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大禹王都
大禹建立夏王朝后,定都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夏禹在陽城建起了城郭溝池、宮室亭臺,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都城。大夏王朝的國都曾多次遷徙,共有10次之多,先后在現在的登封、偃師、禹州、濮陽、鞏縣、陳留等地留下了遺址。
陽城遺址位于登封縣東南15公里的告成鎮附近,稱做“王城崗”。東西有相應的夯土墻,與南北向的夯土墻南端相接。《水經注》記載:“潁水出穎川陽城縣西北少室山(嵩山)。”北魏大地理學家酈道元注:“潁水又東,五度水注之……其水東南流經陽城西,昔舜禪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啟并居于此也。
王城崗一帶,南臨潁水,東靠五度水,隔潁水南觀箕山,順著五度河西北遙望嵩山,與古籍記載的地理環境十分吻合。由此可以判斷登封告成鎮附近王城崗遺址是有據可考的夏都城遺址之一。
夏都安邑故城在現在的山西省夏縣。安邑故城又稱禹王城,位于中條山麓,臨涑水河。故城有古城址大、中、小三座:大城的面積十分廣袤,部分建在峨嵋嶺上,城墻高聳,曾出土大量春秋戰國遺物,漢代磚瓦;中城居于西南,與大城緊連,曾出土有云紋的瓦當,有“海內皆臣,歲豐登熟,道無饑人”文字的古磚;小城毗鄰中城,城旁有“青臺”遺址。經考古論證,大城是戰國時期的魏國都城安邑,中城為秦漢時期的河東郡治,小城建于東周,至北魏仍在沿用,是夏都安邑的舊址。
小城旁的“青臺”又名“望夫臺”、“夏禹臺”、“望鄉臺”。《水經注》記載:“安邑,禹都也。禹娶涂山氏女,思戀本國,筑臺以望之,今城南門,臺基猶存。”《讀吏方輿紀要》記載:“夏城,夏縣西北十五里,相傳禹建都時筑,一名禹王城,城內有青臺,高百尺,或謂之涂山氏臺。”涂山氏女望鄉的涂山國,在今安徽懷遠縣南的涂山一帶,“望鄉臺”在禹王城南門,正合朝南而望。禹王廟則在“青臺”舊址上供奉禹王塑像。禹王廟終年香火不斷,表達了后世之人對大禹王的崇敬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