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轉基因植物產業化發展現狀與趨勢

2.2.1 國際上轉基因生物育種的應用

農業轉基因技術打破了物種間的限制,為培育具有優良特性和品質的作物品種提供了有效途徑,因而生物技術特別是農業轉基因技術在全球得到迅速發展和應用,農業轉基因作物種植范圍和面積不斷擴大。

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組織(ISAAA)統計,2017年,已批準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達到24個。排在前五名的轉基因作物種植國是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其大豆、玉米和油菜轉基因應用率的平均值都超過90%。另外,有43個國家或地區進口轉基因作物用于糧食、飼料和加工。

根據《中國生物產業發展報告2010年》提供的數據,國際上將抗除草劑和抗蟲的轉基因作物(棉花、大豆、玉米)稱為第一代轉基因作物,第一代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規模在全球快速擴張。

在眾多的轉基因作物中,轉基因大豆是世界上種植區域最廣、種植面積最大的轉基因作物。自1994年第一例轉基因大豆進行商業化生產以來,其生產面積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2009年全球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達6920萬公頃,約占全球9000萬公頃大豆種植面積的3/4,約占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面積的52%。轉基因大豆的生產國包括美國、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加拿大、南非、烏拉圭、墨西哥、玻利維亞和哥斯達黎加等10個國家,批準轉基因大豆進口與種植的國家和地區共計23個。2009年,美國大豆總播種面積達3140萬公頃,其中91%以上為轉基因品種;阿根廷的這一比例則高達99%。

全球轉基因玉米種植面積規模也在不斷增長,自1996年商業化種植以來,2009年已達到4170萬公頃,占全球玉米種植總面積的26%,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總面積的30.6%。2009年,種植轉基因玉米的國家有16個,包括美國、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南非、烏拉圭、菲律賓、西班牙、智利、洪都拉斯、捷克、羅馬尼亞、葡萄牙、波蘭、斯洛伐克和埃及。有21個國家批準應用轉基因玉米產品(籽粒及其加工品),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

全球種植轉基因棉花的國家有11個,分別是美國、阿根廷、巴西、印度、中國、南非、澳大利亞、墨西哥、布基納法索、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2009年,世界轉基因棉花種植面積達1610萬公頃,占全球3500萬公頃棉花種植總面積的46%。轉基因棉花在美國、澳大利亞和南非的全國種植比例占90%以上。雙性狀復合型轉基因棉花占到美國所有轉基因棉花的75%,澳大利亞的這一比例為81%、南非的這一比例為83%。

同時,轉基因作物發展的新動向是將第二代轉基因作物推向市場。相對于第一代轉基因作物具有的抗除草劑和抗蟲的性狀之外,第二代轉基因作物轉基因性狀包括品質、耐逆境(旱、鹽、冷等)、抗病、種子生產系統(Seed Production System)等。

目前,全世界有美國、中國、日本、印度、韓國、伊朗、菲律賓等多個國家已經開展轉基因水稻研究。改良的性狀主要包括抗除草劑、抗蟲、抗病、耐逆境(冷、旱、鹽等)、雄性不育、肥料高效利用、品質改善以及特殊用途轉基因作物性狀,如產生藥用蛋白等特殊性狀。截至2009年年末,全球有伊朗、美國和中國批準了轉基因水稻的產業化生產,但規模很小。

現有主要產品是2001年美國農業部批準治療性轉基因水稻種植面積45公頃左右,到2005年批準種植面積擴大到130公頃,2007年增加到1387公頃。2004年,伊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批準作為糧食用的Bt抗蟲轉基因水稻產業化的國家,2005年的種植面積約4000公頃,但近年情況不詳。2006年,美國批準了抗除草劑轉基因水稻品種的商業化種植,但至今沒有大面積種植。2009年8月,中國政府對華中農業大學研發的Bt抗蟲轉基因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頒發了安全生產證書,但尚未進行商業化種植。

