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G邊緣云計算:規劃、實施、運維
- 謝朝陽
- 1678字
- 2020-09-05 00:26:58
序言2
互聯網發明到現在也有50年的歷史了,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WWW 的出現,以及互聯網商業應用的開始,使得信息化迅速滲透到生活和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現在正處在信息化深入發展的時代,數據爆炸產生了對信息資源集約化的需求,云計算應運而生。這與電氣化時代有類似之處:在一開始,企業紛紛自建發電設施;現在,企業用的是供電公司的電力,因為集約化供電方式的效率高、成本低、可靠性高。公有云為多租戶共享,資源按需調用,同樣具有效率高、成本低、可靠性高的優點。近10年來,云計算發展很快,帶動了數據中心的建設。隨著工業互聯網、車聯網、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應用的興起,既需要上云獲得后臺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計算能力的支持,也需要保證高可靠低時延的服務,解決辦法是使云的能力下沉靠近終端,改善用戶體驗。邊緣計算正是為適應這一需求而出現的。
邊緣計算并不是對集中的云計算(中心云)體制的否定,它與中心云是互補的。邊緣計算具有存儲與計算功能,可以稱之為邊緣云,它就近處理對時延敏感的業務。中心云與多個邊緣云合作,利用從邊緣云收集并過濾后的數據來訓練與優化數學模型,再將模型下發給邊緣云應用。IDC 咨詢公司報告提出,未來50%的數據需要在邊緣側處理,邊緣云與中心云組合的方式可以做到比單一中心云的成本更低。邊緣計算平臺可以是獨立的設備,也可以是網絡設備中嵌入的功能,還可以作為物聯網基礎設施的一部分。5G的超寬帶、高可靠、低時延和大連接應用場景都需要邊緣計算來支撐。在5G 網絡中,邊緣計算可以嵌入基站系統的DU(分布單元)中,或嵌入基站系統的CU(集中單元)中,或者CU 和DU 都具有邊緣計算能力,也就是說,邊緣計算可以不止一層。
5G 邊緣云是一個新的概念,在實際應用上有很多新的問題需要研究。從云計算體系上看,需要研究5G 邊緣云究竟是物理分布邏輯集中的5G 中心云架構組成部分,還是中心云的派出機構,兩者的功能定位會有所不同。5G 的終端在業務持續期間會移動,可能會快速地從所歸屬的一個邊緣云切換到相鄰的另一個邊緣云中,對該業務的存儲、計算和處理工作需要在邊緣云之間進行接力,有必要比較這種接力采用的各種方案。例如,在邊緣云之間直接通信,還是經過上級邊緣云或經過中心云來實現間接通信,需要考慮邊緣云之間的協同以及邊緣云與中心云之間功能的合理分配和時延性能。更進一步,需要研究5G 網絡中邊緣云的層級設置、部署的位置和管理的范圍。另外,在5G 基于服務的體系(SBA)中可以把邊緣云看作一種服務,簡稱邊緣云即服務,包括邊緣云向第三方開放應用,這將涉及邊緣云的管理權限,以及網絡安全邊界的劃分問題。總之,5G 邊緣云不是5G 與云計算的簡單疊加,它既是移動網絡發展的機遇,也將帶來新的挑戰。
現在關于5G 和關于云計算都有不少出版物,但少有將5G 與云計算有機地融合起來論述的出版物。當前5G 網絡正在建設中,《5G 邊緣云計算:規劃、實施、運維》一書的出版非常及時。本書由淺入深地總結了云計算從傳統的中心云計算到5G 邊緣云計算的范式變化,形象地描述了合眾的聯邦計算范式;介紹了5G 邊緣云的基礎設施層、接入層、云邊協同層的功能劃分;對5G 和邊緣云兩者融合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規劃、實施和運維的角度進行闡述,描繪出一幅5G 時代邊緣云計算的全景圖,引導讀者了解如何基于5G 邊緣云計算來應對網絡通信一系列新挑戰。
本書的作者具有在國內外IT 企業和云計算企業及運營商工作的經歷,積累了豐富的云計算和大數據從整體架構到實施細節的工程經驗,以計算機的專業背景來研究通信,用通信的眼光重新審視計算技術,將兩者融會貫通。作為《云計算:規劃、實施、運維》與《大數據:規劃、實施、運維》的姐妹篇,本書同樣凝聚了作者在科研與工程實踐中勤于思考與善于總結的心得體會。雖然關于5G 邊緣云的認識還會隨著5G 網絡建設的實踐而進一步得到深化,但本書提出的問題和解決思路會啟發更多關心5G 與云計算結合的工程技術人員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同時豐富5G 邊緣云的理論與工程技術創新成果。相信本書的出版有助于普及和推廣5G 邊緣云計算知識,對中國5G 網絡建設和邊緣云計算產業及應用服務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是為序。
鄔賀銓, 中國工程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