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會計交易事項觀研究
- 曾富全
- 3131字
- 2021-01-28 11:02:58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隨著經濟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會計制度也在不斷改革完善。自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經過多年的逐步推行改革開放措施,對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實現經濟體制的根本改造,目前已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為適應經濟體制改革需要,我國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對會計制度也進行了相應改革,實現了會計制度的根本改造,建立了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符合國際慣例、與國際會計準則基本趨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準則體系。
我國的會計準則制度的改革發展歷程經歷了國際會計慣例引入學習、國際會計準則學習借鑒、會計制度統一完善、國際會計準則全面趨同四個基本階段(第二章有具體介紹和分析)。會計準則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越來越全面,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等效的步伐越來越快、關系越來越緊密。截至本書定稿的2019年6月底,我國已頒布了由1項基本準則和42項具體準則共43項準則組成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另外,還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1~12號共12個企業會計準則解釋。我國現行企業會計準則一覽表如表1-1所示。
表1-1 我國現行企業會計準則一覽表(截至2019年6月)

表1-1(續)

可見,我國上述會計準則體系并非一次性頒布的,而是逐步頒布的,并且是較為頻繁地不斷修改完善。其實,我國早在1992年就頒布了包括《企業財務通則》《企業會計準則》以及分行業的財務制度和會計制度、當時被稱為“兩則兩制”的全國統一會計制度。當時的《企業會計準則》是我國第一次頒布的會計準則,尚沒有頒布任何一項具體準則,還在執行分行業的會計制度。因此,當時的《企業會計準則》實際上相當于目前我國現行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的基本準則。直到1997年6月4日,財政部才正式頒布了我國的第一項具體的會計準則——《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并于1997年1月1日起實施,此后幾年才陸陸續續頒布了16項具體的會計準則。我國真正頒布成體系的企業會計準則,是在2006年2月正式頒布的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第1~38號具體準則在內共39項的新會計準則。此后,又分別于2014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對部分會計準則進行了修訂并增加了若干項具體準則。其中,2014年對《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企業會計準則第2號——長期股權投資》《企業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等進行了修訂,并新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40號——合營安排》《企業會計準則第41號——在其他主體中權益的披露》3項具體準則。2017年財政部又陸陸續續頒布了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企業會計準則第16號——政府補助》《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企業會計準則第23號——金融資產轉移》《企業會計準則第24號——套期會計》《企業會計準則第37號——金融工具列報》6項具體準則以及新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42號——持有待售的非流動資產、處置組和終止經營》;于2018年頒布了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21號——租賃》;于2019年5月頒布了新修訂的《企業會計準則第7號——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對此,廣大會計人員深有感觸:由于會計準則的不斷更新變化,每年他們都必須參加會計后續教育培訓,更新知識,否則無法適應工作需要。為此,財政部于2006年11月20日發布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規定》以制度規定的形式強制會計人員參加后續教育培訓,2013年8月27日,財政部又以新發布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規定》取代了舊有的《會計人員繼續教育規定》,進一步規范會計人員的后續教育。此后,由于會計從業資格證證書制度的取消,2018年5月19日由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共同發布《會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以此取代了之前的相關規定,進一步規范會計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根據《會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的要求,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以及社會團體等組織具有會計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或不具有會計專業技術資格但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等會計專業技術人員都應接受繼續教育,會計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實行學分制管理,每年參加繼續教育取得的學分不少于90學分(此前規定的會計人員后續教育要求是24學分/課時)。其中,專業科目一般不少于總學分的2/3。
會計專業技術人員雖每年參加會計后續教育培訓,仍感覺對會計準則掌握不好,覺得會計準則難學難用。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我國在1992年第一次頒布了企業會計準則以后,還在很長一段時間繼續適用原會計制度,因為會計人員覺得原會計制度更易于操作和執行。除了我國會計制度、會計準則變化頻繁這一主要原因以外,我們認為,與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缺乏明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作為指導有很大的關系。
雖然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在我國的會計準則體系中具有類似于財務會計概念框架的地位和作用,但畢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并沒有對財務會計的許多基本概念進行頂層設計,造成財會人員容易在理解上產生歧義,不利于對會計準則的總體把握。
筆者在多年的會計教學與研究過程中,長期關注和跟蹤國內外會計準則的變化。其中,在對比我國1993年實施的第一版《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和2006年頒布的第二版《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時,發現對會計的定義有了新的變化。1993年施行的第一版企業會計準則對資產要素的定義是“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能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而2006年頒布的第二版企業會計準則對資產的定義則是“資產是指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并由企業擁有或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 1993年版企業會計準則對負債的定義是“負債是指企業所承擔的能以貨幣計量、需要以資產或勞務償付的債務”,而2006年新版的企業會計準則對負債的定義則是“負債是指由過去的交易或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對比兩版《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會計要素的定義,一個很明顯的變化就是新版的會計準則特別強調“過去的交易或事項”。此后,“交易或事項”一詞就在我國的會計準則中頻繁出現。
經過對“交易或事項”以及“交易”“事項”這幾個詞語的來龍去脈進行詳細了解,筆者認為,“交易或事項”是對我國原有的會計制度的“經濟業務”一詞的替代說法。新版會計準則為什么要用“交易或事項”替代“經濟業務”?其中必有原因。只是,因為我國缺少財務會計概念框架對基本會計概念術語的規范,普通的財會人員甚至一般的會計專業教師未必理解其中的變化由來。
以我國會計的根本大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以下簡稱《會計法》)為例,2017年修訂的現行有效的《會計法》的第十條規定:“下列經濟業務事項,應當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核算:(一)款項和有價證券的收付;(二)財物的收發、增減和使用;(三)債權債務的發生和結算;(四)資本、基金的增減;(五)收入、支出、費用、成本的計算;(六)財務成果的計算和處理;(七)需要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會計核算的其他事項。”可見,該法將應當辦理會計手續進行核算的經濟業務統稱為“經濟業務事項”,顯然沒有厘清“經濟業務”“會計交易”“會計事項”這幾個概念之間的聯系與區別,甚至是對“經濟業務”“會計交易”“會計事項”概念有所混淆。
本書即以2006年新版的企業會計準則以“交易或事項”全面替代“經濟業務”的提法為研究課題,深入探討和研究以“交易或事項”全面替代“經濟業務”的提法的原因及其背后的邏輯,分析并歸納總結“交易或者事項”替代“經濟業務”的提法(筆者稱其為企業會計的“交易事項觀”)在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現中的應用情況,相信對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會計準則有著重要意義,對于更好地貫徹執行新會計準則無疑也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