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我國就業問題研究
- 譚永生 李爽等
- 3449字
- 2020-09-17 18:19:50
六、提高我國勞動力有效供給的對策建議
(一)加快教育結構的調整,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人口素質
提高人口素質,打破勞動力數量短缺的瓶頸,是我國應對人口結構變化挑戰的重要舉措。如果說人口紅利更多地體現在勞動力數量上的優勢,并且作為增長源泉終究要消失的話,那么人力資本存量的提高意味著形成一個更具有報酬遞增性質,更加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源泉。
勞動力素質狀況歸根結底取決于教育發展的整體水平,在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指引下,未來時期我國勞動力素質將會有較大的提升。從發展趨勢上看,隨著發展方式轉變、產業升級、結構調整,我國對技能人才的需求規模會更加巨大。如果把勞動年齡人口中具有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和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變化作為勞動者素質變化的指標,我國勞動力中高中及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都在逐步上升,尤其是近年來上升的幅度在加快。結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我們以2000-2010年上述兩個指標的年均增加比例作為未來時期年均提高的比例,可以大致測算出2015-2030年我國勞動力素質的概況(見表2-12)。預測表明,2020年我國勞動力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全部勞動者的比重將達到36%,2030年可達到45%。即便這樣,2030年的數據也僅相當于2008年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可見提升我國勞動者素質任重道遠。
表2-12 2010-2030年我國勞動力受教育程度的比重預測 單位:%

有效率的教育體制是人力資本積累與勞動力市場有效連接的渠道。目前我國教育結構和學科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嚴重脫節,不但沒有通過人才的培養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反而出現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窘況。從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就業良性互動的需要出發,必須加快教育結構的調整。一是要根據人才金字塔形的需求規律,調整學歷教育的結構,壓縮博士和碩士比例,提高培養質量,擴大專科和中專教育比例,同時在技術職務晉升和工資調整中弱化學歷的作用,強調水平和貢獻的作用。二是要根據中國世界工廠的定位,大力培養理工科人才,尤其要重視各類學歷教育中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三是要改革高考及錄取制度,促進中小學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使教育更符合教育規律,使中小學生的成長更符合青少年思維、知識、能力和身體發育的規律。
(二)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
產業結構的劇烈變動必然導致大量的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同時產業升級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如果因為當前存在大量技能要求不高、知識儲備要求不高的崗位而使大批青少年過早進入勞動力市場,那么,這批人中的相當一部分在若干年之后,就可能成為新的就業困難群體。職業培訓對提升勞動者的素質能力、促進勞動力產業之間轉化以及減少結構性失業問題等至關重要。
結合《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2020年)》,可以大致測算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技能人才的供需及缺口情況(見表2-13)。測算結果表明,我國技能勞動者隊伍建設任務相當艱巨,除了要彌補現在的缺口外,還要彌補需求增量的缺口,2015-2030年平均每年需彌補供求缺口近800萬。此外,我國不僅面臨技能型人才的總量短缺,還面臨技能型人才的結構調整。在技能勞動者結構中,發達國家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及以上所占比例通常為15%、50%和35%,而2009年我國上述三者的結構為35%、40%和25%,可見我國技能人才隊伍不僅需要加快存量培養,人才結構也面臨優化調整。
建議啟動勞動者“強制”培訓計劃,推行和落實新成長勞動力就業的“準入”制。要在現已確定的職業準入范圍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行職業準入制度,逐步做到凡已公布實行職業準入的行業,新成長勞動力如果沒有接受中等以上教育或職業培訓并取得相應的畢業證或職業資格證不能就業。企業在聘用新成長勞動力時,只能與具有相應職業資格的勞動者簽訂合同。健全技能人才多元評價機制,完善社會化職業技能鑒定、企業技能人才評價、院校職業資格認證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辦法,完善職業資格制度。統籌推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積極探索現代學徒制培訓,加快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使城鄉勞動者都能得到有針對性的培訓,提升其職業技能水平。進一步健全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互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在高新技術推廣重點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重點地區和人口密集的欠發達地區,有針對性地扶持發展高等中等院校中的重點學科和職業教育。落實國家高技能人才振興計劃,依托大型骨干企業、重點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以及高技能領軍人才,加快重點行業(領域)急需緊缺職業(工種)高技能人才培養。加大對職業教育和培訓的政府投入,建立企業培訓投入稅收減免、返還和財政補貼制度,鼓勵民營機構和社會力量辦學,加強對職業教育和培訓的質量監督。
