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寫給20歲的自己
手邊放了一張你的照片。大二的你,20歲,一件駝色的毛衣,一條牛仔褲,一雙帆布鞋,沒有發型,笑得很不知所以。我還記得那一天早晨,你為穿什么樣的衣服而頭疼,最后因為沒有時間了,于是胡亂穿了一套,在十年后的我看來,卻也蠻清爽的。
現在看來,那時你處心積慮做的一些搭配,常常以失敗告終,而隨意搭上的服裝反而顯得像你。當然,那時的你是不會明白的,如果沒有當時你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今天的我或許還在老路上一條路走到底吧。
我記得20歲的你焦躁不堪,宿舍的兄弟們都在聊天,準備通宵玩電腦游戲時,你表面上歡呼雀躍,心里一直在問自己一個問題:當初我是好不容易考入大學的,四年之后,我該怎么走出大學?岳麓山下,橘子洲頭,情人灘上,你也混跡于人群之中,看著每一張相似的臉龐,你心里最大的擔心是:難道他們都已經知道未來去哪兒了嗎?為什么只有自己那么傻?
傻到沒錢買電腦,只能用稿紙一遍又一遍地寫日記。因為不知道該寫什么,所以哪怕寫錯了一個字,也要重來一遍,字一點兒都沒有提高,稿紙卻費了不少。看著一沓又一沓的稿紙和從未發表過的文章,心里居然沒有一絲疑惑,只會告訴自己:“哇,昨天晚上又寫了6頁呢!”
“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成了大文豪,這些稿紙可就真的值錢了。”——這幾乎是每天你最快樂的時候。
那時很多雜志社很尊重作者,所以你也就常常會收到退稿信,上面寫著諸多類似卻又不盡相同的話。無非是謝謝你的支持和參與,只是你的選題和文筆不太適合我們雜志,期待你繼續關注。你把這些退稿信一一留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那些來信上都印了各個雜志社的名字,你偶爾打開看時,總幻想這是發稿通知。你也偶爾會在別人面前拿出這些信來,讓他們誤以為你和很多編輯相處得融洽——嘿,那時的你生活得無所畏懼又謹小慎微,任何一點點小的改變都會讓你覺得自豪,比如“那個編輯居然自己回信拒絕我了,我拿到對方的聯系方式和名字了呢”。
寫到這里時,我其實很想對你說:雖然你在外人看來挺二的,但也謝謝你那種不要臉的應對方式,讓我一直走到了今天,從未害怕過。
終于,你的第一篇文章發表了,稿費是30元。你沒有把稿費取出來,而是將稿費單好好地折疊起來,放在錢包里,供人隨時瞻仰,然后假裝很不經意地說:“嗯,這筆稿費還來不及取出呢。”直到稿費單過期,你才把它好好地收藏起來,你從未有過兌現它的念頭。
為了這30元的稿費,你大概前后花了200多元請客吃飯慶祝。有些人對事情的投入是為了生活,你那時的投入是為了證明你可以。
在醫院長大的你,背著你爸報考了師范大學中文系,以至于你和你爸將近兩年沒有說話,近乎絕交。直到你發表的第一篇寫父親的文章《微妙》刊登在省刊上,被你爸看到。他開著車第一次主動去學校找你,請你吃飯。你在去見他的路上,帶著170多頁的小說稿紙,小說取名“殺戮”,故事寫的是什么我現在忘記了,因為它沒有發表過,甚至你當初寫它的時候就沒有想著要發表。我記得你對你爸說的第一句話是:“爸,你看,我現在能寫這么多。”
你爸一直擔心的就是你大四畢業之后找不到工作,擔心你沒有任何可以拿出來炫耀的資本,擔心你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你那時居然沒有拿著發表的文章對你爸說:“爸,你看我的文章能發表,我水平夠高了。”
你甚至提都沒提那篇發表的文章,你拿著稿紙說:“你看,我多能寫。我寫了兩個多月,每天都在寫,一點兒都不累,也不是老師布置的作業。”說著說著,你眼睛就紅了,你知道自己一直讓他們擔心,你在沒有能力時,只能證明自己不怕苦,而他們也終于第一次相信你真的不那么怕苦。
你學會了說“我很好”。
“我很好”不是指你終于熬到有了錢,有了朋友,有了人照顧的日子;而是你終于可以習慣沒有錢,沒有朋友,沒有人照顧的日子。“我很好”是告訴他們,你越來越能接受現實,而不是越來越現實。我沒你們想的那么脆弱,離開你們,我一樣能過得很好。