2.2.2 國內轉基因植物產業化進展

我國政府自從改革開放開始,便把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列為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和占據未來國際研發前沿領域的重大戰略之一(農業部科教司,2000)。我國的生物技術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我國雖然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總體上已領先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在某些農作物的轉基因研究上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張啟發,2003; Huang等,2002),尤其是棉花和番木瓜。例如,Bt抗蟲棉的廣泛應用,在減少農藥施用、保護環境、減輕農藥中毒等方面取得了極其顯著的經濟和環境效益(Huang等,2002;蘇軍等,2000;賈士榮等,1999),成為轉基因農作物推動農業發展的成功典范之一。

轉基因抗蟲棉是我國研究開發最為成功、最早實現大規模產業化生產的轉基因作物,并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擁有抗蟲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

20世紀90年代棉鈴蟲大爆發,我國863計劃迅速于1991年啟動轉基因抗蟲棉研究項目。199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率先成功完成了Bt基因的人工合成和高效植物表達載體的構建,并與國內科研單位廣泛合作,采用我國科學工作者獨創的花粉管通道法,將Bt基因導入棉花主栽品種,1996年成功研制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但是,1997年外國抗蟲棉進入我國,1998年我國抗蟲棉95%的市場份額被外國抗蟲棉壟斷。面對嚴峻的現實,國家加大了對轉基因抗蟲棉的研發力度。2002年,國家以優勢育種單位和轉基因優勢單位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為主體,開始建設“國家轉基因棉花中試及產業化基地”。目前以該基地為核心,我國建立起了較完善的包含六大技術體系(基因挖掘技術體系、分子育種技術體系、基因工廠化轉化體系、中間試驗體系、可持續發展的技術保障體系和產業化開發體系)的轉基因棉花研發平臺,為我國轉基因棉花的研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一系列項目和計劃的大力支持下,我國轉基因抗蟲棉研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09年年底,我國已獲審定的抗蟲棉品種共有170個,累計推廣面積達0.24億公頃,直接為棉農帶來收益585億元。2009年,我國轉基因抗蟲棉面積已達380萬公頃,占全國棉田總面積的70%,其中國產抗蟲棉占93%以上。目前,國產抗蟲棉亟須解決的問題是首先遏止黃萎病和次生害蟲日趨嚴重的發展勢頭,其次要全面提高纖維品質,還要采用轉基因技術培育耐鹽耐旱棉花品種,這些對確保我國棉花生產的長期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未來我國轉基因棉花的研發將圍繞解決重大生產問題,開展以下領域的研究:第一,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類型轉基因抗蟲棉的研制、雙抗蟲轉基因棉花的研制,并逐步替代現有的單基因轉基因抗蟲棉,以確保抗蟲性的持久性。第二,抗除草劑轉基因棉花的研究,特別是抗蟲、抗除草劑雙價轉基因抗蟲棉的研制,以提高植棉效益。第三,抗鹽、旱、高溫、低溫等非生物逆境的轉基因棉花的研究,以拓寬棉花的種植區域和環境適應性。第四,高品質轉基因棉的研究與應用,特別是纖維強力的提高和長度、強度及細度的合理搭配,以增強國產原棉的國際競爭力。第五,抗黃萎病、盲蝽象以及抗蚜蟲轉基因棉的研究與應用,以確保棉花高產、穩產、優質。

棉花基因工程目前在研產品有三種:一是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培育抗除草劑的棉花品種。美國培育出的轉基因抗溴苯腈和草甘膦的棉花品種,已大面積用于商業化生產,而且多是把Bt基因與抗除草劑基因導入同一棉花品種中,使其既抗棉鈴蟲,又抗除草劑。目前我國這方面的研究已取得明顯進展。二是利用基因間的協同作用提高植物對各種病害抗性。在提高棉花對黃萎病抗性方面,利用基因間的協同作用已經取得一定成效,但主要集中在幾丁酶、β-1、3-葡聚糖酶等基因。三是抗蟲、抗病、抗除草劑和優質等性狀復合育種是當前的棉花品種培育熱點,但由于轉基因技術和載體構建等限制,多基因轉化的成功率尚需進一步突破。近年來,棉花基因工程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是轉纖維改良基因研究,利用轉基因技術改進棉纖維性能,目前研究已取得了一定進展。熱點之二是轉基因抗病、抗棉蚜、耐旱、耐鹽堿棉花,國內已有多家研究單位獲得了轉抗旱、耐鹽基因材料,但仍處在試驗研究階段。同時,多基因聚合的復合性狀(轉雙基因和三基因的轉基因)也正成為轉基因技術研究的重點。

