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極簡投資:低風險、高收益的菜鳥投資之道作者名: 流水白菜本章字數: 4713字更新時間: 2020-09-18 17:10:35
第一章 我的投資經歷
第一節 這里是天堂
(一)
我是1991年讀大學的,那時候中國已經有股市了。當時隔壁班有個年輕而且非常有才華的老師,下課和學生們說,如果你們和我談“牛”談“熊”,那么我會很有興趣。當時的大學生,并沒有一心只讀圣賢書,但兩耳也非常閉塞,聽不到什么窗外的事,我們并不知道股市是怎樣一回事,周圍人知道得太少,報紙也很少報道,所以沒有人和那位老師談牛熊,我們關心的是這個老師的各種八卦。若干年后,我猜,也許只有我記住了他的這句話,明白了股市是可以跨過青春和愛情的,也是可以一輩子認真思考和探索的:世事洞明皆學問,能做長期的股市贏家,不容易。
1995年,我畢業了。剛開始工作的時候,聽說一個同事家里很有錢,據說,她出國的家人,把所有辛苦賺的錢都匯回來,叫她買原始股。這些原始股,在街上賣,每股1元錢,上市后都賺了100倍。我當時聽了也就聽了,剛開始工作一個月工資才300多元,哪里知道有上百萬的人到底多有錢。也不好奇原始股是什么,因為當時的我,對金錢的理解就是最樸素的那些,比如,有工作,才會有錢;省錢,才會有錢;如果賭博輸了,錢就沒了。所以對各種暴富神話,也就是當作故事聽聽,夏蟲不知秋。
但炒股的人越來越多,在1997年的一天,一個好朋友帶我去股票大廳。他說搖新股,中了一些福建雙菱的股票,要去賣。
我當時工作兩年了,剛開始收入不高,每個月300多元的收入,交給家里150元做伙食費,存150元準備以后買房子,還剩下三五十元當零花錢。所以剛開始工作的時候,就想著怎么多賺點錢。當時大學生少,家教的需求大,所以賺錢其實并不難。大學的時候,班上的很多同學都去做家教補貼生活費,印象最深的是,班上成績最差的、老是考不及格的同學,做家教每個月都能賺一兩百元錢,而且做完家教,成就感非常強烈,說自己做得多好多好。我非常感謝他,他給了我做家教的勇氣。所以,我畢業后想賺錢,就直接去做家教了。很快,我找了兩份家教工作。每周做七天,每次兩個小時,每個月可以多賺800元,一下月收入就從300多元增加到1200元了。因為當時工作中可自由支配的時間非常多,所以除了做家教,我還做了很多事情,到1997年,實際上,我的月收入已經有3000元左右了。
口袋有錢心里不慌,當時,市中心的房子,一平方米只有700~800元吧。所以,后來買房的時候,我買了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全款也就是三年的收入。買房這樣的大事,在當時真是小事一樁。至少,我這輩子就沒因為買房愁過錢。我住在家里,沒有房租;吃家里的,交的伙食費父母也沒有要,而且我每月存1000元,他們為了鼓勵我存錢,還同比例再給1000元。所以,手上有錢就可以想得更多。
1997年的那天早上,我和朋友去了股票大廳,讓我在月收入3000元的時候,又看到了另外一條賺錢的路徑。而且這條賺錢的路,看上去比所有的路都簡單。
(二)
那時候,人們交易股票,大多是在交易大廳中,大屏幕紅紅綠綠。大廳里人頭攢動,一些散戶每天來“上班”,賺點買菜錢,于是他們坐在一起,像看美國大片一樣地看股市漲跌,旁邊有很多可以交易的機器用來做交易;行情淡的時候,被套住了,就聊天,看報紙、睡覺、打牌。中午有些人還不回家,就在那里吃快餐,非常敬業。交易大廳旁邊,還有一些小房間,據說是給有錢人提供的,有中戶室、有大戶室。后來,我曾經的一個同事,也在神秘的大戶室里,大筆地買進賣出。他55歲的時候,因為各種原因提早退休,退休后,就每天在大戶室里。當時,我只是剛畢業的毛頭小伙,經常都是耐心傾聽的角色。
這個大戶同事,在他還沒退休的時候,我聽他談過幾次股票。一個下午,我們坐在小辦公室里,閑著無聊,就東拉西扯。他說,有人向他借2萬元錢炒股,他覺得這東西怎么能賺錢,沒有道理啊。但出于情面,還是借了。過了幾天,他又說,這個人喜氣洋洋地還錢給他,說賺了不少,說的時候,他依舊覺得錢還回來就好,下次再也不敢借人錢做這個事情了,這世界上哪有這種好事,一周賺個百分之幾十,要虧了怎么辦。
但沒想到,后來他自己跑去炒股了。我沒問他原因,一般來說,我都是有人說我就興致勃勃地聽,人家不說我就不問。有幾次在路上碰到他,看見他這個低調的有錢人,樂呵呵地騎著自行車,還和我打了招呼,感覺很親切。
我對股市的各種事情聽了一些,但沒想到,第一次到股票大廳的時候,股市還是遠超出了我的想象。我沒想到,這個世界居然有這么激動人心的地方。整個大廳里的人,一個個眼睛閃著光彩,所有人都像剛充完電、上完發條一樣。開盤了,朋友要賣他的新股,然后我就看到福建雙菱的股價不斷跳動,幾分幾毛甚至幾元地跳動,簡單的數學計算告訴我,每一次跳動,都意味著一周的工資、一個月的工資,最后,賺了一年左右的工資,朋友賣出了股票。就這樣,三五分鐘就賺了我一年的工資!
