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理論溯源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

在長達幾百年的世界工業文明的發展過程中,由于人類不斷地向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索取大量的資源,并不斷排放各種在生產和生活中形成的廢棄物,使得自然資源絕對數量大幅度減少的同時,生態環境也逐步惡化,而大自然也對人類的貪婪和無知給予了無情的打擊。正是在諸如洪澇、泥石流、森林火災、瘟疫等一系列人為原因造成的災害面前的無助和羸弱,人們不得不對自身的行為進行深度審視和思考,尋求將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與環境和資源的保護進行協調的有效途徑,避免因前代人對資源和環境的過度開發和利用而威脅到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悲劇重演。正是基于這樣的時代背景,可持續發展理論應運而生。

“可持續發展”這一全新而重要的概念是以挪威首相布蘭特夫人為代表的環保主義者在1987年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提出的,其要義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其最初的含義側重于強調資源的代際公平原則,隨后,這一概念逐漸為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所關注,并在此基礎上對其內涵進行了豐富和完善。盡管政府部門、民間組織、工商界和學術界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在可持續發展核心內涵和要解決實際問題如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公平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實際問題方面還是達成了廣泛的共識。宋國君,張坤民.可持續發展——原則、分析和政策 [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 16-17.

隨著世界各國在經濟、社會、生態等不同學科和不同領域研究的深入,在可持續發展原有含義的基礎上,又陸續補充了“代內公平”“民主”“生活質量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等原則,涉及經濟、社會、資源和人口等多方面,并將“可持續發展”從一種思想上升為一種理論。

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會議最重要的成果是達成并發布了《里約宣言》,并在艾肯斯和馬科斯尼弗(Ekins和Max-Neef, 1992)提出的生態、經濟、社會政治和道德倫理基礎上,把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延伸至環境原則、經濟原則、社會原則、和平原則四大類,揭開了國際社會致力于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篇章。我國也是這次會議的參會成員之一,并在會議后制定了國家級的可持續發展綱領性文件——《中國21世紀議程》,作為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可持續發展戰略構想與實施的重要引領并貫徹至今。這也成為我國政府在努力發展經濟的同時積極保護生態資源和環境、消除貧困和饑荒的擔當和責任體現。

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新的人類生存方式。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1)公平性原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公平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不同地域的同代人之間的公平即代內資源的平等權利。可持續發展要給資源稟賦不同、經濟發展水平處在不同階段的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發展權,要在消除貧困的基礎上把實現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和繁榮作為可持續發展進程的優先問題來考慮。二是代際公平法則,即人類的經濟活動要確保有限的自然資源和生存環境既能滿足當代人的發展與需求,又不能損害人類后來世世代代對自然資源與環境的獲取權利。

(2)持續性原則。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僅要求人與人之間的公平,同時還要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均衡,要努力做到經濟和社會發展保持適度的規模和速度,以不超越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為前提。可持續發展理念主張建立在保護地球自然系統基礎上的發展,注重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基礎的保護,重視經濟和社會活動對大氣、水、土壤、生物等自然資源的消耗,根據資源的可持續性原則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確定自己的消耗標準,不能透支對生態資源的利用,更不能對環境造成破壞。

(3)共同性原則。盡管世界各國會因為經濟、政治、文化和發展的不同而產生差異,但可持續發展作為全球發展的共同目標所體現的公平性、持續性卻應當被共同遵循。要實現這些人類發展的共同目標,就應當聯合各個國家和地區采取共同行動,堅持走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019年6月的聯合國教科文專門課題組研究表明,海水溫度每上升1℃,海洋生物就會減少5%。如果不能有效降低人類活動的碳排放量,到2100年,海洋生物將會減少17%,形勢之嚴峻可想而知。貫徹可持續發展,要求每個人都能信守共同的標準和理念,按“共同性原則”處理人類自身之間以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互惠共生關系。

三、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

需要說明的是,盡管人們對可持續發展的確切定義和內涵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國內外已有180多種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表述),但是,縱觀這些理論的基本精神,最基本的仍然是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歸納起來,可持續發展是現代經濟、社會和自然的有機統一。可持續發展既主張公平分配,以滿足當代和后代的基本需求的社會性,也主張在保護地球生態基礎上的經濟持續、穩定的增長,并不斷改善增長的質量的經濟性,還主張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性。

還必須強調的是,可持續發展應當而且必須包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因為:首先,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關系來看,經濟發展是基礎,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為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提供物質基礎,才能談得上真正的社會進步和發展,也才談得上社會和經濟的相互協調和其他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其次,經濟發展可以通過償還生態資本赤字、清潔生產和提供防止生態環境損害所需的雄厚資金和新的科學技術等途徑來優化生態環境,使人們有能力改善衛生條件并減少各種疾病的發生,更多的人也才能有機會接受教育、提高素質從而實現整個社會的全面的可持續發展。從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來看,在環境污染與人均收入即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種倒U形曲線關系,即“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如圖2.1所示。

圖2.1 生態環境污染與人均收入

在經濟起飛的初始階段,隨著經濟的增長,生態環境會日趨惡化,而后隨著經濟的進一步增長,人均收入進一步增加,生態環境狀況停止惡化并開始好轉和優化。有實證測得:人均收入達到800~1200美元時,毀林破壞環境的情況停止,倒U形曲線進入拐點。但是污染物排放影響生態環境進入拐點的人均收入是3000~5000美元,大大高于前者。最后,只有通過經濟的發展,才可能消除貧困,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這在我國努力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得到了最為明顯的體現。因此,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應當包含而且必須包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 舟曲县| 和硕县| 曲松县| 高邮市| 阳谷县| 岳池县| 临夏县| 荥经县| 剑河县| 桐梓县| 玛纳斯县| 新民市| 锡林郭勒盟| 阜康市| 贡觉县| 资阳市| 鲁甸县| 漯河市| 连城县| 盐山县| 潞西市| 菏泽市| 乌苏市| 慈利县| 苍山县| 大港区| 都江堰市| 民县| 浪卡子县| 大悟县| 九台市| 抚远县| 双流县| 阿坝| 北宁市| 广汉市| 普兰店市| 勐海县| 西乌珠穆沁旗| 江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