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歷史周期率”的破解之道

“歷史周期率”是指一個國家的政權往往會經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呈現出的周期性現象。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周期率問題,是1945年7月黃炎培先生到延安考察向毛澤東提出的問題。

黃炎培問道:“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只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并且無法補救。也有為了區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于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干部人才漸見竭蹶、艱于應付的時候,環境倒越加復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免趨于薄弱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中共諸君從過去到現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條新路,來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

毛澤東答道,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事后黃炎培寫下了自己對毛澤東答話的感想,“我想:這話是對的。只有大政方針決之于公眾,個人功業欲才不會發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來打破這個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黃炎培先生和毛澤東同志的這一問一答,構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窯洞對”,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對跳出“歷史周期率”的一個初步思考和回答。新中國成立后,如何跳出“歷史周期率”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一個重大歷史性課題,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頒布、“五四憲法”的制定,毛澤東同志所描繪的“民主新路”在社會主義建設政治實踐中得到了進一步驗證。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同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把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作為中心任務,把維護人民當家作主作為根本政治目標,民主政治制度得到進一步發展。進入新時代之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牢牢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主體地位,對民主政治進行了嶄新探索。通過這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中國共產黨已在認識和實踐上科學回答了如何應對“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問題,為破解“歷史周期率”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1]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對共產黨人來說,黨的歷史就是最好的營養劑和正能量。每次重溫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艱辛歷程和偉大歷史,每次看到無數共產黨員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偉大祖國,心中就會不由自主地默念“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會無形中增加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豪邁信心和無窮力量。學習黨的歷史,是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重要精神支撐。不忘歷史,就是不忘初心,就是不忘理想信仰。一個共產黨員如果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忘了黨的歷史和初心使命,“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會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2]。

中國共產黨立志于千秋偉業,必須要有一代又一代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來賡續血脈,必須要有一批又一批信念堅定、志存高遠的黨員干部來干事創業,必須時刻頭腦清醒、政治堅定,組織堅強、行動有力,否則,就會陷入無窮反復的“歷史周期率”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

2012年12月24—25日,黨的十八大剛閉幕不久,剛當選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專門登門走訪8個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在與各民主黨派中央和全國工商聯領導機構成員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到,毛澤東和黃炎培在延安窯洞關于歷史周期率的一段對話,至今對中國共產黨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以黨的總書記身份談及“歷史周期率”。[3]

2018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和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上講話時再次強調指出,我們黨執政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世界上一些社會主義國家和政黨演變的教訓,都揭示了一個道理:馬克思主義政黨奪取政權不容易,鞏固政權更不容易;只要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不出問題,社會主義國家就出不了大問題,我們就能夠跳出“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4]在這次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詳細分析了歷史周期率的歷史表現和現實危險,為廣大黨員干部正確認識和破解歷史周期率提供了深刻的歷史教訓和實踐方法。

2018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專門指出,我們總結分析我國歷史上吏治的得失,是要加強和改進干部管理工作,為跳出歷史周期率、實現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借鑒。[5]

歷史周期率問題是我國歷史上封建王朝擺脫不了的宿命。秦始皇統一天下后,窮奢極欲、揮霍無度,搜刮民財、征用民力,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四方響應,函谷關被攻破,項羽放了一把火,富麗堂皇的阿房宮變成一片焦土。后人感嘆說:“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漢朝經歷“文景之治”、漢武帝稱雄后由盛轉衰,最終陷入烽火四起、三國紛爭,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云:“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開元盛世”時期的唐明皇在統治后期也轉為昏庸、喜好女色、怠于政事,朝中奸臣當道、賄賂成風,可謂“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史稱“侈心一萌,邪道并進”。乾隆后期,官無不貪、吏無不惡,統治階層過著聲色犬馬、驕奢淫逸的生活,“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就是那個時期的生動寫照。清代末期,國家羸弱衰敗,當初那么能征善戰的八旗軍,合計近200萬的清兵,卻任由不到2萬的八國聯軍長驅直入。在回顧封建王朝的興衰更替史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些封建王朝開始時順乎潮流、民心歸附,尚能勵精圖治、以圖中興,遂致功業大成、天下太平,但都未能擺脫盛極而衰的歷史悲劇。導致悲劇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共同的也是極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統治集團貪圖享樂、窮奢極欲,昏庸無道、荒淫無恥,吏治腐敗、權以賄成,又自己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搞得民不聊生、禍亂并生,終致改朝換代。[6]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我們黨對歷史興亡、王朝興替一直有著深刻的認識和警醒。之所以反復強調“歷史周期率”問題,就是為了告誡全黨,任何一個政權,建立不容易,保持興旺發達、長治久安,也不容易。如果不自省、不警惕、不努力,再強大的政權都可能走到人亡政息的窮途末路。這個道理就是著名的“四個不容易”:功成名就時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創業初期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態不容易,執掌政權后做到節儉內斂、敬終如始不容易,承平時期嚴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變革關頭順乎潮流、順應民心不容易。這“四個不容易”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深沉的歷史憂患,又體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一貫的政治清醒,更是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強烈的責任擔當,言簡意賅、語重心長。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打破“歷史周期率”、破解“四個不容易”既是千百年來無數仁人志士一直苦苦思索的歷史難題,同時也是無數中國共產黨人一以貫之想要解決的時代課題。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難題面前,更是凸顯共產黨人的使命擔當。在新時代面前,我們黨要想真正打破“歷史周期率”、破解“四個不容易”,全體黨員干部必須敢于進行自我革命,敢于刀刃向內,敢于刮骨療傷,敢于壯士斷腕,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基礎上,始終堅持政治過硬、本領高強,自覺做信念過硬、政治過硬、責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的黨員干部,毫不動搖把我們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最終實現我們黨長期執政、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根本目標。

注釋:

[1]彭飛:《靠監督跳出歷史周期率》,《人民日報》2018年1月23日5版。

[2]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求是》2016年第9期。

[3]楊凱:《歷史周期律警示什么》,《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年12月29日1版。

[4]習近平:《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求是》2019年第19期。

[5]《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嚴把標準公正用人拓寬視野激勵干部造就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人民日報》2018年11月27日1版。

[6]習近平:《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一以貫之》,《求是》2019年第19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宁| 马边| 安国市| 景东| 巴彦县| 屏南县| 诏安县| 铜陵市| 新安县| 黄冈市| 台前县| 阜南县| 郑州市| 奉化市| 大埔区| 永寿县| 江永县| 新野县| 睢宁县| 霞浦县| 三穗县| 平定县| 阆中市| 寿阳县| 镇远县| 吉林省| 乃东县| 城市| 贵溪市| 垦利县| 忻州市| 通榆县| 济阳县| 平南县| 大埔区| 彰化市| 富川| 石嘴山市| 额尔古纳市| 会昌县| 饶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