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5 農戶對轉基因技術需求及采用的研究進展

羅杰斯(Rogers)定義技術的采用過程是一個個體從第一次聽到一項新技術的相關信息到最終采用的一個心理過程。但是從嚴格的理論定義和實證分析的角度來講,必須要有一個嚴格的量化能夠在個體采用(農民水平下)和加總的技術采用之間區分的定義。因此,個體農民的最終技術采用定義為當農民具備了有關新技術及其生產潛力的全部信息時,在長期的均衡狀態下使用新技術的程度(Feder&Zilberman, 1985)。在實際生產過程中,農戶的技術采用行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主要包括生產要素的稟賦條件、農戶的特征、風險與不確定性因素、獲取農業技術信息的渠道等因素以及農戶所處的社會關系網絡結構等,本部分對上述影響因素研究的相關文獻及農戶技術采用過程研究的文獻進行回顧。

2.5.1 農民技術需求與采用的理論研究回顧

對于農業技術變遷、技術創新以及農業技術擴散等方面問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誘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理論、影響農戶技術需求和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決定因素的研究。

弗農拉坦(Vernon W.Ruttan)指出,農業技術創新的過程是一個對資源稟賦和經濟環境變化的動態的反映過程(Hayami &Ruttan, 1971),是土地、資金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稟賦的變化以及包括市場需求、投入品的價格等在內的經濟條件發生變化可誘導技術的改變。研究經濟環境的變化對技術變化影響的方向和程度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強調在技術變化的過程中獲得市場需求變化信息的重要性,另一種觀點強調技術變化來自生產要素的相對稟賦和價格變動的誘導(Hayami &Ruttan, 1971)。

市場需求誘導技術創新理論以史莫克勒-格里克斯假說(Schmooker-Griliches Hypothesis)的以市場需求為核心。格里克斯(Griliches)于1957年在關于雜交玉米的發明和擴散的研究中闡述了需求在技術創新的時間選擇和區域選擇上的重要地位,指出市場盈利性是一個主要的誘導因素,從而較早提出農業技術進步的市場需求誘導假說。史莫克勒(Schmooker)于1966年在《發明和經濟增長》中通過對四種行業(鐵路、農業、造紙、石油)1836—1957年的專利統計數據和技術發明的研究得出結論:在模擬技術創新活動當中,需求比掌握的知識先進與否具有更重要的作用,提出了市場需求誘導的技術進步理論。史莫克勒-格里克斯假說認為,發明一種新技術的相對利益,取決于適用該技術的商品的價格和市場規模,其生產成本和盈利機會構成技術創新的主要激勵,即重要的科學發現和發明并不構成技術發明的主要激勵,而對成本問題的解決和盈利機會的把握卻成為技術發明的關鍵。史莫克勒-格里克斯假說的需求誘導技術創新模型被盧卡斯(Lucas)和弗農拉坦(Vernon W.Ruttan)等人的研究進一步證實,即技術創新是對市場需求增長的回應(Ruttan 1996)。

要素誘導技術創新理論最早由希克斯(Hicks)提出,他在《工資理論》一書中首先引入了誘導性技術創新的概念:生產要素相對價格的變化會影響技術發明和創新的方向,農民會被誘導去尋找能節約日益稀缺的要素。也就是說,一種要素相對價格的提高,會誘導能節約該要素的技術類型的創新。技術的發展和變革必然是沿著有利于以相對豐富的生產要素代替相對稀缺的生產要素的方向進行(Hayami &Ruttan, 1971)。艾哈邁德(Ahmad)在希克斯(Hicks)微觀經濟函數的基礎上建立了誘導技術創新理論的微觀經濟模型(Ruttan, 1996)。在艾哈邁德(Ahmad)的模型中,某一給定的時間存在一個潛在的生產過程的集合,在這個集合中的每個生產過程可由一個等產量線來描述,技術發明的可能性曲線則是那些潛在的生產過程的子集當中所有單獨的等產量線的包絡線。在一階段的模型當中生產者受到一個固定的外生預算的約束,而在多階段的模型中技術發明的可能性曲線從一個均衡隨著相對要素價格不斷增大的變化做出回應,逐步形成一個新的均衡的技術發明可能性曲線。

