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表達

(一)技術的力量

一部手機由哪幾部分構成?

第一,硬件——摩爾定律。什么叫摩爾定律?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第二,軟件——迭代定律。什么叫迭代定律?軟件在不斷地迭代變化,就叫迭代定律。一般一個優質的軟件一個月左右就要升級一次,有些20天左右就要“打補丁”,性能在不斷優化。

第三,網絡——吉爾德定律。什么叫吉爾德定律?在未來25年,主干網的帶寬每6個月增長一倍,其增長速度是摩爾定律預測的中央處理器(CPU)增長速度的3倍。吉爾德定律的提出者是被稱為“數字時代三大思想家”之一的喬治·吉爾德。現在我們用的是第四代移動通信網絡(4G),下一代是什么?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5G)。它不是簡單的加速,而是呈指數級的變化。2019年1月底,媒體報道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成為中國首個5G智慧機場,機場5G的實測速率是目前4G的50倍。

第四,連接——四度分隔理論。什么叫四度分隔理論?以前有一個六度分隔理論,也叫六度空間理論,講的是一個人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間隔的人不會超過6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5個中間人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但根據美國社交網站臉譜網(Facebook)進行的一項研究,人與人之間的聯系相對于以往變得更為緊密,目前只需要4個人就能把兩個互不相識的人聯系起來。

得弱連接者得天下!弱連接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馬克·格蘭諾維特(Mark Granovetter)于1974年提出。格蘭諾維特指出,在傳統社會,每個人接觸最頻繁的是自己的親人、同學、朋友、同事……這是一種十分穩定的但傳播范圍有限的社會認知,這是一種強連接(strong ties);同時,存在另外一類相對于前一種社會關系更為廣泛的,然而卻是膚淺的社會認知。例如,被人無意間提到或者打開收音機偶然聽到的一個人……格蘭諾維特把后者稱為弱連接(weak ties)。研究發現,其實與一個人的工作和事業關系最密切的社會關系并不是強連接,而是弱連接。弱連接雖然不如強連接那樣堅固,卻有著極快的傳播速度,可能具有低成本和高效能的優勢。

現在基于血緣、地緣、業緣的強連接仍在,但基于互聯網而形成的網緣、趣緣的弱連接正大行其道,粉絲經濟、網絡快閃等都是其顯著的表現。

第五,用戶——邁特卡爾定律。什么叫邁特卡爾定律?網絡的價值與網絡使用者數量的平方成正比。

當前我們進入了網絡4.0時代。網絡1.0時代是門戶時代,是信息的網絡,這個時候是“全民看網”。

然后有了論壇,有了博客,這個時候是網絡2.0的時代,即社交時代,這個時候是“全民寫網”。

再到微博、微信盛行,人類社會進入網絡3.0時代,這個時候叫“全民織網”。

網絡4.0時代,即“互聯網+”時代,這個時候叫“全民玩網”。

而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類社會要進入網絡5.0時代,即物聯網化,這個時候叫“全民在網”。

2018年,媒體新技術、新應用不斷拓展,5G試用,暢想空間無限;AI(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滲入媒體生產傳播的各個領域;超高清頻道開播;區塊鏈技術開始與媒體結緣;主流媒體開始重視自主品牌的平臺建設;新技術正與新媒體傳播監管結合……

(二)媒體的力量

由于互聯網帶來媒體生態的革命性重塑,現在的媒體圈已經變得我們都不認識了。我們看媒體有哪幾種?

第一種是傳統媒體,這是一種展示性的存在。

第二種是社會化媒體。

第三種是公民新聞。

從新聞生產的角度看,全球輿論場下的媒體新聞生產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是PGC(Profess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專業生產內容),即由專業化的機構生產內容,如《人民日報》、新華社、澎湃新聞等都是專業生產內容。

第二個是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戶生產內容)。微博、微信就是典型的用戶生產內容。

第三個是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職業生產內容)。例如,一些有影響力的公眾號都是職業生產內容。

2016年12月27日,《人民日報》上登載的《分配注意力別忘“深觀察”》一文指出,互聯網正在經歷從工具到環境的轉換、從網端到云端的飛躍,互聯網時代的輿情,也會更為洶涌激蕩。

我們常說媒體有兩種功能:一種是喜鵲,報喜的,但是很多時候是烏鴉,壞消息天然就是好新聞;另一種是啄木鳥,捉蟲子。

白巖松講,有的時候我們要做喜鵲,但是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們要當啄木鳥,通過叼出樹干上一個又一個的害蟲,給自己找到食物,更重要的是維護整個森林的健康。