轉基因抗病毒番木瓜獲準生產應用,標志著我國開始將直接食用的轉基因農產品進行產業化推廣。

通過轉移病毒外殼蛋白等基因獲得的抗病毒番木瓜,對生產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這項技術已完成生產性試驗和生物安全性評價,于2006年獲得農業部頒發的安全證書,允許在廣東省生產銷售,并于2010年再次獲得農業部頒發的安全證書,生產領域擴大到華南地區。這是國內首次獲準種植轉基因水果,也是實施嚴格管理多年來第一次批準新的轉基因作物在生產上推廣應用。

未來可期的是抗病蟲轉基因水稻的產業化。稻米的主要用途是作為糧食被人直接食用,因此轉基因水稻的食品安全問題備受關注并存在爭議,限制了轉基因水稻的產業化步伐。隨著轉基因技術的不斷完善及人類對轉基因水稻安全性的控制和認同,轉基因水稻的未來市場是巨大的。我國轉基因水稻的研究發展迅速,總體上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內容屬國際領先,我國在水稻雜交育種方面,如抗蟲、抗病、抗逆以及品質改良的轉基因水稻育種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已育成一批抗病蟲性好、產量高、品質優的轉基因水稻品系。按照國家現行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法的規定,自1999年開始,分別在湖北、福建、安徽等省完成了中試、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等安全評價程序。我國政府于2009年為抗蟲轉基因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頒發了安全生產證書,有效期5年,準予其在湖北省范圍內進行種植。實際上我國已經在轉基因水稻產業化道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水稻種植國,更是第一大水稻生產國和消費國,我國要利用在水稻品種研發上具有的比較優勢,爭取占領轉基因水稻未來市場的較大份額。

我國在轉基因水稻研究技術方面的進展與國際上同步,在秈稻基因組測序、抗病蟲轉基因水稻研發以及多基因共轉化等領域居領先地位。在水稻基因組測序方面,繼2001年我國公布了世界上第一張秈稻全基因組工作框架圖,2002年完成了世界首張水稻基因組的“精細圖”, 2005年完成了粳稻(日本晴)4號染色體的精確測序之后,2010年我國科學家又完成了普通野生稻全基因組框架圖譜的繪制,對100個以上的水稻品種進行了重測序。在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方面,我國已創制T-DNA插入水稻突變體近30萬個,正在水稻基因功能分析、基因克隆等方面發揮作用。在功能基因克隆方面,我國新近克隆了水稻理想株型基因OsSPL 14,可能在轉基因超級稻研發方面會發揮作用。

目前,我國轉基因水稻研究主要涉及抗病、抗蟲、抗逆、品質改良、生物反應器、功能性和高產等,培育了一大批轉基因水稻新材料。我國建立了水稻高效的轉基因技術體系。水稻轉化效率從40%提高到83%,具備了年轉化5000個基因的能力。在無選擇標記、選擇標記基因刪除、多基因共轉化等核心技術創新方面也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華南農業大學研發的水稻多基因轉化系統(multigene-stacking Ⅱ)可以將5~8個基因裝入同一個載體進行轉化,該系統已獲得發明專利,我國擁有獨立的知識產權。

雖然我國轉基因水稻研發取得了較大進展,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與挑戰。例如,在功能基因發掘方面盡管近年來發表了大量的相關論文、申請了大量的專利,但很少有基因進入田間測試來評估其育種利用價值,其結果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有商業利用價值的基因非常少,嚴重阻礙了轉基因育種的可持續發展。

具有重要飼料營養及工業價值的是轉基因玉米。我國轉基因玉米研發主要集中于增強抗病蟲性和抗逆性、改良品質、提高養分利用效率等方面。目前,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已通過安全評價,具備產業化基礎。此外,轉Bt基因抗蟲玉米(cry1 Ah等)已進入安全評價的環境釋放階段,抗鹽堿、高賴氨酸、抗除草劑轉基因玉米進入中間試驗;抗旱、淀粉品質改良、氮磷高效等轉基因玉米已獲得穩定株系。

