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辦公室
- 2212字
- 2020-09-17 18:11:49
一、經濟發展階段變化要求我國由外向型經濟體系轉向開放型經濟體系
(一)我國過去外向型經濟體制的形成背景和基本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我國實施的是外向型經濟體系。其基本內容是,把握經濟全球化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重大機遇,以我國豐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環境等“低端”要素為基礎參與國際合作,一方面從國外引進短缺的資本、技術、管理等外來“中高端”要素,另一方面積極擴展出口市場,從而培育和發揮我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制造環節的國際競爭優勢。實踐證明,這種外向型經濟體系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但加速了工業化進程、形成了一批現代產業,而且提升了技術基礎和創新能力,使我國成為上一輪經濟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總體而言,過去的外向型經濟體系是一種局部非全面、不均衡的開放體系,主要特征是:
第一,開放對象主要是發達國家。我國與發達國家經濟結構高度互補,我國既從發達國家引入先進要素,出口也主要面向發達國家市場。相反,我國和發展中國家由于發展階段、要素稟賦、產業結構相似,雙方競爭性關系較強,發展中國家不是我國對外開放的主要對象。
第二,開放區域以沿海地區為主。沿海區位優勢突出、對外交往便利、運輸成本低,在承接國際低成本產業轉移時優勢明顯,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發展迅速,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的地區。相反,沿邊和內陸地區則受區位、交通等制約,對外開放程度較低。
第三,開放內容不平衡。一是對外貿易不平衡,突出表現為貨物出口大于進口,貨物貿易大于服務貿易;二是資本流動不平衡,“引進來”尤其是利用外資的規模和作用遠大于“走出去”;三是產業開放不平衡,制造業開放程度遠大于服務業;四是要素開放不平衡,貨物、資本等“低端”要素開放程度大于服務、人才、制度等“高端”要素開放。
第四,開放層級較低。我國接受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分工體系,在國際分工中處于被支配和從屬的地位,是國際經貿規則和秩序的被動接受者,在全球價值鏈中基本位于最低端,是對外開放大國但不是對外開放強國。
(二)我國發展階段變化要求我國實施全方位開放體系
近十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尤其是要素稟賦發生了重大階段性變化。一方面,勞動力成本上升、土地資源環境約束加強,傳統要素稟賦優勢弱化;另一方面,人力資本、資本供給、基礎設施、制造能力、科技創新等新要素稟賦優勢不斷形成,這種變化使我國出現了位于典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間的一些新特征。
要素稟賦變化深刻改變了我國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基礎條件,有助于推動我國國際分工地位提升,由全球產業鏈低端位置進入中高端位置。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這意味著開始在境外一定范圍內主導配置資源,形成以我國為中心的區域性產業分工體系,由“代工”角色向“發包”角色轉變。為適應這種轉變,將潛在比較優勢轉化為現實的國際競爭新優勢,我國需要重塑對外開放戰略,打造全方位對外開放新體系。
未來,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新體系基本特征是:
第一,開放對象將實現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并重。一方面,要繼續引入發達國家更高端的要素資源,提升接受國際分工層次,同時穩定對發達國家出口、提升出口結構;另一方面,隨著我國與發展中國家經濟互補性增強,要積極向發展中國家“走出去”,特別注重向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已不具比較優勢的產業,同時要擴大對發展中國家出口,創新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和投資方式,以在更高水平上更好更全面地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
第二,開放區域由沿海地區向內陸擴展。與我國陸路接壤的均為發展中國家,我國臨近的東南亞、東北亞、南亞等經濟區域也大多是發展中國家,它們是我國拓展對外開放的重點區域。大部分與我國合作潛力大的發展中國家位于我國南部、西部和北部方向及其延伸地區,且它們很多深處內陸腹地,陸路運輸可成為我國與這些國家加強聯系的重要方式之一,這就需要我國由過去以向東開放為主轉為大力發展向西開放。向西開放將構建以我國為始發地、連接廣大發展中國家的若干陸路跨境運輸通道,這將使我國沿邊地區由對外開放的邊緣變為對外開放的新樞紐和重要節點,內陸地區也由原來向東開放的單向拉動轉為向東、向西雙向拉動。同時,內陸地區勞動力、人力、資源、環境、市場等優勢的相對提升,具備吸引境內外短缺要素的條件,不但一些以內銷為主的產業將加速向內陸轉移,而且隨著跨境交通發展,也具備發展出口產業的條件。綜合看來,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水平將逐步提升。
第三,開放內容將趨于平衡。一是貿易趨于平衡,進出口將更多依據我國和其他國家的比較優勢實現“中性”發展,服務貿易增長加快,國際貿易在增進我國福利方面的作用上升,在支持產業發展的目標逐步下降;二是資本流動趨于平衡,在提高“引進來”尤其是利用國外先進要素基礎上,“走出去”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不但規模將超過“引進來”,而且“走出去”形式將更為多樣,產業境外投資、企業國際化經營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傳統的境外工程承包也將更多轉向境外基礎設施投資運營;三是產業開放平衡,重點擴大服務業開放,通過開放提升國內服務業發展水平、推動制造業升級;四是要素開放平衡,人才、技術、制度等“高端”要素的開放和引進程度將更高,通過更高水平的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第四,開放層級提高。向國外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輸出資金、技術、服務、標準、規則、人才、制度等,由簡單的貨物出口擴展到復雜的多元出口,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支配力控制力不斷增強,在國際經濟體系的話語權和作用大幅增強,并有能力主導國際經濟新規則新秩序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