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高校人工智能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與對策

劉澤君

摘要:新時代,在市場大量需求和國家政策大力支持的背景下,我國高校人工智能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面臨著很大的挑戰。當前,師資緊缺是高校人工智能專業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和挑戰,高校可以通過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注重自身現有師資力量的培養、鼓勵教師積極投身于科學研究、完善考評激勵機制、激發教師的內在動力等措施來著手解決師資緊缺的問題。

關鍵詞:人工智能(AI)師資緊缺 師資隊伍建設


近年來,與人工智能相關的產業發展迅速,導致了對人工智能人才的爭奪日益激烈。近兩年,我國高校的人工智能學院呈現“井噴”式發展,人工智能專業成為最新、最熱門的專業。中山大學于2017年5月最早成立了智能工程學院,同年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也設立了人工智能學院。隨后,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工商大學等一批高校也紛紛設立人工智能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據互聯網教育國家工程實驗室不完全統計,截至2018年7月底,我國進行人工智能相關研究、開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院校共有89所。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既為高校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也給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有鑒于此,各高校都在出臺政策,以加強人工智能專業師資隊伍建設。

一、我國高校人工智能專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市場需求旺盛

近年來,人工智能逐漸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教育、醫療再到交通,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促進了制造業的發展,智能制造成為傳統制造業的發展目標,社會各領域對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空前增加。2017年領英(LinkedIn)發布的《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過去三年間,人工智能職位數量從2014年的5萬個飆升到2016年的44萬個,增長了近8倍。作為引領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資源。與此同時,人工智能人才卻供不應求。工業和信息化部調研統計顯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與人才需求比為1 ∶ 10。到2030年,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將達500萬人。

除了旺盛的人才需求,人工智能專業畢業生的薪酬也遠超過同階段其他專業的畢業生。一家數據研究機構提供的報告顯示,目前國內人工智能相關崗位應屆畢業生的起薪基本都在1.25萬元/月以上,畢業三年后人工智能崗位的技術人員平均月薪在2.5萬元以上,基本實現薪酬翻番。

(二)國家大力支持

隨著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競爭的加劇和頂尖人才稀缺的問題愈發明顯,我國對人工智能高等教育也越來越重視。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特別強調“把高端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人工智能發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人工智能領域學科布局”“盡快在試點院校建立人工智能學院”。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要求,到2020年,我國將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到2030年,高校要成為建設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領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人才高地,為我國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同時,教育部引導高校通過增量支持和存量調整,加大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培養力度。

2019年,全國“兩會”如期舉行,人工智能再度成為“兩會”熱議重點。在“兩會”期間的首場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郭衛民表示,關于人工智能這個話題,全國政協會持續跟進,推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相結合,把人工智能總體發展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新的水平。

二、我國高校人工智能專業師資隊伍發展的現狀

高校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培養質量主要取決于教學,而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因此,要提高新專業的競爭力,培養出高素質、受歡迎的人才最終歸于教師隊伍的建設。人工智能專業的迅速發展,雖然是時代要求,但大多是最近幾年才設置的新專業,設置時間短、人才培養任務重,面臨著很多問題和挑戰。其中人工智能高層次師資的欠缺是目前高校人工智能專業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具體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高校人才培養落后于行業發展

高等教育的人才輸出,遠遠跟不上目前行業發展的速度。從全球范圍來看,全球共有367所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每年僅輸出10萬名左右的人才。其中,有6000多名AI領域的學者,AI相關領域碩士或博士畢業生約2萬名。國內的情況更加嚴峻,具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高校僅有20所。不容忽視的是,這20所高校也僅僅是具有AI研究的方向,換句話說,目前國內的高校并沒有“人工智能”這個專業。當前總體來看,高校人工智能師資緊缺。高校所需的往往是既有一定實踐基礎,又有較強的教學和科研能力的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在我國人工智能人才極缺的情況,一些大學并不具備成立單獨人工智能學院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難以支撐起一個獨立學院的運作。