表2-13 2010-2030年我國技能人才供需缺口單位:萬人

(三)未雨綢繆,適時調整現行生育政策
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有其與眾不同的特征。始于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國家計劃生育政策,一方面使我國高生育率水平轉向低生育率水平,大大緩解了人口數量高速增長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迅速地改變了人口年齡結構,加快了人口老齡化的進程速度。可以說,雖然計劃生育不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根本原因(因為即使沒有計劃生育的實施,我國人口也會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產生人口轉變進而導致老齡化),但計劃生育是我國人口加速老齡化的直接原因,也就是說我國強有力的計劃生育政策使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而生育水平持續不斷的下降,必然使我國人口老齡化迅速展開。在我國現有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之下,人口年齡結構迅速變化的特殊性必將對我國社會變遷、經濟發展產生深遠而重大的影響。我們必須盡可能避免或減緩未來人口年齡結構迅速老化對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的消極影響,同時還必須為國家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準備后續充足的勞動力隊伍。
從具體人口政策上看,調整現行生育政策是協調好人口自身再生產內部的數量與結構關系以及穩定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必要條件。由于生育政策有相當長的滯緩效應,應根據實際需要,在堅持人口總量規模不突破的前提下,適時適度微調人口政策,但這種調整決不能是大開大合式的,一定要分步驟、有過渡地調整。根據我們測算,如果生育政策從“雙獨二孩”立刻轉向“單獨二孩”,2018年前后實行“二孩晚育加間隔”的政策,2025年前后允許每對夫婦生育二孩。這樣,2030年后我國新增勞動力的下降趨勢將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
(四)盡早考慮,在適宜時間提高退休年齡
經濟發展是需要一定數量的人力資源供給做支撐的,加強技能培訓、適當延遲退休年齡等都是增加擴大勞動力供給量、保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舉措。從社會財富創造的角度看,目前我國城鎮人均預期壽命達75歲以上,加上勞動條件改善,平均勞動強度比以前大大降低,這意味著勞動者平均有勞動能力的年齡段實際在延長。如果繼續維持較低的退休年齡,將導致創造財富少而消耗財富多,其結果,一方面使社會財富分配不平衡,不利于調動中青年人勞動的積極性,不利于激發社會的創造活力;另一方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待遇也得不到持續、合理提高。從人力資源利用效能上看,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勞動者受教育年限不斷延長并形成起始工作年齡普遍推后的格局。如果退休年齡仍維持較低水平,將限制中老年人力資源特別是女性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并影響人才強國戰略的實施。從目前實際情況看,許多專業技術崗位,五六十歲正是經驗豐富、技藝純熟的階段,而且這種高端人力資源的替代彈性較低,如果早早退休,是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
從世界范圍看,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減輕基金和財政支出壓力,許多國家紛紛開始提高退休年齡或采取彈性退休的實踐。目前世界上170個國家和地區的正常退休年齡,男性集中在60歲和65歲,女性集中在60歲。1989年至2009年的20年間,有65個國家提高了退休年齡;男性平均退休年齡由60.01歲提升至61.01歲;女性由57.87歲提升至59.38歲。2017年后我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也開始逐漸下降,此時我國可適度提高法定退休年齡。建議在2020年前將男性基準退休年齡從60歲提高到62歲,女性從50歲提高到55歲甚至更高。到2030年前后將基準退休年齡提高到65歲,并實現男女同齡退休。但提高退休年齡政策的出臺要謹慎,要提前預告,忌急于求成,要分步小步走,還要多舉措并舉,避免出現那些接近延遲退休年齡的群體既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社會保障的尷尬與無助。此外,提高退休年齡還需要兼顧特殊,對重體力勞動崗位、有毒有害勞動崗位等特殊情形,仍應允許在基準退休年齡前提早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