在我國,除青藏高原玉米區未見玉米螟報道外,玉米螟廣泛分布于全國各玉米種植區,每年造成減產10%~30%。因此,轉基因抗蟲玉米在中國的產業化將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我國自主育成的轉植酸酶基因玉米,種植應用后將為我國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做出貢獻,因為家畜和家禽會更容易消化飼料中的磷,在促進生長的同時還可以減少糞便中的磷污染,農民也無需另外購買磷酸鹽肥料添加到飼料中,從而降低成本,減少設備和勞動力需求,并將產生巨大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目前,我國轉基因玉米技術研究致力于不斷優化農桿菌介導法、基因槍介導法、花粉管通道法等遺傳轉化方法,構建規模化轉基因技術體系,提高轉化效率。同時,在多基因轉化、基因刪除等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較大進展。我國自主創立了基于玉米芽尖的轉基因技術體系,利用這些技術獲得了抗玉米螟、耐鹽堿、氮高效利用的轉基因玉米株系。目前,采用轉基因技術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及常規育種技術,我國已積累了一大批抗蟲、抗除草劑、抗旱、耐鹽堿、養分高效利用的轉基因玉米新材料。2009年,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已獲得生產應用安全證書;轉Bt基因抗蟲玉米(cry1 Ah等)已進入安全評價的環境釋放階段;抗除草劑、耐鹽堿等轉基因玉米進入中間試驗;抗旱、氮/磷高效利用、淀粉品質改良等轉基因玉米已獲得穩定株系。我國已克隆出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基因及調控元件。按其功能分類主要包括:抗蟲(玉米螟等)、抗除草劑(EPSP等)、耐旱(DREB、AP9等)、耐鹽堿、品質改良(高直鏈淀粉、油脂、蛋白質和維生素)、養分高效(氮高效、磷高效)等。目前,這些基因正在進行育種價值評估。

最后,我們還必須論及轉基因大豆。目前,轉基因大豆涉及的轉化體共15個,其中11個轉化體是抗除草劑,4個轉化體與改變油含量有關,都來自美國公司。全球種植面積最大的轉基因大豆是抗除草劑轉基因大豆。抗除草劑大豆品種主要有兩類:第一類也是目前世界生產上利用最多的孟山都公司的抗草甘膦大豆品種“Roundup Ready”,已通過了20個國家的食用或環境安全性評價,中國于2004年向其頒發了食用安全證書。孟山都公司的第二代抗除草劑大豆“Roundup Ready 2 Yield”(MON89788)大豆由于其受體品種產量較高,更兼具有抗除草劑和高產特性,我國于2008年向其頒發了食用安全證書。第二類是拜耳作物科學公司的抗草銨膦大豆品種“Liberty Link”。我國于2008年向拜耳作物科學公司的“Liberty Link”(A27O4-12)大豆頒發了食用安全證書。這種大豆也在2008年9月進入歐盟市場,歐盟委員會同意將這種大豆用于生產、加工食品以及飼料,批準的有效期為10年。

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轉基因大豆已經成為我國大豆油生產的主要原料。2009年,我國大豆進口量達到4255.2萬噸,已遠遠超過我國的大豆總產量1450萬噸,進口大豆已占國內需求量的3/4。我國大豆平均單產1652千克/公頃,美國是2600千克/公頃。由于國內轉基因大豆研發相對滯后,對于轉基因大豆的研究大多還停留在研究階段,目前還沒有轉基因大豆品種投入生產,我國大豆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急劇下降,難以抵擋美國、阿根廷、巴西等轉基因大豆主產國的巨大沖擊。因此,加快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大豆的研發及其產業化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十分重大。