(二)人才培養質量參差不齊

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和應用的時間并不是很長,從人工智能專業畢業的人才少之又少。從業者多為“半路出家”的興趣愛好者,而且以男性居多,這也就造成了AI領域“一將難求”的局面。對于不少高校來說,其存在著師資儲備嚴重不足的問題。師資隊伍中絕大部分是從過去擔任計算機專業課程的教師中抽出來的原有教師或從外校引進不久的新教師。從師資隊伍的年齡來看,以年輕教師為主。原有教師可能存在著知識儲備不足、科研能力不強等諸多問題,而新進教師存在著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但教學經驗不足的問題。

(三)高校和企業間的人才爭奪激烈

從2004年至今,AI相關崗位企業平均招聘薪資正以每年近8%的速度增長,遠高于一般技術類崗位。數據顯示,近兩年,在AI相關崗位,八成的招聘崗位月薪超過2萬元,五成的招聘崗位月薪突破3萬元,還有1.9%的企業更是開出5萬元以上的月薪吸引頂級人才,而標注的月薪還只是薪酬福利的一部分,有些公司甚至會以為員工提供股票期權和解決戶口作為條件來吸引相關人才。可以說,為了爭搶優秀人才,許多AI企業已經不惜痛下血本了。這樣優厚的待遇對于一般高校來說是很難達到的。

(四)不同高校在師資配置上不均衡

許多“985”工程或“211”工程的名校與普通高校在人工智能領域高層次師資配置上極不均衡。從國家財政支持上來說,“雙一流”高校有“雙一流”建設專項資金,“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也分別有相應專項資金,部屬高校也能獲得相關的資金支持。因此,院校層次越高,所屬系統資金越充足,該高校所能獲得的國家財政支持也越多。一批集“雙一流”建設、“985”工程、“211”工程、中央部屬高校等多重身份于一體的知名高校能比其他高校獲得更多國家財政和公共資源的支持。相應地,這些高校在人才引進時會更有吸引力,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科研投入上也更有實力。

在人工智能人才缺口極大的情況下,為數不多的頂尖級專家大多集中在中央部委高校,普通高校難以吸引頂尖級人才。《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顯示,當前在國際人工智能領域具有代表性的204位學者中,有12位任教于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國內名校。

三、解決人工智能師資緊缺問題的途徑

(一)立足高校自身人才培養

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需要大量熟悉和掌握人工智能技術的人才,而人才培養需要一個較長的周期,這就導致高校在短期內人才輸出乏力。隨著AI技術不斷深入和落實,高校的人才培養逐漸會跟上行業發展的基本需求。近年來,通過高校自己培養以及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高校培養了一大批應用型人工智能技術人才,為高校人工智能專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加大人才引進力度

現在各高校都在加大人才引進的力度,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和措施來吸引人才。例如,提高安家費、購(住)房補貼和科研啟動經費,解決博士的事業編制等;對特別優秀的博士可以采用“一事一議”的方式來提高引進待遇,解決其配偶工作和子女入學等問題,旨在解決高層次人才的后顧之憂,同時加大科研獎勵力度,讓博士們能夠安心地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

(三)提升現有師資綜合能力

人工智能是一個典型的交叉學科,涉及數學、心理學、神經生理學、信息學、計算機科學、哲學和認知科學以及控制論等多種學科知識,尤其和計算機科學、信息學、數學關聯性最強。因此,想要在人工智能方向培養出具備復合技能的、具有更強競爭力的學生,對教師的知識面、教學和科研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除了要加大對既有較高科研水平,又有豐富實操能力的人才引進力度的同時,還要注重對現有師資力量的培養。高校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1.加大培養力度,著力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

高校應以產業發展需求、專業交叉和融合、服務引領為導向,根據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需求,主動調整專業布局;強化專業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形成宏大復合的“大工科觀”教育體系,解決教師培養與產業發展實際需求相脫節的問題;提前布局培養引領未來技術和AI產業發展的人才,建設特色專業和新興工科專業集群,爭取為AI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高校應構建“校地企”合作的教師培養平臺,為校企合作做對接,鼓勵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專業建設。高校應鼓勵教師通過到企業掛職鍛煉等方式進行校內外培訓,這樣有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企業需求、人才需求、科學技術發展現狀等,促使教師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完成產品開發、設計、技術改造等多方面工作,提升教師的工程素質和教育能力;高校也可以聘任一些有著深厚學術背景的專業技術人員在校內開展實踐課程教學,這樣不僅有效地提升了高校工程教育專業師資隊伍水平,同時也給師資隊伍的成熟壯大提供了條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都積極與多所國內外知名企業進行校企合作,在人工智能方向積累了較為雄厚的實力。

