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新古典貿易理論
19世紀末20世紀初,經濟學的發(fā)展逐漸由古典階段進入新古典階段,國際貿易理論隨之發(fā)生重大變化,出現(xiàn)了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兩者最根本的區(qū)別是對生產中所使用的投入要素的認識不同。古典經濟學的基礎是勞動價值論,所以古典貿易理論假設只有勞動這一種生產要素。而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在生產中做出貢獻、創(chuàng)造價值的不僅僅是勞動,資本、土地等其他要素也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新古典貿易理論主張分析兩種或兩種以上投入要素對產品生產成本的影響。這一區(qū)別使得新古典貿易理論與古典貿易理論出現(xiàn)了很大不同。
(1)生產要素價格和產品生產的機會成本不再是外生給定的。在只有勞動投入的情況下,如果技術水平不變,勞動價格給定,則勞動生產率不變,產品生產的邊際成本和機會成本都是不變的。當投入要素增加到兩種或兩種以上時,每一種要素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受到其他要素投入量的影響,在邊際報酬遞減規(guī)律的作用下,一種要素投入比例越大,其邊際產量越低。生產不同的產品使用不同的要素比例,生產同種同量的產品,也可以有不同的要素組合,要素的生產率不再是固定的,而是取決于生產中對要素比例的選擇和要素供給的約束。產品生產中要素的使用比例和一國的資源儲備比例決定要素價格,從而影響產品成本,成為決定比較優(yōu)勢和生產貿易模式的重要因素。生產要素價格不再是外生變量,而是與產品價格相互決定、相互影響的內生變量。
(2)衡量國家資源稟賦和產品生產要素投入比例的概念成為新古典貿易理論中的核心概念。古典貿易理論中一國要素供給對其比較優(yōu)勢是沒有影響的。而新古典貿易理論則重點考察要素供給結構和產品生產時的要素投入結構對比較優(yōu)勢的影響,并由此產生表述要素豐裕和要素密集的相關概念,構成新古典貿易理論體系的基礎。
要素密集度是對產品而言的,是指單位產品生產中某種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具體來說有兩種衡量方式:實物方式和價值比方式。實物方式是產品生產中的要素數(shù)量的投入比,比如一噸小麥生產中使用1人年的勞動和2畝土地,則小麥生產中勞動的密集度為0.5(人年/畝),一噸大米生產中使用1人年的勞動和1畝土地,則大米生產中勞動的密集度為1(人年/畝)。由于大米生產中勞動的密集度大于小麥,所以大米是勞動密集型的產品,小麥為土地密集型產品。價值比方式是指把所有投入要素按照市場價格計算出其價值,某種投入要素占全部投入要素的價值比就是該要素在該產品生產中的密集度。比如小麥生產要素投入成本中勞動和土地分別占30%和70%,大米生產要素投入成本中勞動和資本分別占40%和60%,則由于勞動在大米生產投入成本中的40%大于在小麥生產中的30%,所以大米是勞動密集型的,小麥是土地密集型的。
要素豐裕度是對國家而言的,指一國所擁有的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豐富性。也有兩種衡量方式:實物形式和價格形式。實物形式是指一國擁有的要素數(shù)量之比。比如,本國擁有的勞動總量為100億人小時,土地總量為10億畝,則本國勞動的豐裕度為10(人小時/畝);外國擁有的勞動總量為10億人小時,土地總量為10億畝,則外國勞動的豐裕度為1(人小時/畝)。由于本國勞動豐裕度大于外國,本國為勞動豐裕的國家,外國為土地豐裕的國家。
價格形式則是用一國要素市場價格比來衡量。比如用w表示勞動的價格(工資水平), r表示土地的價格(地租水平),本國要素相對價格w/r為1,外國為10,由于本國勞動相對價格低于外國,則本國為勞動豐裕的國家,外國為土地豐裕的國家。
(3)收入分配問題成為國際貿易理論的重要內容。在古典貿易模型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勞動是價值的源泉,所要分析的收入只有勞動的收入,因此古典貿易模型只是從國家整體的角度分析貿易的影響和利益。新古典國際貿易理論引入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產要素之后,就可以分析貿易對不同要素的收入產生的影響。
新古典貿易理論體系中最核心的部分是資源稟賦理論,是瑞典經濟學家埃利·赫克歇爾和伯爾蒂爾·俄林提出的,因此又被稱為赫克歇爾—俄林模型(H-O)模型。保羅·薩繆爾森則對理論的數(shù)學化有重要貢獻。還有一批經濟學家在拓展、應用和檢驗新古典貿易理論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有Jaroslav Vanek, Ronald Jones, Wolfgang Stolper, T. M. Rybczynski, Wassily Leontief, Jagdish Bhagwati等。本章接下來的部分先介紹資源稟賦貿易模型,然后介紹該模型的擴展和應用,最后介紹新古典貿易模型的實證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