你聽說參加比賽拿獎可以加素質分,于是從大一開始就參加各種比賽。很多比賽只有幾個人參加,所以只要認真參與,主辦方一般都會給你三等獎,而一個院級比賽的三等獎能夠加兩分素質分。所以作文大賽、歌唱比賽、辯論賽、演講賽、戲劇大賽、運動會,甚至書法篆刻大賽,你都參加了。
你花了10元錢在路邊攤找人刻了一個名字,然后印在紙上,交給了組委會,獲得了三等獎——這個故事成為你嘚瑟許久的故事,你絲毫沒有為自己的投機倒把感到羞愧。現在的我多少會覺得“當時怎么能這樣”,可20歲的你滿腦子都是“如何與別人不一樣”。“不一樣”是個特別特別大的命題,于是你會節約一天的伙食費去刻一個章,你也會拿著精心寫的作文去參加比賽。組委會的師哥告訴你:“你的文章很好,應該是第一名,但是另外一個師哥要找工作,所以這個第一名要讓給他,你還有很多機會的。”他還沒有說完,你便迅猛地點頭,你心里想:得獎本來就賺了,還獲得了學長的當面肯定……
那時有人說你是個極其大方的人,其實你知道自己是個極其計較的人。
唯一不同的是,很多計較的人常常會在事情發生時計較,而你在事情發生前就做好了最壞的打算,所以當結果不如你想的那么壞時,你都能欣然接受。有人說你沒心沒肺,說你二百五,你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認為自己真的挺傻,現在的我告訴你:其實你一點兒都不傻,只是你從來沒有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
“你曾因此失去了一些東西,但你卻得到了更多。”——大四畢業正式進入湖南電視臺工作時,你租了一輛車搬家。你當初只提著一個行李箱到長沙,四年的時間,它變成了一車的東西。四年時間,你得到的遠比你失去的要多。
你曾遇到過一些你愛的人,因為你沒有錢而離開你。
后來,你學會了快速甄別發展對象的品性。
你曾因為領導不信任你,而一個人步行兩小時,邊走邊落淚。
后來,你學會了如何讓領導相信你,并支持你的工作。
你曾因為同事排擠你,而一個人專注于工作。
后來,你也明白了溝通在職場中的重要性。
你曾被老同事欺負,讓你學會了如何盡量尊重新人。
你長時間加班到清晨,讓你學會了如何調整團隊的工作流程。
當然,你也并不是一直都凄凄切切地生活在冷宮之中,其間,你也犯過很多錯誤,失去了一些本該一直繼續下去的朋友,失去了一些本該關系更好一點兒的朋友。
但成長不就是這樣嗎?不是學到就是得到。
你成長中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是為你量身定做的。解決了,你就成為你這類人當中的幸存者;不解決,你永遠也不知道自己可能成為誰。
在20歲到30歲這十年中,我們都走過一樣的路。你覺得孤獨就對了,那是讓你認識自己的機會;你覺得不被理解就對了,那是讓你認清朋友的機會;你覺得黑暗就對了,那樣你才分辨得出什么是你的光芒;你覺得無助就對了,那樣你才能明白誰是你成長中能扶你一把的人;你覺得迷茫就對了,誰的青春不迷茫。
這書中的十幾萬字,是從兩百多萬字、三千多個日子的記錄中摘選出來的,現在看來,會忍不住嘲笑自己當時的想法或幼稚的文筆,卻又為當年的執著和專注而感動。會想起某一個已經遺忘的朋友,一段忍俊不禁的往事,也會想起那些年的自己,赤手空拳與世界搏斗,只為了有一方落腳之地得以歇息。每年每年的不同,卻每年每年相似……
所有20歲的你們,所有30歲的我們,成長不易,青春不難。如今我們在紙上相見,便是一種欣喜的遇見。
有人會因為我們的缺點而討厭我們,但也會有人因為我們的真實而喜歡我們。我們不必讓那些本不喜歡我們的人喜歡上自己,而是要堅持讓那些本該喜歡我們的人盡快發現自己。
不如我們定下一個誓約,看看十年之后,我們彼此又在哪里,聽著誰的歌,看著誰的字,身邊的人又是誰。
我希望你們能夠把自己的青春放進來,也希望這本十年的成長記錄能夠陪我們到下一個十年。
劉同
201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