此后,速水和拉擔(Hayami &Ruttan, 1970)以及賓斯旺格(Binswanger, 1974)對該理論進行補充和完善,最終形成誘導性技術創新理論的希克斯-速水-拉坦-賓斯旺格假說(Hicks-Hayami-Ruttan-Binswanger Hypothesis):農業生產要素相對稀缺程度的變化可由要素的相對價格反映出來,農民被誘導去尋求能夠節約相對稀缺要素的技術。

1964年,舒爾茨(Schultz)在《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根據其對危地馬拉、印度及其他地區農民行為的觀察發現,傳統的小農根據長期的生產經驗在自然、生產條件不同時,表現出了“理性”行為的差異。該前提不僅適用于現代市場經濟,也適用于古代傳統的非市場經濟。同樣,中國農民在轉基因作物種植意向方面也表現出相應于外部限制條件的理性行為(馬述忠和黃祖輝,2002)。農民是利益最大化的生產主體,只要技術投入市場不受限制,即便在價格機制受到制約時,農民仍然會尋求相應的技術發明。

速水佑次郎(Yujro Hayami)和弗農拉坦(Vernon W.Ruttan)于1970年進一步發展了舒爾茨的理論,建立了誘致性創新理論。誘致性創新理論是誘致性技術創新與誘致性制度創新相結合的理論,反映了資源稟賦、文化稟賦、技術與制度的一般均衡關系,技術創新是誘致性創新的核心。誘導技術創新理論假定對新制度的誘導產生于去尋求制度不均衡所產生的獲利機會,即對于克服由于要素稟賦、生產需求、技術變化引起的不均衡而帶來的潛在收益的預期,構成了制度變遷的強有力的誘導因素(Ruttan, 1999)。

林毅夫使用中國28個省(市、自治區)1970—1975和1978—1986年兩個階段的省級時間序列數據,用拖拉機擁有量和農業經營中拖拉機的使用量來代表對節約勞動型技術的需求,用化學肥料的消費水平來代表對節約土地型技術的需求,證實了當勞動力和土地要素市場交易被禁止的情況下,希克斯-速水-拉坦-賓斯旺格假說仍然成立,原因在于在沒有基本要素市場的經濟條件下,土地(勞動力)的稀缺性的增長不會被它的相對價格所影響,而這種土地(勞動力)稀缺程度的增加卻提高了這種要素的相對邊際生產率。此時,收益最大化的動機會誘導決策者在這樣一種經濟條件下采取更多的能夠替代稀缺要素的技術,即在這種經濟條件下,要素邊際產出的增加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種要素相對價格升高有著相同的意義。中國的證據證明了這一結論在集體經濟下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體制下都成立(林毅夫,1990)。

胡瑞法(1995)通過對農業技術誘導理論的闡述,提出了農業技術誘導理論在農業企業或農戶的生產決策、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的選擇和農業科研上的應用。農戶應根據自己的技術特長與經濟條件對當地的現有技術,尤其是對推廣的技術進行選擇,而且在進行技術選擇時還應考慮資源的機會成本。當資源的機會成本較高時,農戶可選擇經濟效益較高而生產風險較大的新技術;反之,農戶可選擇生產上已經采用的、生產風險較小的技術。

2.5.2 生產要素的稟賦對農民技術采用的影響

基于誘導技術創新理論,影響農戶技術采用的生產要素稟賦包括土地、勞動力、資金等。運用霍特林(Hotelling)的可耗盡資源模型的分析表明,地下水資源的質量差異及抽取地下水的價格的不同,會誘導農民采用節水技術,提出最優的資源使用稅,會加速節水技術的采用和擴散(Shah, 1995)。

朱希剛和趙緒福(1995)對鄂西貧困山區的289個農戶的雜交玉米技術采用行為進行分析,得出經濟條件好的農戶更容易采用雜交玉米技術,非農收入比重大的農戶采用雜交玉米技術的概率小的結論,說明農民在采用新技術時考慮勞動力的機會成本。

宋軍等(1998)對全國22個縣的182個農戶的高產技術和節約勞動技術選擇行為的研究得出結論:對于高產技術和優質技術的選擇,人均純收入越高的農戶越愿意選擇優質技術;而人均耕地對高產技術和優質技術的選擇的影響不顯著;對于節約資金的技術和節約勞動的技術的選擇,由于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勞動力的機會成本也提高,因此人均收入越高的農民越愿意選擇節約勞動的技術;人均耕地面積的影響十分顯著,耕地同勞動是互補關系,同資金則是相互替代的關系,即人均耕地面積同資金節約型技術是正相關關系,而同勞動節約型技術是負相關關系。

