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秦都咸陽
從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開始,至秦亡,咸陽作為秦國的都城在一百多年的光陰中雄立于渭水河畔。
早在商鞅修建咸陽城時就“大筑冀闕”,冀闕是指宮城正門外的門闕,為宣示國家重要法令的地方,“大筑冀闕”是為了向諸侯各國夸耀秦國的強大。此后隨著秦國國力的不斷增強,咸陽城也不斷地擴大。到秦始皇吞并六國以后,咸陽的宮苑向北擴大到了九仲山下的高坡上,向南伸展到渭水岸邊,其后又跨過渭水到了渭南。在渭水以北,有蘭池、蘭池宮、甘泉前殿、梁山宮等宮苑,還有仿建的函谷關以東六國王宮,據說秦始皇每攻破一國都城,就在咸陽以北的山坡上仿建一座該國的王宮,以示自己及征伐之績。
渭水以南有歷代秦王的宗廟,有章臺、上林苑、興樂宮、信宮等宮苑。渭水之南最著名的宮苑為上林苑中的朝宮,其前殿稱為“阿房”,經秦始皇、秦二世兩代修建后極其富麗堂皇,其東西長五百步,南北長五十丈,上可以坐一萬人,下可以豎五丈之旗。后世通稱朝宮為阿房宮,阿房宮東西三里之長,殿宇宮房連綿成勢,以致后人稱其為“阿城”。秦始皇掃平六國之后,遷徙六國十二萬戶充實咸陽,又銷毀天下兵器鑄造了十二個巨大的銅人豎立在阿房宮前。秦始皇還在渭水河上建有一座橫橋,連接著南北兩岸。橫橋寬六丈,長二百八十步,使用了八百五十根支柱,二百一十二根橫梁,以其巍巍之勢將南北兩岸連為恢宏的一體。
秦始皇以阿房宮象征北極,以貫通中央的渭水象征銀河,以橫橋象征跨越銀河的閣道六星。秦始皇甚至在東海之濱的胊縣立石為門,作為秦都的東門,又在終南山的峰巔上立木,作為秦都的門闕,由終南山順勢而下便可直達朝宮的阿房前殿。《三輔黃圖》記載當時的咸陽盛況為:“東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離宮別館,相望聯屬,……窮年亡歸,猶不能遍。”秦都咸陽的帝王之勢真可謂包舉八方四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