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G邊緣云計算:規劃、實施、運維
- 謝朝陽
- 1619字
- 2020-09-05 00:26:59
序言3
現階段,互聯網業務形態和業務需求正在發生巨大變化。“盡力而為”的傳統網絡架構難以支撐工業互聯網等對差異性服務保障、確定性帶寬/時延的需求,以5G 為代表的未來網絡迎來發展機遇。未來網絡也就是第三代互聯網將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實現智能、柔性、可定制的愿景。未來個性化制造的數字化協同過程,在帶寬、時延、抖動等方面,都將對網絡提出精細量化的指標要求,這些都離不開5G 與未來網絡的支持。面對未來網絡技術發展,需要支撐萬億級、人/機/物、全時空、安全、智能的連接與服務,建設面向服務的未來網絡。未來網絡架構將朝著海陸空天一體化、軟件定義與硬件白盒化、毫米波和太赫茲通信、確定性網絡、泛在網絡、計算與存儲融合、網絡人工智能等趨勢變革。
邊緣計算是伴隨5G 的關鍵技術之一,它以一般云數據中心為中心,構成區域、本地、邊緣的分層架構。5G 和邊緣計算的融合是實現網絡云化和云網一體的基礎,需要構建大規模多云交換平臺,具備靈活業務控制能力,支持私有云、行業云、公有云資源統一編排,支持異構廠商多云交換、多云互聯,具備小時級業務開通能力。如何控制端到端時延是目前IP 網絡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使用邊緣計算技術,可以將uRLLC(超高可靠和低時延通信)場景的應用下沉到CU(集中單元)中,將eMBB(增強型移動寬帶)場景的應用下沉到城域核心機房中,有效地控制請求到響應的時延。面向大規模網絡管理的迫切需求,全面突破通信網絡人工智能核心基礎算法與理論,攻克大規模復雜網絡訓練、多級人工智能協同設計關鍵技術,實現通信網絡高效自治,打破人的管理能力極限,這些都需要發展通信網絡的人工智能技術。5G、云計算、AI 必然會成為未來解決實體經濟的重要途徑;云服務、邊緣計算是5G 服務的最重要環節,是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書引導讀者正確認識5G 邊緣云計算概念,理解5G 邊緣云計算如何通過云計算實現計算和存儲能力下沉、就近服務用戶、降低訪問時延、提升用戶體驗,從而應對網絡通信一系列新要求和新挑戰。計算不僅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思維模式。作者指出,聯邦計算將代表新一代的計算范式。信息系統的計算、通信和存儲這三種能力是可以互換的。增強的計算能力可以節省通信帶寬,提升的通信性能可以促進計算處理的分布式布局。信息系統不是通信能力越強越好,還需要統籌考慮、全局優化。未來的信息化建設特別需要總攬全局的專家,而不是只熟悉某一代通信技術的工程師。作者將5G 和邊緣計算兩種時新技術融會貫通,使其優勢得以充分發揮,對“5G 融百業,互聯贏未來”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作者沿著規劃、實施、運維的路徑對5G 邊緣云計算進行了探討。從規劃入手,幫助讀者理清產業的價值鏈、供應鏈;從實施角度剖析“確定性網絡”如何在一個網絡域內為承載的業務提供確定性業務保證的能力;再到運維涉及的5G 網絡運維特性和邊緣云環境治理,強調了“三分建設,七分運維”的重要性。
本書圍繞“云、霧、薄霧、器件”的分層圖景講解了5G 邊緣云計算。作者由淺入深地總結了云計算從傳統的中心云到5G 邊緣云的變化,并由此引出了聯邦計算范式,這一范式變化將影響并挑戰IT 行業的多個領域和環節:從購買IT 資產到按需獲取服務,從前期資本投入到向運營維護要效率,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設IT 系統到集中精力在自己擅長的核心業務上,等等。這一范式變化也改變了客戶與技術提供者的關系,孕育了新的商業模式,催生了新的IT 產業。
最后,一部能夠做到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的著作也必然需要一位具備足夠理論基礎和豐富實踐經驗的作者。本書作者是早期由海外引進的國家級特聘專家,對云計算和大數據從整體架構到細枝末節都有著難能可貴的實踐經驗。作者在中國電信、中國電科、中國聯通的云計算業務的實踐中擔當了重要工作,與此同時,還加班加點,筆耕不輟,將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教訓毫無保留地奉獻給讀者,實屬難能可貴。
這部將CT 和IT 有機融合的著作的出版一定會對5G 時代云計算的健康發展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僅將此書推薦給讀者。
劉韻潔,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