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體制機制研究
- 朱冬梅
- 1578字
- 2021-01-28 11:05:24
前言
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就我國具體情況而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鎮化的關鍵基礎環節,同時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手段。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以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共同發展的重要舉措。”此后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就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提出多項改革舉措。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與此同時,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研究蔚然成風,形成了一大批學術研究成果。然而,實踐中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難題,比如:如何改變農民工的過客心理和邊緣化心理?如何才能讓農業轉移人口成為真正的城市居民?深入透徹地研究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問題并做出科學決策,在當今國際政治經濟形勢急劇變化和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形勢下,顯得尤為重要。
本書以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體制機制為研究對象,以發展經濟學為依據,結合制度經濟學、人口學、社會學、管理學的理論與實踐,通過深入研究,對我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這一突出的經濟社會現象做出了理論解釋,并檢驗和豐富了發展經濟學關于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有關理論命題,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理論和實證分析以及制度分析基礎上提出了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對策建議,尤其是實證研究了西部地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現狀,構建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評價指標體系,討論了分層級城鎮體系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成本與收益,全面分析了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困境,并從農民工的工資收入水平、就業穩定性、農民工隨遷老人的養老經濟保障以及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對農民工的工資收入機制、就業機制、社會保障機制、社會發展機制、行政管理機制等進行了詳細分析和論證,最后分別從不同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
城鎮化的加速發展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繼續推進對整個國家社會結構和經濟發展正在產生并將繼續產生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城鄉要素、產業和空間的融合,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全覆蓋也將加速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進程,城市和農村、市民和農民將幾無差別。當然這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不僅需要理論工作者的理論研究和建言獻策,更需要實際工作者的實踐經驗,需要全社會長期堅持不懈地努力。本書的出版,希望能夠為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并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能夠為我國“三農”問題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盡綿薄之力。
呈獻給各位讀者的這本書,是由本人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西部項目——“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體制機制研究”的研究成果,是項目團隊成員集體智慧的結晶。課題組成員有袁欣、趙晨、韓亞輝、劉桂瓊、宋楊、徐雙爽、黎贊、陳佳煜、張文成、李琦、李明珠。經過5年艱苦的工作,最終完成拙著。
在本書付梓之際,感謝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與政法學院為本課題的完成提供了研究時間,感謝西南交通大學圖書館提供了圖書資料、網絡資源等條件保證,感謝西南交通大學公共管理與政法學院領導給予的鼓勵和支持。在課題完成過程中,參閱了其他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感謝他們!同時對編輯出版本書的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謝!最后本課題的完成離不開國金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韓震宇先生無私的奉獻和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韓東同學的大力支持,對他們表示最真誠的感謝!
鑒于本人水平有限,本書在內容和形式上肯定有不足和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朱冬梅
2019年10月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