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郵人說郵
- 仇潤喜
- 1609字
- 2020-09-08 17:13:13
郵人
“郵人”一語的最早出現,據王子今先生考證,是在秦代的“里耶秦簡”中。
在湖南龍山里耶秦代古城遺址1號井出土的38000余枚簡牘以及北護城壕11號坑出土的51枚簡牘,學界稱為“里耶秦簡”。“里耶秦簡”的主要內容,是秦洞庭郡遷陵縣的公文檔案遺存,書寫年代為秦統一進程中的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至秦二世二年(前208)。“里耶秦簡”透露了許多有關秦代郵驛的信息。
考秦代的通信方式,基本分為兩種:一曰“以次行”,一曰“以郵行”。“以次行”是指公文在郡內的各縣中按照一定的順序,依次接力傳送,閱后再傳往下一站。它傳送的公文,主要是通告、檄文之類,即需要廣而告之、讓百姓周知的文書。“以郵行”則指通過“郵”這種通信組織傳遞的具有保密性質的公文、書信,接力傳至目的地,中途各站都無權拆閱。而執行“以郵行”使命的人,應該就是“郵人”。其理由是,在“里耶秦簡”中,在多次出現“以郵行”的同時,“郵人”也出現多次。如第五層簡牘:“酉陽以郵行︱洞庭”(三四),“遷陵洞庭︱以郵行”(三五)等。在第八層簡牘中,“郵人”的稱謂出現,且一下子就是三枚,其中第二枚又一下子出現3次:
第一枚,“(廿八年)七月丙寅水下五刻郵人敞以來”(七六七)。
第二枚,“卅二年正月戊寅朔甲午,啟陵鄉夫敢言之:成里典、啟陵郵人缺,除士五成里匄成,成為典,匄為郵人”“正月戊寅朔丁酉……尉已除成,匄為啟陵郵人”(一五七)。
第三枚,卅三年“二月壬寅水十一刻二郵人得行”(一五四)。
從這三枚簡可以大略看出,“啟陵郵人”即洞庭“啟陵鄉”充任“郵人”之人,需要“鄉”一級的長官鄭重推薦,經過一定的行政程序,并得到上級“遷陵丞”的認可;從“啟陵郵人”的稱謂形式看,“郵人”歸屬于“鄉”,但是其人選是由“遷陵”縣級機關決定的;“郵人”執行公務有嚴格的效率要求,并有具體明確的記錄等。
“以郵行”的文書傳遞形式也見于睡虎地秦簡《語書》,如“以次傳;別書江陵布,以郵行。”睡虎地秦簡《田律》中也有“近縣令輕足行其書,遠縣令郵行之。”王子今先生認為,“其實,‘輕足’應當就是步行‘郵人’。近縣由他們傳送,是因為可以不必接力交遞,能夠直接送達……現在看來,里耶秦簡記載的遷陵‘郵人’,身份大概與睡虎地秦簡《田律》所見‘輕足’有類似之處。”若此說成立,那么,無論“以次行”還是“以郵行”,從事公文傳遞的“行”人,都可稱作“郵人”。
此后,“郵人”的稱謂不斷出現。如《行書律》:“今郵人行制書、急書。”《漢官儀》:“五里一郵,郵人居間,相去二里半。”王充《論衡·定賢》:“先師古語,到今具存,雖帶徒百人以上,位博士、文學,郵人、門者之類也。”這些,大都是“郵人”之本意,即傳遞公文之人。
《新唐書·藩鎮傳·李載義》:“時大酋李暢者,曉華人語,尤兇黠。既就館,橫須索,抶疻郵人。”(抶chì用鞭、杖抽打;疻zhǐ毆傷)。這里,“郵人”指驛站的小吏。
另外,《荀子·成相》有云:“己無郵人,我獨自美,豈獨無故。”這里的“郵”通“尤”,“郵人”即歸咎、怨恨別人之意。
隨著時代的變遷,“郵人”的內涵外延都有擴展,成為以“郵”為業、包括形形色色的郵卒、驛兵、徒夫、步卒、驛夫、驛卒、驛丁、驛騎、驛使、信使、信差、車徒、鋪夫、捷足、貴赤衛、馬夫、健夫、郵差等在內的龐大群體。世世代代的“郵人”,以他們的汗水、淚水以至血水,澆筑起一道國家通信命脈,支撐著一代又一代王朝的行政運轉。當然,當過驛卒的李自成率領農民大起義最終導致明王朝的倒臺,是個例外。“郵人”的腳步,也為中國郵驛史的書寫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文化印記。
“郵人”曾經是郵驛制度的根基。驛站消亡了,但“郵人”這一稱謂卻保存了下來,并由時代為其賦予新的內涵。今天,全國郵政職工,從管理高層到一線人員;舉凡從事郵政研究及郵政文化活動者(包括郵學家、集郵家、集郵者、集報者、郵商等),或者擴而大之,舉凡與“郵”字有關的人員,不論其是領導還是員工,是學者還是商人,等等,都可稱作“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