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你是宇宙的延伸(1)
- 吸引力法則大全集(超值金版)
- 陳榮賦 袁鈺編著
- 4050字
- 2014-03-18 17:15:51
放下完美主義的表象,忘掉失敗的自我
完美主義是一種人格特質,也就是在個性中具有凡事追求盡善盡美的極致表現的傾向。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翰威特曾經把完美主義性格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要求自我”型,他給自己設下高標準,而且追求完美的動力完全是出于自己。
第二種是“要求他人”型,為別人設下高標準,不允許別人犯錯誤。
第三種是“被人要求”型,他追求完美的動力是為了滿足其他人的期望,總是感覺自己被期待著,時刻都要保持完美。
完美主義者的潛意識里會有許多非理性的想法,如“我一定要做到完美,否則就會讓……非常失望”,“出現這樣的問題都是我的錯,我應該提前就想到這些……”。
在這三種類型中,“要求自我”型在生活中最為常見。通常來說,不能容忍美麗的事物有所缺憾,是一種正常心態;對許多人來說,追求盡善盡美也是理所當然的。根據格式塔心理學,完全感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假如一個人缺乏自信,生活遭挫折,那么他的完全感就會受到傷害。所以為了避免傷害,人們盡力追求完美,這可能是產生“要求自我”型完美主義者的心理原因。
心理學家巴斯克認為,具有完美主義性格的人通常有下列幾種特性:注意細節;要求規矩、缺乏彈性;標準很高;注重外表的呈現;不允許犯錯;自信心低落;追求秩序與整潔;自我懷疑;無法信任他人。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很容易看到完美主義者的各種表現:如有的人不允許自己在公共場合講話時緊張,待輪到自己發言時就極力克制自己的緊張,結果越發緊張,形成惡性循環;有的人不允許自己的工作僅僅是一般,他們一定要做得最好,可事實經常是把自己折騰得不成樣,工作卻未必如想象的那樣好……
完美主義是一把“雙刃劍”,有利也有弊,一方面它是使人不斷向上的動力;另一方面這種對完美的追求也是一個沉重的包袱。在現代社會的多重壓力下,它容易使完美主義者在面對現實時產生一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覺,從而變得急躁、自卑,甚至急功近利。
再有,這種追求盡善盡美的心態不僅容易讓完美主義者本人覺得痛苦,更糟糕的是這種個性也會影響周圍的人。比如,一位具有完美主義性格的主管,可能會對下屬也有同樣的高標準與期待,搞得辦公室員工緊緊張張;有完美主義傾向的父母對于兒女有超乎常人的標準與要求,進而導致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甚至是自閉傾向;或是完美主義的妻子,要求丈夫十全十美,既要在公司中卓爾不群,又要在家庭中溫柔體貼,覺察到自己的喜怒哀樂,這樣高標準地苛求,往往令丈夫產生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進而埋下雙方矛盾的根源。
通常情況下,想把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做得非常完美的人,一般不會是一個強者。相反,他們經常縮手縮腳,患得患失。他們之所以追求完美,關鍵在于他們恐懼缺憾,害怕令人失望以及避免感到內疚。事實上,一個人要想收獲成功,必須得學會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換句話說,他必須得放下完美主義的表象,忘掉那個“失敗的自我”,調整心態,去接受“成功的自我”,并讓“成功的自我”越來越成功,變得更加自信。
大量地制造完美,是扼殺個性的劊子手
世上不少人在花費大量的時間,只為雕刻出一個“十全十美的自己”,并為此或憂慮,或疲于奔命。如果你也是這樣,可要注意了!記住,每個人在這世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大量地制造完美,是扼殺個性的劊子手。通俗地說,即我們不能為了大量地制造“完美”,而人為地扼殺了自己的個性。這個道理看完下面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最近的一天下午,我走進東京郊外的一家陶器店,碰巧遇見一個制陶工停下手里的活,在檢查產品質量。
我在店里轉了轉,然后請出店主,和她攀談起來。店主告訴我的第一件事是,制陶工根本無法預料窯里的陶器燒出來是什么樣子。她說,每次開窯的感覺有點像圣誕節的早晨:有時候能收獲很多精美的禮物;有時候天氣條件的劇烈變化導致窯內多數陶器爆裂,因此只能收獲一窯爐灰。燒制陶器的迷人之處就在于無法預料結果,又會有意外的驚喜。店主說:“制陶店會讓人保持謙恭,學會順從并接受未知事物。”
接下來,她給我講了陶器的設計和功能。對很多制陶工來說,主題很重要。她說:“好看不好用的陶器沒有意義,好用不好看的陶器也沒有意義。”
我決定要買,于是挑選出六件陶器,擺上柜臺,請店主逐一點評。
她說:“陶器上總會留有無法避免的瑕疵。我通過你感興趣的幾件陶器,談談自己的看法。”
“請看第一件,釉料厚度內外不均勻。我嘗試用各種辦法進行拋光,可惜釉料太硬了,效果不理想。”
“然而,正是釉料的不均勻,使得這件陶器極富情趣,色彩層次富于變化。”
“接下來,這只碗形狀并不圓潤。我身材瘦小,在轉盤上做這么大的陶坯可不是件容易事。其實這是我目前能做的最大陶器。我喜歡做一些這種規格的陶器,這些碗可以測出我到底能做多大的陶器。制作過程中碗變得不圓潤會讓我緊張,這正是這件陶器吸引我的地方。”
“最后,你會發現第三件陶器要比前兩件便宜得多。”
“這件陶器做工精美,可是我覺得有點‘太完美了’,看上去像是機器做出來的。因此價格便宜很多。”
“這把壺造型圓潤,無可挑剔,釉料遍布整個壺身,卻因此失去了與眾不同的獨特之處。我太熟悉這種壺的做法了,所以已經不再制作這種形狀和規格的陶器。這些壺完美無缺地擺在面前,會讓人覺得壺的靈魂已經丟在了窯里。”
