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環境管理會計理論與實務研究
- 楊美麗 李永珍
- 1683字
- 2021-01-28 11:06:05
1.3 環境會計相關研究
學術界在近幾十年才開始對環境會計理論進行研究,最早大約在20世紀70年代有人開始關注這個問題,其主要由加拿大、日本、美國和荷蘭等發達國家的高校及相關社會組織率先提出并進行研究。在此后短短幾年內,美國的FASB(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第5號準則報告中的“或有負債會計”、第14號解釋報告中的“合理估算損失價值”、緊急問題工作組公告中的“清理石棉發生成本的會計處理”和“環境負債會計”等內容都對環境會計的概念進行了規范。與此同時,CICA(加拿大特許會計師協會)出臺的《環境成本與負債:會計與財務報告問題》和《環境績效報告》也是關于環境會計理論研究的重要成果。1991年的聯合國國際會計和公告的政府間第九屆會議上,專家組針對環境會計及其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探討的內容主要包含了環境問題的類型、改善方式、支出和環境或有負債等。在1998年2月的第十五屆會議上,各成員表決通過了《企業環境會計和報告》。1999年,日本發表了一篇關于環境會計工作具體實施的研究報告《構筑環境會計的概念框架》,旨在提供更加清晰的環境會計工作開展思路;而在2000年發布的《企業環境指標評價準則》又把其指標體系進一步分成了環境成本指標和環境管理指標兩個部分,再一次大大推進了環境會計理論的發展。
Ball(2007)巧妙運用了Zald et al.試驗的假設來研究環境會計的實施方法,第一次從社會運動視角去研究環境會計,使企業能夠更好地運用環境會計理論解決相關問題,大大促進了環境會計理論的社會變革,同時也讓環境問題擁有了更高的社會關注度。Lohmann(2009)采用案例的形式對《京都協定書》中成本收益原則和碳會計的應用進行了討論,使得碳會計技術更加具體。
Solomon Thomson(2009)的研究表明環境會計理論框架的本質是一個被用來衡量環境效率和社會效率的系統。
Schaltegger Burritt(2010)首次提出了“可持續會計(Sustainability Accounting)”的概念,同時指出可持續會計為保持生態平衡服務,是會計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協調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經之路。
國內對環境會計理論的研究工作主要從其定義、目標、對象、要素等方面展開。鐘衛稼(2011)提出環境會計以環境保護和資源耗費的補償為重點,在經營活動中能為決策者提供必要的環境信息,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王巍(2011)探討了環境會計的確認和計量,提出了低碳經濟模式下環境會計工作容易發生的問題、原因及其對策。
黃霞(2011)提出我國對企業的環境績效監督不力,主要原因是尚未形成完善的環境績效評價體系。
周守華等(2012)從成本管理和社會學方面評述了整個國際學術界近期在環境會計理論研究上的最新收獲。
張天力(2012)論述了環境會計確認的方式,然后對環境會計的資產和負債、收入和成本的確認條件和方法進行了深入的對比分析
。譚帥(2012)則提出在我國當前的法制環境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內容不完整、披露形式不規范,缺乏橫向和縱向的可比性等問題。
原先杰、于兆河(2012)著眼于低碳經濟大環境,嘗試建立環境會計核算框架,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模式進行了探討。
殷愛貞、胡婧(2012)通過分析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成本、環境損益等概念,提出了更加科學的環境會計核算方法。
王澤淳(2012)指出我國環境會計的理論和實踐發展滯后,環境管理體系亟待完善,我國應建立健全環境法律法規,深化與國際社會先進群體的交流與合作,大力推行環境會計試點工作。
邱玉蓮、余琪(2012)探討了低碳經濟形勢下環境會計的必要性,認為必須重視低碳經濟形勢下環境會計的發展。
崔瀾(2012)指出環境會計應當是企業會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吳德軍、唐國平(2012)對環境會計與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約束機制、發展回顧及未來展望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張倩(2013)回顧了環境會計理論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環境會計與低碳經濟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認為應大力倡導在低碳經濟模式下全面開展環境會計工作。
冷芳(2013)分析了低碳時代給我國企業及所處環境帶來的變化,并指出了目前我國環境會計領域存在的不足之處。
鐘洪燕(2013)討論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環境會計的關系,力求探索出一條在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的同時發展和完善環境會計的道路。
王沫妍(2014)從我國環境會計的理論研究、發展現狀、現存不足及相應對策研究等方面進行了梳理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