當時的新股是在銀行申購的,每個人拿著身份證去買。新股的回報率非常高,所以申購新股的時候,要在銀行排隊買。我也算后知后覺了,我所在的城市,新股都申購過不知道多少次了,我居然才知道,而且,這東西這么賺錢,賺錢的速度,比我當家教快多了,也容易多了,簡直就是撿錢啊。回家后,我和父母說,有這個好事。他們估計也有一些同事在搖新股,所以馬上認同了。過了不久,又有一只新股中國武夷要上市,于是我也加入排隊搖新股的行列中。當時家里錢不多,也不敢像有些人那樣全力以赴、砸鍋賣鐵、用盡手段去搖新股。若干年后,再搖新股的時候我才知道,當時錯過的是多么大的賺錢機會啊。
沒多久,中國武夷上市了,上市后賣出一算,資金的回報率是7%。也就是說,你花1萬元去搖新股,一次就能賺700元。如果花100萬元呢?一次就能賺7萬元。一次!而7萬元當時就能全款買市中心的一套房子了。所以,據說有人貸款搖新股,據說有人還到處借身份證搖新股——估計每個人搖的新股是有上限的吧。
但非常遺憾,我的第一次居然是最后一次,中國武夷是我唯一一次排隊搖的新股。因為在這之后,這個線下搖新的福利就沒有了。因為搖新這個契機,我也就在證券公司開了戶,也就正式進入了股市。
(三)
有人說,新手的手氣一般比較好,是這樣的!第一次,我聽了樓下小賣部老板的建議,花了5000元,我近一年的工資,買入一只股票,一汽金杯,結果一周后,賣出的時候,就賺了500元,是我一個月的工資。雖然當時我的各種收入加在一起,一個月已經有3000元了,但賺到這500元的時候,我還是認為,賺的是我一個月的工資,賣完股票,心潮澎湃,一個人在交易大廳安靜的走廊上,整整10分鐘內心激蕩。《牡丹亭》里對愛情是這么描述的:情不知從何而起,一往而深。對于股票,我知道,當我第一周賺了10%以后,我就愛上了這種簡單快速的賺錢方式了,誰不喜歡呢?當一個人碰觸到自己底層這種不勞而獲的欲望,估計都和我一樣覺醒了。有了這最初的心動,未來吃再多苦,都不愿回頭。
當初家人給我的是5萬元的投資額度,而不是5000元。父母說,他的同事也給自己的孩子一筆錢去炒股、去投資,所以也給我一筆錢去嘗試。感覺上,像是其他父母給孩子一筆錢去創業一樣,他們也讓我在這個世界上有更多的嘗試。
我父母都是工薪階層,這筆錢對他們來說,也是要省吃儉用攢很久才有。記憶中,有很多年,父親寄信的一分錢的信封,都是正反面用,別人寄來的信,拆開,折好,重新粘上,另外一面,又是一個干凈的信封。
我知道這錢來得不容易,所以非常謹慎。進入股市的錢,都是他們的辛苦錢。我自己賺的錢,他們說,留下以后買房用。當時由于通脹率很高,存款的利息也非常高,每個月賺的錢,母親總是幫我存銀行,一般存三年期或者五年期,年利率印象都有10%左右,三五年后拿出來的時候,雖然實際上購買力下降了不少,但多出來的紙幣,感覺還真是太好賺錢了。當時不懂,這么高的利息,買房才是最佳的選擇。而買股票,其實是最差的選擇,比存銀行都差很多。因為股市的長期回報率,差不多也就是平均每年8%,這連銀行利息都跑不過。而且當時,股票因為稀缺,所以大多時候被炒得很高,價格不便宜。
但年輕的時候,誰知道呢?而且股市里,誰不是認為自己可以輕輕松松賺大錢呢?我們只是不斷地轉手股票,并不知道股票的價值在哪里。從某種角度來說,那只是一個擊鼓傳花的游戲,所以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就是不斷賺錢套牢,再賺錢再套牢的游戲。一陣子賺錢了,找人喝酒吹牛;一陣子被套了,自己默默關燈吃面。大多人投資,都是身在此山中,不知道股市賺的錢從哪里來,股市虧的錢又到哪里去了。我們總是懂得太遲,或者說總是在撞了南墻很多次后,才終于懂了。