王玄文等(2003)通過對河北、山東、河南、安徽和江蘇5個省的773戶棉花種植戶對農業技術推廣有償服務的需求影響因素的分析表明,家庭中非農就業、耕地規模、是否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和戶主的身體狀況都對農戶有償技術服務需求有顯著的影響。其中,家庭中非農就業勞動力的比例越高的農戶越愿意接受農業技術推廣的有償服務;耕地規模越大越愿意接受有償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參加過技術培訓的農民,已認識到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有效提高農產品的產量與效益,即使在收費的情況下也愿意接受有償的技術推廣服務;戶主身體狀況越好的農戶越不愿意接受有償的技術服務。農民的生產性技術需求的差別與農民所擁有的生產資源條件、鄉村的農業發展環境以及農戶的個體特征有著密切的關系。

付少平(2003)通過對陜西和山東兩省的473位農民的調查發現,影響農民不想采用新技術的因素有資金不足、農業收益太少、市場風險大、技術不好理解、勞動力不足以及不想務農等。他指出,影響農民技術需求差異的主要因素是當地有無農業發展項目,有農業發展項目的地區農民對技術的需求比較強烈,并且農民的技術需求類型與地區的主導產業幾乎是一致的;對農業生產做過投資的農民對技術的需求較強烈;從農業發展中獲利的農民對農業技術的需求比較強烈;農業生產相對發達的地區的農民容易產生自足心理,認為自己已經學好了技術沒有什么可再學的了。

此外,農戶對農業技術內在的需求機制是在利潤的驅使下,率先采用新技術和后繼者被迫采用新技術,結果使供給曲線右移而消除了新技術帶來的超額利潤,這種現象被稱為“農業踏板”。

周衍平和陳會英(1998)利用這一原理分析了制約中國農戶采用新技術內在需求機制的形成的因素,指出了農戶的小規模生產使得農戶難以按照經濟合理性原則采用新技術;農戶的素質較低導致了采用新技術的成本上升,也制約了新技術的推廣與擴散;農業生產要素供給、資金和信息等基礎條件的約束以及大多數農戶的風險規避行為,都構成了限制和約束農戶對農業技術內在需求機制的形成。

2.5.3 農戶特征對農業技術采用的影響

農戶特征包括戶主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身體狀況、農業生產的經驗以及其他特征,如是否是村干部等因素,都對農業技術采用有影響。

胡瑞法等(1998)根據浙江省15個縣430個農戶的調查資料研究農村婦女的農業生產決策行為及在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農村婦女的生產決策行為。其研究表明,農村婦女的農業生產決策作用隨著收入水平的變化而變化,同時家庭人口、年齡、丈夫的職業等因素都對農村婦女的農業生產決策行為有顯著的影響。

宋軍法等(1998)的研究發現,在農戶特征當中,年齡對高產技術的選擇有顯著影響,農戶的年齡越大,越愿意選擇高產技術;婦女比男性更愿意選擇高產技術;教育水平越高,選擇高產技術的比例越低。農戶特征中年齡越大的農民越趨向于選擇節約資金的技術,而女性比男性更愿意選擇節約勞動的技術。

林毅夫(1994)根據湖南省5個縣500個樣本農戶的數據研究教育對農戶新技術采用的影響及對雜交水稻最優采用密度的影響。研究表明,一個農戶的教育水平指標對農戶采用雜交種子的概率和采用密度有顯著效應,且都有正向影響。當一種水稻新技術可供應用時,在采用這種新技術上存在比較優勢的農戶將采用新技術,并重新配置資源,以提高水稻的產量,而未采用新技術的農戶將做出相應的反應(林毅夫,2000)。

道斯和莫瑞斯(Doss &Morris, 2001)通過對加納的農戶采用玉米品種和化肥使用行為的研究表明,對于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的性別差異,主要是由于家庭中男性和女性在獲得生產要素,如土地、勞動等的投入以及獲得技術信息上的差異造成的。他們在研究中控制了年齡、教育程度、土地和勞動的可獲得性以及與技術推廣服務的聯系、市場交易行為等變量的情況下,性別對玉米品種和施肥技術的采用行為沒有顯著的影響。如果考慮在獲得土地、勞動、技術信息和其他資源上的男女之間的性別差異,則性別對技術采用有顯著的影響。