制作陶器如此,塑造個人亦如此。對人而言,要想增強自己的可塑性,放下完美主義的表象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才能擺脫完美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壓力和陰影呢?以下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小方法,非常值得一試。
1.從心理上承認有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
生活絕不可能一帆風順,遇到挫折和處于低谷時,自信和樂觀至關重要,自暴自棄是愚人之舉。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正因為生活中有讓你感到沮喪、絕望的問題,你才會付出更多努力,才更懂得珍惜所得到的。不如你意的事情、令人黯然銷魂的失敗,和成功一樣都是構成你豐富人生體驗的要素。有不完美才是真正的人生。放寬標準,放松要求,容許自己有“不夠好”的部分,允許自己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當你把要求世界是100分變成只要80分的時候,你的人生將變得更有趣,更有彈性。
2.不要過分地苛求自己
不要對自己過于苛求,工作上給自己定一個“跳一跳,能夠著”的目標,只要對得起自己的努力和靈魂,不要太在意上級領導以及同事對自己的評價。否則,工作中遇到一丁點兒挫折就可能導致你身心疲憊。生活中,也不要為了讓周圍每一個人都對你滿意而處處謹小慎微,必要時不妨有點“我行我素”的氣魄。你要知道,如果讓所有的人都滿意你,卻唯獨虧待了自己,別人反而會誤以為你是個膽小懦弱的人,對你是沒有什么好處的。
3.學會放松,并排遣掉內心的不悅
情緒的過分緊張和焦慮,會影響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生活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事,這時我們應學會放松,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生活的規律和睡眠的充足,以飽滿的精神狀態面對問題,并解決問題。學會傾訴和尋求幫助來排遣掉內心的不悅,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有一顆助人為樂的心,不妨找一個聽你訴苦的朋友“一吐為快”。
4.紙條警示法
在洗漱臺的鏡子旁(或者你認為的最顯著之處)貼一張寫有警示語的紙條,上面寫著:“學會喜歡你的一切。”并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從本質上說,只是不同特質的外在表現,所以要學會接受自己從頭到腳的特質。
5.不要讓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成為負擔
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完美主義傾向,對此無需過于擔心。我們應該看到完美主義的你有著諸多的優點,比如,嚴格自律,意志堅定、執著,仔細周到,計劃、秩序、組織性強,這些優點只要發揮得當,不要只重細節而忘了主要目標,你(完美主義者)絕對是個卓爾不群的人,有足夠的信心去面對來自工作和生活的挑戰。
無論好壞與否,都要欣然地接納你自己
心理學家們提出了實現自我超越必經的四個階段:接納,即接納自我與自我所在的現實環境;行動,即對自己決定的事付出行動,并全力以赴;情感,工作學習時投入情感,并樂在其中;成就,指通過上述三步的努力就會自然獲得想要的結果。如此看來,要想獲得人生的成功和超越,首要的一點就是欣然地接納自己。在此基礎上,才能凝結智慧、激發心理潛能,實現對自身能力和素質的突破及人性的完善。
而欣然地接納你自己,要求你既得接受自己的優點,又得接受自己的缺點。然而,在實際生活中,不能夠完全地接納自己的例子屢見不鮮。有些人在躊躇滿志的時候,又往往不敢正視自己內心的愧疚;在垂頭喪氣時,卻又不敢相信自己擁有的優點和取得的成就;有些人因為自己偶爾的消極情緒而認為自己是“扶不上墻的爛泥”,于是,一蹶不振;有些人甚至因為他人對自己的不認可而自暴自棄,實在是可惜。
恩莫德·巴爾克曾警告說:“以少數幾個不受歡迎的人為例來看待一個種族,這種以偏概全的做法是極其危險的。”在今天,對人的個性采取以偏概全的做法,同樣也是極具危險的,我們應該避免這種做法。我們對別人具有攻擊性、懷有惡意,甚至仇恨,這些感情是人性的一部分,但我們不必因此就厭惡自己,覺得自己就像社會的棄兒一般。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在精神上獲得超脫和自由。
唐恩自認為是當音樂家的料。可是,在他朋友的記憶中,上初中時他演奏手鼓并不怎么高明,唱歌又五音不全,實在讓人不敢恭維。
中學畢業后,唐恩為實現當歌唱家兼作曲家的理想,去了“鄉村音樂之都”納什維爾。
唐恩到那兒后,拿出有限的積蓄買了一輛舊汽車,既做交通工具又用來睡覺。他特意找到一份上夜班的工作,以便白天有時間光顧唱片公司。在這期間,他學會了彈吉他。好多年時間,他一直在堅持寫歌練唱,叩擊成功之門。終于,他成了一個出色的歌手!卡皮托爾公司為唐恩出了許多唱片,他在全國每周流行唱片選目中名列前茅。在當時一套暢銷的鄉村音樂唱片集中,主題歌《賭徒》也是唐恩的杰作!
從那時起,唐恩·施里茨創作演唱了23首頂呱呱的歌曲。
欣然地接納你自己,不是欣賞和無條件接納自己的缺點,而是欣賞和愉快接納有缺點的自己,即使某些客觀存在已經不能改變,但也要改變那些能改變的,不故步自封,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奏響獨特生命中與眾不同的樂章,努力實現自我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