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金融趨勢下消費者金融行為研究
- 尹麗 董昕
- 2818字
- 2021-02-08 18:21:19
二、自金融的三重內涵
(一)宏觀層面
宏觀層面的自金融,指金融自由化的宏觀環境。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理論經歷了兩次劃時代的革命,即經典的金融自由化,亦稱金融深化理論和金融自由化次序理論。金融深化理論通過對欠發達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的研究,認為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金融市場不完全、資本市場嚴重扭曲和政府對金融“綜合干預”等狀況,因而主張政府對金融的過度干預,增強國內的籌資功能以改變對外資的過度依賴,尤其對利率和匯率實施市場化,使利率能反映資金供求、匯率能反映外匯供求等;金融自由化次序理論認為發展中國家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是有先后次序的,只有按照一定的次序開展,才能保證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穩定性。
當前的金融自由化集中表現為金融管制的逐步放寬,甚至取消,傳統金融的壟斷性、信息專業優勢受到了來自開放的、大眾化的互聯網金融的挑戰。伴隨著我國金融創新產品的層出不窮、金融混業的趨勢日益顯現,金融科技日益深化,民營金融機構,尤其是民營銀行的涌現,都標明我國金融自由化進程的加劇。我國金融自由化進程的深入,首先會帶來金融在經濟中所處地位,以及對整個經濟影響力的提升,所謂“成也金融、敗也金融”,金融深化如何為實體經濟服務、而非滋生經濟泡沫、導致經濟脆弱性的誘因,將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其次,金融自由化的宏觀環境會帶來財富管理市場的繁榮;最后,互聯網、科技的進步必然消除金融抑制、推動金融自由化,根據宋揚、喻平(2018)對互聯網金融推進我國金融自由化的實證檢驗,認為“互聯網金融市場規模對金融自由化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互聯網金融風險對金融自由化則有負面影響”。
(二)中觀層面
中觀即行業層面的自金融,指行業組織的自秩序、自律性。普泛化的自金融參與主體遵循不同于傳統金融的規則和秩序運作,對監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自金融背景下審慎監管應向行為監管、功能性監管轉型,秉承底線監管、金融消費者保護的原則,凸顯行業自律組織的作用,提升自金融主體的自律性。首先,金融的新發展往往意味著監管甚至法律缺位可能經常出現,就對行業自律提出了更為迫切的需求,即行業自律必須奉行積極主義,主動走在法律和監管的前面,建立高于法律和監管要求的行業信用體系、風險約束體系和從業道德規范;其次,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迅猛發展以及金融科技的不斷創新,給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交易主體信息安全、行業健康發展等帶來了巨大挑戰;最后,在各金融交易主體“各自為政”的利益驅動下,行業自律機構的建立、行業自律公約或章程的制定、行業信用信息共享、行業自律協會主導的社會監督等均有助于有效守住底線、防范群體性金融事件、嚴控系統性金融風險。
(三)微觀層面
微觀層面的自金融,指金融交易參與主體的平民化、普泛化和自主化。追求效率、平等、共享的互聯網人格一旦與金融相契合,金融隨即呈現去媒介、去中心化的特性,以互聯網為介質的自金融產品具有低門檻、易操作的特點,使金融交易參與主體更平民化、大眾化和普泛化,且在自金融資產和負債交易決策時擁有更大的自主權,自擔風險。在傳統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的世界里,個人與團體、企業等一切的組織機構都是自金融需要的載體。總體來看,未來市場容量極大。因此,自金融參與主體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企業,即非金融企業、中小企業等;另一類是消費者個人,即更平民化、大眾化的自然人。
1.企業層面的自金融
“企業自金融”的概念由寧小軍(2017)提出,自金融就是非金融企業如何利用經營數據、經營場景和流量,依托信息技術,提供投資、融資、支付結算與增值等綜合金融信息服務。從本質上看,企業自金融屬于商業信用,具有自發性、分散性和高風險等特征(姚長輝,2017),信息技術的發展突破了自發性和分散性特征的障礙,使得企業自金融有了快速增長。寧小軍指出“企業自金融依托互聯網,服務主業、提供綜合金融信息服務,具有區別于傳統金融及其他金融形態的特征和比較優勢。而企業在開展自金融過程中,能夠為自身帶來多元化的價值,其核心是提升主業、完善供應鏈、優化經營、促進營收,并實現品牌與價值的提升。企業自金融將成為現有金融體系的重要補充,與傳統金融形成以合作互補為主、競爭促進為輔的競合關系,從而能夠營造企業自金融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且從技術應用的角度來看,企業自金融更廣泛且深度地應用了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時代前沿技術,是整合了眾多高新技術的應用結合體。
2.個人層面的自金融
傳統金融體系中消費者個人往往既是資金提供者(債權人、投資者),又是資金的使用者(債務人)。新金融并不改變資金融通、信用中介等基本功能,但在新金融體系中,個人自金融指通過互聯網的用戶聚合和高速傳播的特點,為用戶提供直接的投融資服務,取代了原有的機構渠道來進行融資和投資。這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個人都能進入金融體系,享受適合自身的金融服務——一方面在金融交易或契約關系中擁有更為多元化的身份,轉換的頻率也更快;另一方面隨著金融交易門檻的降低,新的消費者個人成為金融交易的主體,直接擴大了新金融的市場規模。更進一步,自金融往往是以貨幣而非商品為載體的,通過這一方式可減少向周圍熟悉群體尋求幫助,因而具有自給自足性、自我復制性和自我擴展性。
理解自金融中的“自”,首先應理解“自我概念”(Self-Concept)。與自我概念相關的理論大致有四種:一是William James用Self(自我)提出的“心理學自我概念理論”,將自我區分為作為經驗客體的我(me)和作為環境中主動行動者的我(I),前者包括精神的我、物質的我和社會的我;二是以弗洛伊德為代表的精神分析學派用ego(自我)表示自我概念,認為ego是人格的執行者,協調本我和超我的關系;三是庫利(Cooley)從社會心理學視角提出的自我是通過人際關系建立的;四是羅杰斯從現象學意義上提出的人本主義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存在于消費者的心理活動中,對于金融心理、金融行為有著深刻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具體表現在:
(1)自我概念影響消費者對金融產品的偏好。消費者購買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目的是表現自我意象,也就是說,一旦形成了某種自我概念,就會在這種自我概念支配下產生相應的金融消費行為。
(2)自我概念影響對金融產品價格的認同。因為金融產品/服務的價格反映了金融產品/服務擁有者的社會政治、經濟地位,消費者在金融行為中會參照自己的真實自我概念和理想自我概念對金融產品價格加以認同。
綜上所述,自金融這一新趨勢、新提法的產生有其客觀的經濟、金融以及技術背景,宏觀、中觀以及微觀層面的內涵適用于不同的情景。而本書研究的對象是消費者金融行為,因此決定了本書所指的自金融趨勢和背景選擇的是微觀層面的自金融,即金融交易主體的平民化、普泛化和自主化,加之篇幅所限和筆者的研究偏好,本書進一步地明確為消費者個人視角,而非企業視角。且筆者以為,這一自金融趨勢符合人性、符合中國金融自由化進程,也與科技與金融的融合趨勢相契合,以此為背景展開對消費者金融行為的研究與分析將更具有現實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