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彭城
早在大禹治水而分九州時,彭城即為九州之一。歷史上的古彭城,其確切的統轄范圍大致包括今江蘇省徐州市、銅山縣、沛縣東南部及邳縣西北部,安徽灘溪縣東部及山東微山縣一帶。彭城在當時東臨黃海,西襟中原,北依齊魯,南瞻江淮。彭城自古是一塊福地,有地宜糧,有山宜林,有灘宜果,有水宜魚,四方之內有“豐沛收養九州”之說。
彭城肇源于彭祖,相傳彭祖是黃帝的后裔,為活了八百歲的老壽星。上古時代,明君帝堯擔任部落酋長的時候,因堯夙興夜寐,勤政為民而積勞成疾,竟至臥床不起,篯鏗用三尾野雞加稷糝熬成雉羹不僅讓帝堯恢復了健康,而且得以延年。篯鏗因向帝堯進奉“雉羹”而得到帝堯的賞識,被封邑于“大彭氏國”,篯鏗就被稱為彭祖,建都于彭城。
彭祖在中國歷史上可謂赫赫有名,先秦視之為大賢,漢代視為碩仙,就連孔子對彭祖也是敬重有加,在《論語》“述而”篇中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可見彭祖在當時影響之大。彭祖不僅以“雉羹”開創中國烹飪之先,還以“導引行氣”開中國氣功之先河,以延年益壽著稱于世。
從彭祖建都彭城后,彭城就成為當時中國東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一直延續八百年之久。夏商時期,大彭國很強盛,曾成為五霸之一。至商武丁時代,大彭國被滅,但之后仍以彭祖相稱。春秋時,這里是吳、夢、陳的交界,戰國時代則是楚、齊的邊疆。古彭城在漢以前曾三次作為諸侯國的都城,即:夏商時期大彭氏國的國都;戰國時期宋國的陪都;西楚政權時期的王都。
在歷代兵家看來,彭城是“南不得此,無以圖冀東,北不得此,無以窺江東”之地。在南方軍事將領看來,占領了彭城,就等于拿到了打開北方大門之鎖的一把鑰匙;而在北方軍事將領看來,奪下了彭城,就等于占領了向南方進軍的要塞。所以“彭城之得失,輒關南北之盛衰。”自古是兵家定論。彭城也史稱“北國鎖鑰”,“南國重鎮”,由彭城向東西南北各方挺進,都如高山流水一般不可阻擋。
任何一個軍事將領占領彭城后,都會發現自己的軍隊進入了一個安全的堡壘,他會發現彭城四周的山水呈圍繞之勢。 彭城周圍群峰并峙、崗巒環合,境內也是崗嶺起伏,勢如仰釜。這些山對外鑄成了彭城易守難攻固若金湯的天然屏障,對內則造就了彭城“其氣緩舒,秉性安徐”的山水氣脈。
如果這個軍事將領由彭城向南則會看見威武的云龍山,云龍山為九節山頭組成,南北走向,蜿蜒如龍,因山上常有云霧繚繞而得名。如果這個軍事將領由南向西行進,行至西北方時則會發現狀若蜿蜒虬龍九里山。九里山的地形非常適合擺兵布陣,韓信就曾經在九里山下將項羽的大軍團團圍住,將項羽置于死地。
一個地方的地勢好僅僅只有山是遠遠不夠的,在這點上,軍事家與堪輿家會達成驚人的高度共識。彭城之山僅僅是水的依托,彭城之水更是洋洋灑灑,讓人不能不驚嘆自然的鬼斧神工。軍事家會以彭城之水進可攻退可守,置敵方于股掌之上;堪輿家會認為彭城之水是真正的“水龍之勢”。
從水的方面而言,彭城地處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諸水的下游,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湖沼星羅棋布。黃河故道斜穿東西,形成了彭城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京杭大運河則橫貫南北,東有沂、沭諸水及駱馬湖,西有夏興、大沙河及微山湖。彭城可以說是眾水“烘托”之城。

在南宋之前,彭城的北面有泗水環繞,當時的人如果從泗水北上,可通金鄉、曲阜、定陶,沿泗水南下則可到淮陰;由彭城之北向西就會看到汴水,從汴水向西,可達開封、洛陽;元代之后,泗水納入京杭大運河水,彭城更是地處東西南北的水運要沖,到了明朝,彭城興建諸多碼頭,每年經彭城北上的糧船多達1.2萬余艘。元明清三個朝代都建都北京,其糧食卻取之長江下游,如這條水上大動脈一旦阻塞,北京便會出現嗷嗷待哺的京師危機,而彭城便是這條水上大動脈的必經之處,所以彭城有“五省通衢”之譽,北上通山東、河北、天津和北京,南下則通江浙。由此看來,彭城一地已不僅僅是一個軍事要塞或風水寶地,而是關乎社稷江山穩定的國家重地。
正因為彭城獨一無二的地理位置,所以翻開中國的歷史,觸眼之處皆可見彭城,在漢以前,彭城的光輝為彭祖所獨領風騷,到了大漢王朝,彭城被兩漢文明推到了燦爛的極致。
如果漢以后的劉氏宗族后人到彭城來尋根問祖,他會看到他的先祖所建立的兩漢文明給這個千古城市留下了大量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宛如斜掛于歷史蒼穹中的璀璨星河。其中尤以“漢代三絕”——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為代表的兩漢文化體現了其先祖的非凡創造力和深邃智慧。
輝煌的兩漢四百年間,彭城共產生了十三位楚王、五個彭城王,十八座王陵墓葬。彭城獅子山上的漢兵馬俑,不僅再現了當年的金戈鐵馬,而且更讓人嘆服其藝術上的巧奪天工。
惟妙惟肖的漢畫像石是漢代人雕刻在墓室、禮堂里的雕刻壁畫。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當之無愧地構成了彭城兩漢文化的“三絕”。
彭城兩漢文化除“三絕”之外,還有劉氏先祖為這個家族的勃興而留下的眾多勝跡,諸如戲馬臺、泗水亭、霸王樓、歌風臺、拔劍泉等每處遺跡,都會讓劉氏后人感到其先祖當年卓然的風姿,都能夠讓人聯想到當時楚漢戰爭的硝煙風云。戲馬臺的高臺秋風,可使劉氏后人洞見到楚霸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霸王雄風;歌風臺的“大風歌”古碑,更能讓劉氏后人領略到其先祖劉邦“大風起兮云飛揚”的千古絕唱。雖然“大風歌”已然是歷史中的絕響,但劉邦這條“蛟龍”當年得益于彭城山水的孕育卻是后世堪輿家所津津樂道的。后世的諸多堪輿大師都斷言是彭城的風水潤澤了沛縣豐邑這塊寶地,而沛縣豐邑的“水龍之勢”又孕育了劉邦“真龍天子”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