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金融趨勢下消費者金融行為研究
- 尹麗 董昕
- 825字
- 2021-02-08 18:21:17
一、消費者金融行為的含義
消費者金融行為從消費者個體的角度來考慮其所面臨的金融問題(王江、廖理、張金寶,2010),其廣義的定義是“任何與金融管理有關的人類行為”(Xiao, 2008),狹義的定義是“利用所掌握的資產,在給定的情景下最大化滿足消費者需求”(Raaij W F V., 2014)。肖經建(2011)明確地將其定義為“消費者選擇使用金融產品或接受金融服務的過程”,提出從定義、描述、理解和預測、改變、發展以及比較六個方面對消費者金融行為展開研究。廖理、張學勇(2011)從消費內容的角度認為消費者金融行為不僅包括消費問題,還包括消費者的資產配置問題,承認消費者作為普通購買者和投資者的雙重角色,并強調了家庭的重要性。王江、廖理、張金寶(2010)基于可得信息和數據往往以家庭為單元,認為“消費者面臨的金融問題就是家庭財富的增長及最優利用”。張攀、周星(2014)借鑒了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定義,提出“消費者金融決策是包括獲取、分配、處置資金所采取的、以個人生活消費為目的的各種行動”;Raaij(2014)認為消費者金融行為應包括日常的現金管理活動、為未來的養老金儲蓄等財務計劃,以及購買和使用復雜的金融產品。
當前消費者金融行為的實質是消費者付出一定的財務成本去改變特定期限內的可支配資金流以匹配其消費需求,即消費者為了滿足短期的消費需求而支付利息進行借貸,并用未來的現金流來償還本息的行為。消費金融服務的客戶首先必須是有消費需求的消費者,若沒有消費需求而進行消費信貸的往往是以騙貸為目的。
綜上,消費者金融行為是以消費者為行為主體的研究。因此,由專業投資機構代理消費者個人購買股票、證券等投資類金融產品等行為的目的并非直接的生活消費,不在本書研究之列;一些不區分個人和家庭差異的研究,忽略家庭狀況和家庭結構對消費者個人金融行為或決策的影響是有失偏頗的;分析消費者個體的金融行為亦不能遺漏個體偏好、行為習慣、消費者心理、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對消費者金融行為的研究必須基于對消費者金融行為主體的更詳細、更準確的認知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