蘇岳靜等(2004)在對農民采用抗蟲棉技術行為的研究中得出結論:戶主的受教育水平影響農戶對新技術的有關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對采用新技術可能的風險的認知、評價和對待風險的態度,對技術本身的理解和接受等,因此戶主的教育水平是農戶抗蟲棉技術采用的主要決定因素。

2.5.4 社會關系網絡對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

巴納吉(Banerjee, 1999)導出了一個簡單的群體性模型來表明由理性的個體做出的選擇行為可以由群體行為特征來描述,即人們不是僅僅獲取他人有關此事的信息,還會向別人學習一件事應怎么做。

人際交流網絡與大眾傳播媒介相比,傳播的信息更全面、更專業、更令人相信。人際交流網絡包括視察交流和口頭交流兩種,視察交流指各種技術示范、現場參觀和技術展覽等形式;口頭交流,如專業協會的活動、學術討論會和專業培訓項目等。如果參與交流的農戶在社會、經濟、教育背景方面相似,易引起共鳴,有利于促進擴散;反之,則使信息的交流受阻,影響創新的擴散。

社會網絡成員之間的群體性特征同樣反映到農戶對農業生產技術的采用行為上。農戶作為一個獨立的農業生產經營個體在農村的環境當中,處于由不同類型的關系構成的社會網絡群體當中,如由行政管理體制形成的行政村、村民小組等;由血緣關系形成的家族、親友等群體;由居住環境形成的鄰居群體;由生產經營的需求形成的專業協會、試驗小組等群體;由宗教信仰和其他關系形成的團體;等等。一個農戶往往是處在這幾種類型群體的交叉當中,因此這些社會網絡勢必會對其中的個體(農戶)的行為產生較為復雜的影響,特別是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農業為生產技術的采用行為。對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會學習和技術采用的行為方面。

羅森茨魏希等(Rosenzweig等,1995)利用印度農戶的面板數據分析了農民對高產品種技術的采用行為。他采用目標投入模型,將“干中學”和技術學習擴散的行為合并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如下:首先,農戶對于使用新品種技術信息的不完全性是新品種技術采用的最大障礙,事實上,農戶自己和鄰居的經驗對高產品種采用的凈收益與采用率的影響表明至少在部分程度上,經驗通過提高農民對于新技術投入使用的決策能力來產生影響。然而,經驗對于收益率的影響隨著時間快速下降表明了這種障礙的重要性會隨著農民采用技術的最初幾年的經驗積累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其次,那些鄰居對于新品種的經驗較為豐富的農戶明顯比其他農戶的收益大,相應地,這些農戶更愿意在更多的土地上采用新技術。從影響的大小來看,農戶從其鄰居那里學習新技術的經驗獲得的收益率增加額大約是通過自己試驗得到有關新技術的經驗帶來收益率增加額的兩倍。同時,模型也表明,農戶自己和鄰居的經驗對于收益率的影響在兩個相鄰的時期以相同的速率遞減,因此一個村的經驗通過自身對正確的新品種技術知識的認識產生作用。最后,向他人學習的溢出效應較小,但是非常重要。對于技術采用而言,在大約一年的時間,農戶初期財產的增長速度高于技術采用率,并且這導致了部分鄰居當中技術采用率少量減少,這些鄰居減少了一些其高成本的試驗。從農戶和鄰居的經驗而言,農戶和鄰居的財產對技術采用的相反的影響表明農戶多數傾向于從他人的技術采用那里學習而產生“搭便車”的行為。

農戶的親友關系對于農戶技術采用行為有顯著的影響。農民采用一項新技術的趨勢與他們親戚朋友采用這項新技術的戶數之間是一種倒U形的曲線關系,即當一個農戶的社會關系網絡中有一些農戶采用新技術時,農戶采用新技術的可能性較大,而當其社會關系網絡中有許多農戶采用新技術時,該農戶采用這項新技術的可能性較小。在社會關系網絡當中的選擇效應是具有差異性的,尤其是那些在初期對于新技術的信息了解較少的農戶,這種差異性影響更強。不同性質的社會關系網絡對于農戶技術采用決策行為的影響是不同的。例如,與親戚朋友關系相比,相同的宗教關系對于技術采用決策行為的影響極小,由較為緊密社會關系(如血緣等)形成的社會關系網絡的效應遠遠大于其他形式的社會關系網絡的效應。農戶對于新技術相關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其社會關系網絡的影響也不同,那些事先對新技術的信息有所了解的農戶,對于其社會關系網絡中其他成員技術采用的影響不敏感;相反,那些事先對新技術一點也不了解的農戶,對社會關系網絡中其他農戶采用技術的影響較敏感。當一個農戶的社會關系網絡當中采用新技術的農戶增多時,對于該農戶采用新技術有正反兩方面的效應:一方面,農戶采用新技術的動機提高是由于其社會關系網絡當中的成員采用新技術為其創造了一種學習的外部效應,當他采用了新技術會增加他當前的收益;另一方面,由于當社會關系網絡中有更多的成員采用新技術時,農戶從其采用技術得到的信息的價值較低,農戶因此會有動機推遲新技術的采用。因此,如果更多的網絡成員采用新技術,農戶自己采用新技術得到的額外信息越少,農戶就越有動機策略性地推遲新技術的采用(Bandiera &Rasul, 2006)。