我國轉基因大豆新品種的研發取得了進展,已獲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基因,逐步優化了大豆遺傳轉化體系,已經培育出適合我國不同生態區種植的轉基因大豆新品系以及一些高世代材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進展有:第一,抗除草劑。轉GAT和EPSPS雙價基因大豆高抗草甘膦,其中12個材料已進入中間試驗。第二,抗逆。轉AtNHX1基因大豆用不同濃度的NaCl溶液處理,在營養生長期和生殖生長期的耐鹽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已經獲準中間試驗。轉TaDREB 3基因大豆在干旱和鹽堿脅迫下,產量明顯高于野生型植株,已進入中間試驗。第三,高油。通過轉反義PEP基因,含油量明顯比受體品種提高,有些品系提高近4%,達到23.26%,其中2個材料獲得環境釋放證書。第四,抗病蟲。轉cry1 A和CpTI雙價抗苜蓿夜蛾大豆,完成中間試驗材料4份,其中2份材料進入環境釋放;4份高抗蚜蟲材料獲得環境釋放證書;獲得轉chi和rip雙價高抗大豆,完成中間試驗材料2份,獲得環境釋放證書2份。第五,鉀高效。擬南芥鉀離子通道AKT1、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CIPK23、鈣感受器CBL1和CBL94個基因單獨及多個組合,已獲得鉀高效利用早熟多抗高產的轉基因太豆材料,已經獲準中間試驗。今后我國轉基因大豆的研發主要圍繞三個方面展開:第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基因的獲得。第二,規模化、多基因轉基因育種技術的研發。第三,新型轉基因產品的研發。為突破水資源短缺和其他逆境條件等限制農業發展的“瓶頸”,培育以抗旱、抗寒、鹽堿等非生物逆境作物為代表的轉基因作物將成為未來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注重來源于農作物自身的“綠色基因”的開發利用,也是包括大豆在內的轉基因作物育種的重要方向。

2.2.3 轉基因植物技術及其產業化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植物轉基因技術及其產業已是各國政府和跨國公司支持與投資的重點。發達國家政府在發現植物轉基因技術潛在的巨大效益后,紛紛出臺國家級研究計劃,逐年加大轉基因植物研發投入。1998年,美國政府開始實施“植物基因組計劃”,涉及水稻、玉米、小麥、棉花、油料等主要作物,當年專項投資達4.4億美元,1999年增至15億美元。2000年生命科學研發投入占國家研發總投入的49%, 2003年美國生物技術研發費用高達420億美元。同時,許多國家把植物轉基因技術產業作為新的經濟生長點來培育,采取加強領導、增加投入、吸引人才、搶占專利、培育產業等各類措施,搶占制高點。正因為如此,國際上跨國公司和金融機構紛紛把資金投入植物轉基因技術產業,企業已成為植物轉基因技術研發的主體。在世界轉基因作物市場上,美國孟山都公司占據了80%的份額,杜邦公司占3%。德國安萬特公司、巴斯夫公司和瑞達公司各占5%~7%,美國孟山都公司和杜邦公司兩家公司在該領域已經或即將投入達110億美元,基于擁有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在植物轉基因技術產業化發展中的巨大潛力,許多跨國企業都競相投資,植物轉基因技術及其產業化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

轉基因作物研發及產業化涉及自主基因獲得、基因轉移和轉基因作物培育、轉基因作物產業化推進等多個環節。近年來,轉基因作物研發和產業化進程呈現出以下鮮明的發展特點與趨勢:

一是對重要基因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專利的爭奪加劇。由于新基因具有極高的直接積極回報和潛在經濟價值,各國紛紛投巨資于種質資源功能基因的大規模挖掘,搶注基因專利、壟斷知識產權,為新興產業發展搶占先機和戰略制高點,世界前10大跨國種業公司在這方面專利份額達到了50%~60%,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擁有全球70%以上的水稻基因專利、90%以上的玉米基因專利、80%以上的小麥基因專利和75%以上的棉花基因專利。在我國,截至2009年年底申請的2803項農作物轉基因技術專利中,國內科研單位和大學申請的不到15%,其余85%的農作物基因產權專利被孟山都公司、杜邦公司和先正達公司等3家跨國公司擁有,形勢嚴峻。

二是加快基因工程、分子標記、分子設計、輻射誘變等重大關鍵技術研究,驅動產品更新和產業化步伐。全球轉基因種子市場由1996年的1.15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75億美元(占全球種子市場的20%),年增長率13.6%(為常規種子市場增長率的1倍多),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了74倍,基因工程等重大關鍵技術成為近年來發展最快的技術。