我們從公共危機事件采訪作戰圖(見圖2-1)可以看出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的輿論生態。

圖2-1 公共危機事件采訪作戰圖

從時間維度看,記者就是要在昨天的原因、今天的事故與明天的走向中梳理其演進的邏輯。

從原因維度看,記者就是要在天災與人禍中尋找到真相,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或者天災加人禍。

從對象維度看,記者要么找公共危機事件中受傷的人及其親人,要么就找圍觀的證人。

從空間維度看,記者既要了解事件整體的全貌,又要了解個體的風貌。

從權威維度看,記者既要了解某個領域的專家怎么看,又要了解律師如何看。

從責任維度看,記者既要找到真正的責任主體,又要追問誰應該承擔責任。

記者在公共突發事件發生后,第一個核心訴求就是要到達現場,而事件的現場有第一現場,如事發地;第二現場,如現場指揮部;第三現場,如新聞發布會;第四現場,如醫院;第五現場,如家屬駐地;第六現場,如殯儀館等。

然后,記者要找到人:親歷者、圍觀者和知情者。

記者要通過時間梳理(昨天、今天和明天),來找到公共危機發生的前因后果。

記者要執著地找到真與假、是與非、罪與罰的交叉點,找到情理與法紀的交融點。

從網上的發聲主體來看,有幾類人群是需要引起足夠重視的:一是律師,二是網絡“大V”,三是記者,四是現場旁觀者或知情人士。

從網上的呈現方式看,“三微一端”與門戶網站互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互動,都市類媒體與黨媒互動,甚至有境內媒體與境外媒體互動。

輿情擴散主要有以下幾種路徑:

一是線性傳播,一環扣一環,由一個人傳給另一個人,進而線性延展開來。

二是樹狀傳播,由一個人傳至幾個人,由幾個人擴散到一定數量的人,枝蔓從生,呈幾何級數傳播。

三是放射狀傳播,從算數級數向幾何級數傳播,大眾媒體和新媒體插手。

四是漩渦式傳播,眾聲喧嘩下激蕩著或明或暗的利益與欲望之湍流,并形成劇烈的輿論漩渦。

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輿論的變化帶來了五大困境:

一是自媒體“搶先”,官方輿論顯被動,出現快與慢的困境。

當今80%以上的突發事件、消息都始于自媒體傳播,一旦一些未經核實甚至是不實的信息“第一時間”在自媒體傳開,而官方又尚未掌握第一手資料,往往使相關部門的輿情處置陷入被動局面。

二是官方信息披露與公眾期待相距甚遠,出現高與低的困境。

輿論期望官方權威信息快速出爐,官方因資料掌握不全而難以全面準確回應時,官方對待事件的態度要明確、誠懇;要秉持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事故后續責任追究與處理的表達要擲地有聲。官方要想公眾之所想,急公眾之所急,直擊公眾關切。

三是事故謠言多發,攪局救援進程,出現真與假的困境。

權威信息匱乏與社會信任的缺失是眾多網絡謠言產生的最主要原因。突發事件中,當權威失聲或官方受到質疑時,人們往往寧愿選擇相信“小道消息”來彌補信息不足。

四是“輿情搭車”現象加劇事故處置復雜性,出現多與少的困境。

五是境內外媒體報道,“新聞跨國界”,導向有差異,出現內與外的困境。

(三)民眾的力量

人人即媒介,媒介即信息,信息即傳播,“人”“從”“眾”三個字,非常形象地展示了民眾力量的演進。

老百姓從“不便說”“方便說”到“隨便說”,而現場、渠道、連接構成全程、全息、全員與全效的媒介場景。

直接利益關聯者、圍觀者和離場介入者的卷入,通過網絡的放大,產生網絡集群行為。該行為是指在非預期的特定階段內,一定數量的相對無組織的網民針對某一社會問題,以網絡為平臺來表達共同訴求而產生具有現實影響力的群體集聚。

同時,網絡群體行為還會伴隨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發生,即團體成員一開始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一方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使相同目的的人集結起來,敵意更加明確,能夠動員致命的網絡力量。

在這樣的情況下,普通網民成為不沉默的大多數,大多數人由沉默變得不沉默。

為什么會出現不再沉默的現象呢?

