和熱情,沒有他們的發展的內在動機的支持,單純靠外部的援助,發展是不可能實現的。改變一個組織的面貌,固然需要外部的支持,但是必須經由組織成員的自覺努力,組織中的成員必須在文化意識上產生自覺,做他們愿意做并且能夠做的事情。這種基于人們自覺和自愿,重視組織中人的能力建設的發展,就是參與式發展所追求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