三是實施全產業鏈戰略,提高產業聚集度。以生物種業為例,通過合資、并購、參股等方式,美國本土和美屬跨國企業控制了全球約50%的種子市場、70%的基因專利、40%的商用種質資源。在國際棉花種業市場上,孟山都和拜耳兩家公司各以近45%的份額占據了全球市場的90%。我國賦予種子企業經營主體、技術創新主體、參與國際競爭主體等職責,企業圍繞市場需求,從種質、技術、專利、育種、區試、繁育、加工、銷售等環節,統籌規劃,統一組織一體化、流水線式的作業,整合產業資源、完善產業鏈條、搶占產業上游的龍頭,以“官、產、學、研”一體化或者“育、繁、加、銷、服、融”一條龍的專業化產業鏈組織形式,實現技術高端化、布局全球化、生產本土化、加工精深化、管理精細化、服務社會化、效益全環節化,以獲得對整個產業鏈的有效控制和利用。

四是高度重視創新能力建設。創新研發模式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快速提升生物產業的核心技術獲取能力、關鍵技術突破能力、中試能力、轉化能力、技術集成能力、產業化能力、產品化能力、技術服務能力與市場策劃營銷能力為目標。企業定位為技術創新目標的提出者、內容的組織委托者、產品研發的投資者和專利成果的擁有者,以商業合同委托專家實施研發計劃,利用全球研究機構和大學的智力資源發現與收購有價值的基因、技術、方法、專利,呈現出高度的計劃性。

五是健全生物農業產業的政策法規體系。生物農業產業處于發展的關鍵時期,各國紛紛制定相應的法規、政策(金融、財政、投資、稅收等),推動和促進生物農業產業健康發展。

六是強化國際交流與合作。雙邊、多邊或國際組織間的國際合作,領域越來越廣、范圍越來越寬、層次越來越深、規模越來越大、強度越來越頻繁,廣泛參與農業生命科學研究、農業生物技術創新和生物產業發展研究,共享資源、信息和成果,進行人才交流和培養,實現跨越發展、多贏發展和共同發展。

以基因工程、分子設計等技術為核心支撐的生物農業產業已成為美國等發達國家調整產業結構和全球布局、搶占新一輪國際分工的戰略基點,其紛紛將發展生物經濟作為新興主導產業的競爭前沿和核心內容。

我國在生物農業技術創新及產業化方面經過多年的積累和發展,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轉基因育種產業化取得階段性突破。截至2009年10月底,我國已經累計有7種轉基因植物通過了商品化生產許可,分別是耐貯藏番茄、變色矮牽牛花、抗病毒甜椒和辣椒、抗病毒番茄、抗蟲棉花、抗蟲歐洲黑楊、抗病毒番木瓜。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水稻和轉植酸酶基因玉米于2009年11月27日獲得國家發放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這一里程碑性的事件使得我國成為全球首例推出抗蟲水稻和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并開始進入商業化育種和產業化應用程序的國家。轉基因水稻和玉米在中國的批準將會推進并加速轉基因作物在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決策過程,尤其是類似于中國的亞洲國家,這些國家同樣面臨糧食自給自足的挑戰和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即減輕貧困、饑餓和營養不良,增加小農戶的收入。

但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生物農業產業的知識產權與技術專利意識、核心技術、創新能力、龍頭企業、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公共市場服務體系發展上以及相關的管理、政策、立法建設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庆县| 巴楚县| 渭南市| 锡林郭勒盟| 江西省| 滨州市| 资溪县| 烟台市| 濮阳市| 柘荣县| 抚顺县| 广饶县| 钟山县| 开阳县| 黄浦区| 四子王旗| 新平| 柞水县| 普宁市| 庄河市| 普宁市| 新竹县| 巴南区| 天台县| 西乌珠穆沁旗| 沿河| 浦东新区| 永平县| 南开区| 手机| 莱州市| 罗田县| 页游| 二连浩特市| 揭阳市| 晋城| 牙克石市| 诸暨市| 惠安县| 溧水县| 望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