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10月17日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 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以下簡稱《公約》),該公約首次對非遺的概念做出了正式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實踐、觀念表達、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狈沁z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傳承人類文明和歷史文化的“活化石”。非遺的傳承、保護和傳播,對于我國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實現文化強國戰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現行的非遺建檔實踐中,非遺資源的收集、整理、保管、宣傳等環節是當前工作中主要涉及的內容[1]。

1.1.1 非遺資源收集方面

非遺資源的收集是非遺建檔工作的第一步,處于重中之重的地位。當前非遺資源的收集方式多是以自上而下的形式展開,其主要由文化行政部門主導,負責組織開展非遺資源的普查、征集和接收工作。2005—2009年,我國開展了首次非遺普查工作。據不完全統計,該次普查工作共有76萬人參與,走訪民間藝人共計86萬人次,投入經費3.7億元,收集珍貴實物和資料約26萬件,普查的文字記錄量近8.9億字,錄音記錄7.2萬小時,錄像記錄13萬小時,拍攝圖片408萬張,匯編普查資料8萬冊,非遺資源總量近56萬項。但這僅僅是海量非遺資源中的極少部分,仍有大量資源隱藏在民間,并以驚人的速度走向消亡。因此,我們有必要調動公眾的力量,以實現對非遺資源全面而深入的收集。

1.1.2 非遺資源宣傳方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3年頒布的《公約》中規定,宣傳是非遺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國的非遺宣傳形式主要以展覽為主,目前已取得了一些實踐成果,如2010年10月在山東濟南首次舉辦的中國非遺博覽會,是全國影響廣、規模大、規格高、項目多、品類全的國家級非遺博覽會。該博覽會每兩年舉辦一次,采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以適合生產性保護的非遺項目的展覽、銷售為重點,邀請全國各地省級以上的非遺項目、部分省級以上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參展、參演,采取實物展示、銷售、圖片展覽、多媒體演示、代表性傳承人現場制作等形式,充分展示非遺的獨特魅力,促進非遺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整體來看,目前的非遺宣傳工作主要是一種政府行為,宣傳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我們有必要對非遺宣傳方式進行改進并豐富其形式,以提高公眾參與度。

當前,重慶除了市文化交流中心所建立的門戶網站專門開設了“文化資源”模塊對重慶非遺進行圖文展示外,尚未有專門面向重慶非遺保護與傳播的其他網絡平臺出現,而該網站也主要承擔的是市文化交流中心網絡宣傳門戶的功能,缺乏對重慶非遺數字資源進行收集和傳播的功能。首先,雖然重慶非遺網絡資源建設與宣傳的主體眾多,但其站點規劃和資源建設缺乏統一的標準,一些資源內容重復出現在不同的網站或資源庫中,且這些網絡資源在其建設過程中采用的技術不盡相同,這給人們在資源獲取、資源共享等方面造成了極大的不便。其次,雖然重慶非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但要利用網絡全面數字化展示,對于任何一個機構來說都是一項耗資耗力的龐大工程。再次,目前網上流傳的重慶非遺資源只是單向地向人們宣傳、展示,沒有形成與廣大受眾的交流,缺乏互動性,吸引力不夠,不利于其網絡傳播的長期發展。最后,一些手工技藝、口承文化等存在于非遺傳承者記憶中的隱性知識在網絡中幾乎不見蹤影,面臨逐漸失傳的境況,因此這些隱性知識亟待整理、保護與傳承。

重慶非遺在網絡傳播中出現的種種問題迫切需要得到解決。如何利用先進的新媒體技術對重慶非遺進行保護并促進其發展,是我們目前必須關注的重點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中市| 阿坝| 鹤山市| 楚雄市| 长岛县| 同德县| 盐源县| 西平县| 铜山县| 广南县| 德保县| 万荣县| 大足县| 林芝县| 察雅县| 嘉善县| 团风县| 永嘉县| 濮阳县| 大田县| 葫芦岛市| 会宁县| 万州区| 越西县| 石景山区| 东光县| 开封县| 会昌县| 淮滨县| 滨州市| 化德县| 抚远县| 彭水| 新津县| 房山区| 哈尔滨市| 莱芜市| 龙门县| 楚雄市| 周口市| 壶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