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鑄越小的金幣
當用來交換的東西不特定于某個單一的品種時,每種東西的供應量多少對交換的影響并不大,隨時能使用另外一種商品作為替代來參與商品交換。正如我們之前所述,人們可以用牛換羊、用布換鹽、用糧食換牛等;但當作為交換媒介的東西品種單一乃至固定時,這種交換媒介的供應量就成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如果這種交換媒介的供應量不足,將會使得交換過程非常不方便,人們就愿意以更高的付出來持有它,或者因為舍不得將其出手而使供給變得更加不足,這種稀有與受人追捧的特征會使它的價格相對于被交換的物品的價格上升;供應量嚴重不足,必然給交換帶來很大的不方便,從而降低經濟效率,其充當交換媒介的地位必然受到挑戰,人們會放棄這種交換工具轉而尋求其他的交換工具;倘若這種物品不再充當交換媒介,其價格將向其自身的價值回歸。反之,如果這種交換媒介的供應量過剩,將會使得它的價格相對于被交換的物品的價格下降,人們寧愿持有其他物品而不愿持有它。
當黃金作為近乎唯一的貨幣參與商品交換時,受制于黃金這種自然資源的稀有,供應量受到了嚴重的限制,隨著經濟的發展,有限的黃金資源日益滿足不了越來越豐富的社會產品交易帶來的貨幣需求的增長,其價格的上升也就是必然的了,其貨幣地位最終也必然受到挑戰。
早在古埃及就已使用黃金來進行商品交換,不過那時黃金是以重量為單位來參與商品交換的,而黃金鑄幣的發展,使得黃金以標注的面值而不是重量來進行交易。據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記載,最先鑄造使用金幣的民族是公元前7世紀的呂底亞人。呂底亞盛產黃金,并且貿易發達,這為金幣的流通使用創造了重要的條件。
雖然黃金本身的貴重使得人們依然重視黃金的重量,但當黃金鑄幣以面值作為最終的衡量單位時,黃金在黃金鑄幣中充當的重要作用只是制作貨幣的材料。不過,由于黃金自身又是一種非常貴重的商品,當黃金作為金屬商品的價值超過黃金作為貨幣的價值時,人們更愿意將黃金鑄幣作為一種金屬材料來使用而不是一種貨幣來使用,這會導致黃金鑄幣的嚴重缺乏以及黃金鑄幣材料的成本上升。為了解決前一個問題,即黃金鑄幣的嚴重缺乏問題,在歷史上很多個時期,統治階級都曾下令限制民眾持有黃金,要求他們將黃金與黃金制品上繳國家或按指定價格出售給國家;為了解決后一個問題,即黃金鑄幣材料成本上升的問題,在歷史上很多個朝代,都采用了降低單位面值黃金鑄幣所含黃金重量的措施,即實施貨幣貶值。
當黃金不再以重量作為計價標準而以金幣標注的面值作為計價標準時,黃金的貨幣功能已經超過了它的商品功能,黃金自身價值的重要性下降了。也正因為如此,貨幣作為體現統治階級權力意志的一種手段,很難再用“公平”兩個字來約束。擁有隨心所欲印制貨幣的權力,并且能輕而易舉地購買到想要的任何貨物,盡情地揮霍它們,這種權力的確容易讓人迷失,貨幣貶值可以為他們的奢華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貨幣供應。早在古羅馬的尼祿、加里恩努斯等統治時期就進行了大規模的貨幣貶值行動,他們在不改變鑄幣面值的情況下,減少鑄幣的含金量,也就是說,同等重量的黃金可以鑄造出更大面值總額的貨幣,同等面值的鑄幣越鑄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