2.5.5 風險、技術推廣等其他因素對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

農戶對于各種新技術的采用都存在風險性,其中有主觀風險和客觀風險之分。主觀風險是由于農戶對技術采用后生產函數各系數的不可測性造成的,農民的個人特征(如文化素質和對新技術的了解等)是影響這種風險的重要因素。客觀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并與新技術的采用相關的各種風險,包括氣候變化的影響、技術對病蟲害的敏感程度、與新技術有關的生產要素投入的供給能力和購買的可靠性以及市場和價格風險(黃季焜,1994)。同時,農業技術推廣部門的推廣方式方法對農戶技術采用會產生促進作用。

阿德西納和辛格納(Adesina &Zinnah, 1993)采用Tobit模型研究了農民對農業技術特性的認知程度對技術采用決策行為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農民對農業技術特性的認識程度對農民的技術采用決策有顯著的影響,如果在研究農民技術采用行為的模型中忽略了農民對農業技術的特性的了解程度這一變量的話,會使估計的結果有偏,因此在評估農民的技術采用決策行為時應考慮農民對農業技術特性的認知這一影響因素。

汪三貴和劉曉展(1996)通過對云南省兩個貧困縣的農戶采用地膜玉米技術的研究表明,由于信息傳遞的不完善,貧困地區的農戶在技術采用決策中仍面臨巨大的主觀風險。對技術內容的不了解使許多農戶放棄、推遲或減少了新技術的采用。然而,家庭的財產和戶主的受教育水平并沒有對地膜玉米這類相對簡單且成本不高的新技術采用產生影響。

農民獲取技術信息、學習農業技術的渠道不同,農戶的技術需求有明顯的差異。王崇桃等(2005)等通過對我國5個玉米主產省的14個市(縣)的1220戶農戶的調查表明,當前農戶獲取農業技術的主要渠道是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新聞媒體和鄰里效應,不同地區間、不同的技術來源渠道間農戶的技術選擇率存在十分顯著的差異,而且農戶對農業技術人員下鄉傳授技術有強烈的需求。

蒙秀峰等(2005)對農戶選購農作物新品種的決策的研究表明,農戶選擇農作物新品種受到包括受教育程度、農戶收入水平、收入來源、耕地面積和勞動力狀況等內部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包括新品種特性、新品種價格、廣告宣傳、進步農戶的帶頭作用、種子銷售人員的業務素質、種子經營單位的數量、農業技術推廣、國家和地方的相關政策以及種植習慣等外部因素的影響。

胡瑞法等(2006)通過在四川和內蒙古開展的農戶需求型技術推廣機制示范研究,實行了以“承諾制”服務為核心的農業技術推廣責任制度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制改革試點。結果表明,轉變推廣方式方法,實行承諾制服務,采取農民參與技術需求評估、農民現場會、農民新技術交流會等形式的農民參與式的試驗示范方法,顯著提高了農民的技術采用效率。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思县| 塔城市| 来凤县| 阆中市| 郯城县| 文昌市| 贡山| 禹州市| 宜丰县| 香港| 揭阳市| 公安县| 镇坪县| 密山市| 石台县| 祥云县| 务川| 靖宇县| 勃利县| 东光县| 永登县| 平利县| 扶风县| 读书| 阿城市| 弥勒县| 安岳县| 绥芬河市| 晋江市| 红桥区| 正定县| 宁国市| 泾川县| 旺苍县| 曲阜市| 乐业县| 平阴县| 韩城市| 新密市| 福海县| 济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