一是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對發布的某些事件或信息不甚信任,持有保留態度。

二是由己及人,從他人的遭遇中萌生出震驚感、恐懼感、孤獨感、不安全感。

三是易無端抱怨,莫名窩火,動輒沖動,有時不免產生乖張心理。

四是在心理世界中,非理性的因素和極端性的認識有所增加,有時會超出正常思維和正常心理軌道。

五是自我暗示的心理現象頻發,凸顯出人性脆弱的一面。

(四)迭代的能量

自然媒體時期:人—世界,廣場交流,是面媒介。

機械媒介時期:人—機器—世界,是線媒介。

網絡媒介時期:人—信息—世界,是點媒介。

從面媒介、線媒介到點媒介,背后的演進機理是機械化的空間線到信息化的時間線,從工業社會的流程社會進化到信息社會的交換社會,人類社會的凝聚力量也從血緣、契約過渡到信用,人類社會關系從由身份決定轉向由行為決定。

在傳統媒體時代,其操作流程是先瞄準再開槍。一篇新聞稿的見報,是要經過選題策劃、現場采訪、編審把關等既定流程的,是先確定目標,再深入現場采訪,最后按照規范化的流程將新聞呈現于大眾的。

在新媒體時代,其操作流程是“先開槍再瞄準”。其具體表現如下:

一是第一時間播發謠言、半真半假的消息、夸張的概念與劣質的新聞。

二是指望別人來指出錯誤,送上最新的消息。

三是等待信息源主動聯系。

四是網民盲從,鋪天蓋地轉發無意義的信息,進行無厘頭圍觀。

五是發布可補充的后續信息。

六是“大V”卷入,市場化媒體跟進。

七是網站轉載,再次傳播,境外媒體關注,新聞跟帖與微博評論持續發酵。

八是權威媒體定性平息或熱點牽引,自然冷卻。

這就是迭代式新聞的演進過程,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迭代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反轉”的過程。

正如《“反轉新聞”打了誰的臉》一文所言,大多數發生反轉的新聞都涉及教育、醫療、警務以及城鄉差別、貧富分化等敏感領域,是最能挑動大眾情緒的話題。如同用一塊紅布在公牛面前抖動,網民們一旦看見這樣的話題,很容易情緒化,而顧不得思考事件本身是否為真。

正因為對事實掌握不充分,許多自媒體在熱點新聞中傾向于用觀點替代事實,用價值判斷替代事實判斷,用道德判斷替代是非判斷。其結果不但損害了自身的信譽,也破壞了輿論環境。

(五)行政的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講,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

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各級黨組織和黨政領導干部應當認真對待,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推動黨務公開,拓寬監督的渠道,虛心接受群眾的批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七對”:對廣大網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對建設性意見要及時吸納,對困難要及時幫助,對不了解情況的要及時宣介,對模糊認知要及時廓清,對怨氣怨言要及時化解,對錯誤看法要及時引導和糾正。

多種力量的博弈給公共危機管理帶來四大挑戰。

挑戰一,兩個輿論場和三種話語體系并存,考驗輿論引導水平。兩個輿論場,就是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三種話語體系,就是官方話語體系、民間話語體系以及批判性話語體系。民間話語體系既體現在民眾日常的交流中,也體現在網上的評論與跟帖及相關帖文中,而批判性話語體系主要就是媒介。

挑戰二,“眾包新聞”及時碎片化還原現場,挑戰媒體報道時效。在專業媒體記者抵達現場之前,事故現場的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爆料人和報道者,隨時隨地實現從目擊者、幸存者或救援者到報道者的角色互換。“眾包新聞”不僅在第一時間從不同角度碎片化還原現場,而且比媒體的新聞報道具有更強的現場感和帶入感。

挑戰三,網絡謠言迅速滋生傳播,檢驗媒體應對能力。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初期,在分散多元的信息傳播渠道上,極易出現小道消息滿天飛、流言傳聞泛濫成災的現象,甚至造成群體性恐慌和社會秩序混亂。傳統媒體必須在辛苦撿拾真相碎片的路上,奮力追趕謠言奔跑的速度。

挑戰四,社交媒體的新聞關注點和發布,沖擊主流媒體權威。主流媒體恪守“快報事實、慎報原因”的原則,而社交媒體堅持“追問原因、質疑一切”,一些民眾受“災難情緒”影響,帶著放大鏡和“找茬”心態解讀政府及官員的一言一行,或者刻意曲解媒體的報道。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勤县| 东丽区| 宝丰县| 高台县| 德安县| 娄烦县| 改则县| 自贡市| 乐陵市| 海宁市| 萨迦县| 贵溪市| 芦山县| 深州市| 子洲县| 乳山市| 巫溪县| 无为县| 仁怀市| 邮箱| 海南省| 读书| 平和县| 会理县| 阿城市| 胶州市| 曲靖市| 屏边| 泽州县| 东乌珠穆沁旗| 横山县| 富裕县| 新民市| 三江| 文化| 北碚区| 富民县| 家居| 尉犁县| 济源市| 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