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房地產可持續健康發展研究
- 劉成高 徐維德
- 792字
- 2021-02-08 17:58:28
第一節 房地產的萌芽和產生
一、概念萌芽,房屋買賣試點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房地產在中國并未成為一個真正的產業。城市住房一律由國家統一建設,統一分配,住戶只需繳納極低的租金即可,維修也由國家承擔,這與當時職工的低收入相匹配,住房屬于單位職工福利的范疇。在農村,農民住房以集體土地所有制的宅基地自建房為主。這種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們的住房問題。但是,這種制度本身是有缺陷的,即微薄的租金收入無法彌補巨大的建房投資!隨著時間的推移,政府和企業的投入難以為繼,加之人口增長導致的居民住房條件改善緩慢甚至還越來越差,住房短缺問題越來越突出。
1980年4月,鄧小平在討論中國經濟長期規劃時,為城鎮居民購房發聲,明確表態支持居民購買房屋、蓋房。他提出:“要考慮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不但新屋可以出售,老房也可以出售。居民購房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隨后國家開始逐步允許私人建房和房屋私有的合法性,由此開始了中國住房制度改革。
可以說,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事件的發生,才使得房地產正式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的一個產業,房屋首次被定義為商品。因此,1980年通常被稱為中國房地產元年。
1981年,房價統計數據開始出現。根據《第一財經日報》的《中國34年房價變遷史》一文介紹,1981年浙江溫州瑞安商品房價格為約68.85元/平方米,一套房價格2600元。
1984年,在廣東佛山召開的住建部會議上,房地產業概念被正式提出,但此時的房地產業還缺少一個關鍵環節——土地買賣。
二、土地有償轉讓制度確立
房地產的發展,每一步都離不開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創新。1987年,新成立的深圳特區為籌錢發展特區,賣出了新中國第一宗土地,也正式拉開了中國土地有償轉讓的序幕。第二年,國務院決定在全國城鎮普遍試行土地使用權依法轉讓(包括出讓、轉讓、出租和抵押)制度。至此,我國房地產誕生的兩個關鍵節點已經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