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統計制度變遷
- 郭建軍 馬丹 黎春 董春 張紅歷編著
- 1237字
- 2021-02-08 17:58:57
第一節 國家統計機構的恢復與改革
到了1978年3月,為響應余秋里副總理的講話,國務院批準恢復國家統計局,直屬國務院管理。
1979年10月20日,國務院發出了《關于加強統計工作充實統計機構的決定》。按照該決定的要求,中央以及地方的統計機構相繼重建完成,我國的統計機構最終恢復到“文化大革命”前的狀態。
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我國政府逐步對統計管理體制建設工作進行改革。1981年,國務院審議通過了國家統計局《關于加強和改革統計工作的報告》。經過國家統計局和國家計委多次請示,國務院批準國家統計局下設13個機構。
1982年,中央決定精簡機構,即進行第一次政府機構改革。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農村抽樣調查隊和城市抽樣調查隊成立,由國家統計局直接組織領導,分別對農村居民收入、城鎮居民收入、農產品產量和其他價格指數數據進行抽樣調查。經多次調整,到1987年為止共增設9個機構。
1988年,國務院進行第二次機構改革。國家統計局“三定”改革方案發布,國家統計局仍直屬國務院領導,是國務院主管全國經濟統計和國民經濟統計核算工作的重要職能部門,但整體職能結構有大幅轉變:從著重負責經濟領域統計工作轉變為全面負責組織國民經濟、社會、科技統計工作;從著重全民所有制統計轉變為全面組織各種經濟成分的統計調查工作;從著重生產型統計轉變為生產經營型統計;從著重實物量統計轉變為價值量和實物量統計并重。
1993年,國務院進行第三次機構改革,將1985年上劃國家統計局管理的地方各級統計部門的行政編制劃回地方。1994年2月24日,國家統計局“三定”改革方案通過批準,方案明確指出:國家統計局應盡快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經濟信息的主要收集部門和國民經濟統計核算的中心,成為強有力的國家統計監督機構和重要的咨詢機構。國家統計局的部分職能被加強,部分職能被下放和轉移。
1998年,第四次政府機構改革決定實施。6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國家統計局“三定”有關規定,明確指出國家統計局是主管統計和其他國民經濟核算工作的國務院直屬機構。根據“三定”的有關規定,各項普查工作中的技術性任務應全部交由事業單位承擔。為切實做好全國普查工作的有效銜接,確保各項普查任務的有效落實,8月19日,中編辦批復同意正式成立國家統計局普查中心。
為方便參與國際統計事務,促進國際交流合作,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2001年9月國家統計局正式恢復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的名稱和印章。2005年,統計局對其直屬的三支調查隊分別進行了體制改革,將農村調查隊、城市調查隊和企業調查隊合并為一支調查隊,并增設了地(市)級調查隊,轉移原三支調查隊的基本職能,由國家統計局對其實行垂直管理。這次改革對強化健全國家基層統計調查工作,提高國家統計工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具有重要積極影響。
2008年,國務院進行第六次機構改革,明確規定國家統計局為國務院直屬機構,職責范圍有所調整:一是增加能源統計、服務業統計和社會發展統計等職能;二是加強對各地區、各部門統計調查工作的指導和協調,加強對統計調查項目、統計標準和相關統計數據發布的監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