總之,第一次在股市里嘗到了甜頭后,我又小心翼翼地在股市里買了幾次股票,都小有斬獲。之后,就徹底放開了手腳,不斷地買,不斷地賣。有時候連續賺錢,有時候買了被套就臥倒等解套,那幾年買了很多很多的股票,印象中就有:儀征化纖、真空電子、太極實業、猴王、粵美的、粵美雅、鄂武商、深金田、深振業、萬科、深發展、四川長虹、鹽田港、雙鶴藥業……多到自己都記不清了。
當時,因為5萬元也算半套房子的巨資了,投資的時候,我竭盡所能,全力以赴。日后去想,如果有這個心去背英語單詞,估計六級隨便都能考過;用這個心走路去北京,和古代秀才一樣翻山越嶺,北京也早就走到了。但用這個心去看盤、去炒股,過幾年,其實是原地不動的。像神話里的西西弗斯推石頭,石頭上去了又下來了,下來了再推上去。在外人看起來,毫無意義。
(四)
為了提高投資股票的成功率,當時我勤奮得和現在追劇、刷抖音的年輕人一樣,每個周末、每天晚上,一有空閑時間,都在熱愛著我的熱愛。晚上,廣播電臺有股評節目,電視臺有股評節目,和約會一樣,我都會準時準點甚至提早準備去聽、去看。周末,一大早,就去地攤上買報紙、買雜志,記得當時買的是《中國證券報》《證券市場周刊》,還有一些有很多股評的小報紙,我都買來看,都收藏了,有空就翻翻。這些媒體,一般都會對全部的股票進行點評,并且告訴你它的支撐位、技術指標、基本面情況,所以字都很小;還會有好公司推薦、大盤綜述。這些,我都非常有興趣,看到股評師點評過自己持有的股票后,就特別安心,就充滿了期待。看到大神推薦的金股,就特別留意。前一陣,據說有個微信公眾號,推出99元看自選股的收費專欄,居然有近萬人買來看。很多人嘲笑說,這屆股民如何如何……他們和我以前上街買報紙雜志,又有什么區別呢?99元和我當初每周花10元也差不多,反正負擔得起。我們看的,其實是一種虛幻的確定性。若干年后,股評師一代又一代地走出人們的視野,他們推薦的股票,放在若干年后去看,并不比猴子扔出的飛鏢更準確。甚至有些因為各種原因,其實更糟。
但我最喜歡的,還是這些報紙雜志有些時候會提供一個數據服務,會告訴你一只股票的歷史最低價和最高價,以及它們去年的最高價和最低價。這個數據,讓我獲得了一個重要的經驗:
股價是高度波動的,絕大多數股票的價格,每年的最高價和最低價,會差50%甚至更多。而歷史股價,最高價和最低價會相差數倍。這個收獲,日后指導了我的投資。我知道,一只股票上漲、翻倍都不算什么,所以往往持有一只股票,可以持有到翻倍。而一只股票下跌,即便腰斬,未來也許用不了多久它也可以解套,所以可以越跌越買。當然,現在看這個結論,有對的一面,也有錯誤的一面。日后,我因為這個有缺陷的規律賺了不少錢,也因此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投資上的重大挫折。
但這是后話了,早歲哪知世事艱啊。
那幾年,股市一直漲漲跌跌,和后來一樣。一會兒,賺了一些錢,走在路上都想唱歌,躺在床上想想都讓人開心,吃飯飯香、喝水水甜。一會兒,被套住了,被重套了,一開始還等著解套,再后來套太多了,連股市都不看了。聽那種心太軟、獨自流淚到天亮的歌覺得很好聽。總之,投資股市幾年后,有一天回想過去,原來,賬面上的浮盈都不是錢,賬面上的浮虧也不算虧。虧的是時間和精力,以及錢的機會成本。
但在迷惘和失望中,只要牛市一來,世界觀就完全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