2.鼓勵教師積極投身于科學研究

人工智能的學科交叉性決定了對教師的知識儲備能力、科研能力要求更高。自《國務院關于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通知》發布以來,人工智能的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專門增設了人工智能學科代碼,將人工智能與計算機、自動化等學科并列設置,推動了相關課題的申報和人才的集聚。高校要從政策和資金上積極支持和鼓勵人工智能學術團隊的建立,培養和引進學科帶頭人。因為學術團隊和學科帶頭人的學術水平、研究方向、行業資源、思維高度,在某種程度決定了這個學校人工智能專業的發展方向、發展速度和發展高度。

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研究經費投入、師資力量配置、科研人才投入、實驗室建設等是支撐高校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衡量高校學術能力、教育教學實力的重要指標。

3.健全教育培訓機制,加強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

第一,高校應加強年輕教師入職前的崗前培訓,將國際先進的專業理論、人才培養和專業認證體系、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等作為新教師培訓的基本內容,以多種形式培養和鍛煉中青年教師。高校可以采取“老帶新”的方式,讓年輕教師參加到特色專業的建設中,不斷摸索改進教法,同時增強歸屬感,增強年輕教師對人工智能專業的感性認知和思想認同。

第二,高校應對現有教師提供短期的國內外交流、進修或者培訓的學習機會,使教師學習和研究國內外兄弟院校在特色專業上人才培養方面的先進教育教學思想,拓寬教師的專業視野,培養教師的國際交流與跨文化理解能力,全方位提高教師的水平和能力。高校應組織教師走向市場、走進企業,及時了解市場的需求和企業的發展動態,尤其是新經濟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變革性要求,進一步反思現有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與弊端。高校應培養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使教師善于將工程實踐中的背景知識、案例以及發展前景充實到教學內容中來,將工程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傳授給學生,從而提高工程教學的質量、適應人才培養的要求。

四、結語

隨著智能制造和大數據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工智能專業不僅成為國家戰略、產業發展的需求,更是經濟全球化對人才的呼喚。高校人工智能專業雖然面臨著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等一系列問題,但是所有問題都不能阻擋人工智能領域的快速發展。相信各個高校在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人才需求的刺激下,將通過立足高校培養、“外引”和“內培”以及考核激勵機制等措施來解決問題,打造出一支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精、尖的人工智能師資隊伍,為我國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優秀AI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偉.劉慶峰: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將達500萬 打造五級“人才矩陣”是出路[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9-03-11(6).

[2] 任笑元.應屆生去互聯網公司到底能掙多少?[N].北京青年報,2017-10-23(A1).

[3] 郭俊.高校創新型師資隊伍建設的理念與機制研究[J].科教文匯,2014(18): 18-19.

[4] 為什么最近人工智能和AI人才如此緊缺[EB/OL].(2018-10-25)[2019-09-24]. https://www.toutiao.com/a6480673941646999822/.

[5] 劉博超.人工智能頂尖人才稀缺,高校需打造新教學體系和專業師資隊伍[N].光明日報,2018-04-2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林右旗| 浮山县| 盐亭县| 砀山县| 舟曲县| 通榆县| 丰台区| 三门县| 富宁县| 偃师市| 乌拉特中旗| 辽阳县| 辽宁省| 广宁县| 哈尔滨市| 乐东| 新源县| 南城县| 五台县| 苏州市| 肃宁县| 横山县| 区。| 长治县| 台湾省| 扎鲁特旗| 承德县| 鸡东县| 微山县| 恩平市| 元谋县| 台南县| 桂林市| 郧西县| 文安县| 富平县| 从江县| 泸定县| 大城县| 湘乡市| 通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