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第3大秘訣 機會來了別關門(1)
- 超級銷售明星的成功秘訣大全集(超值金版)
- 周一波編著
- 5532字
- 2014-03-13 09:13:19
——李嘉誠教你如何把握機會步步為營
隨時留意身邊有無生意可做,才會抓住時機把握升浪起點。著手越快越好,遇到不尋常的事發生時立即想到賺錢,這是生意人應該具備的素質。
——李嘉誠
李嘉誠簡介
一個只讀完初中的人,一個茶樓的跑堂者,一個五金廠普通的推銷員,經過短短幾年的奮斗,一躍成為香港商界的風云人物,乃至香港首富。這看起來有點像天方夜譚,卻是不折不扣的事實。創造這一商業神話的人便是后來被譽為“香港超人”的李嘉誠。
李嘉誠,1928年7月29日出生于廣東省潮州城內北門街面線巷五號的祖家(今屬潮州市湘橋區)。
1943年,其父親李云經病逝。為了養活母親和三個弟妹,正在讀書的李嘉誠被迫輟學走上社會謀生,并找到了第一份工作——茶樓跑堂。
1945年8月,李嘉誠在舅父莊靜庵的一間鐘表店當店員,從那里學會了鐘表裝配修理技術。
1947年,李嘉誠因為不愿意長期寄人籬下,便到一家五金廠當起了推銷員。
1948年,因為李嘉誠勤奮好學,精明能干,被升任為塑料玩具廠總經理。
1950年,李嘉誠用平時節省下來的7 000美元積蓄,在筲箕灣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并命名為“長江塑膠廠”。
1958年,李嘉誠在北角購入一塊地皮,興建了一幢12層高的大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其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
1967年,地價暴跌,李嘉誠趁機低價購入大批土地儲備。
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其股票被超額認購65倍。到20世紀70年代末,在同輩大亨中,李嘉誠的發展遙遙領先于其他人。
1979年,“長江實業”宣布與匯豐銀行達成協議,斥資6.2億元從匯豐集團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22.4%的股權,他也因而成為了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
1984年,“長江實業”又購入“香港電燈公司”的控股權。
1986年,進軍加拿大,購入赫斯基石油超過半數權益。
1987年,聯同兩名華資大亨李兆基及鄭裕彤,成功奪得溫哥華1986年世界博覽會舊址的發展權。
1994年,其所管理的企業除稅后盈利達28億美元。
1995年12月,長江實業集團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共已超過420億美元。
1999年,長江實業集團稅后盈利達1 850億港元。
2000年,長江實業集團總市值約為8 120億港元。
2009年,長江實業總市值約為10 000億港元。
2010年7月30日,競購法國電力集團旗下部分英國電網業務。
……
關于李嘉誠,香港某報曾有過這樣的評價:“李嘉誠發跡的經過,其實是一個典型青年奮斗成功的勵志故事。一個年輕小伙子,赤手空拳,憑著一股子干勁兒,勤儉好學,刻苦而勞,創立了自己的事業王國。”
但是,李嘉誠自己卻認為,事業上取得成功的真正原因是“懂得做人的道理”,他曾不止一次對親友面授機宜:“要想在商業上取得成功,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因為世情才是大學問。世界上每個人都精明,要令人家信服并喜歡和你交往,那才是最重要的。”
確實,作為一名成功的商人,僅有一個精明的頭腦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在做人處世方面有過人之處。事實上,李嘉誠的勤勉、節儉、樸實、坦誠以及他的善待他人(包括競爭對手在內)為其事業王國的穩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另外,一個對市場變化不敏感、目光短淺、缺少預見性的人,是注定要坐失良機的。只有像李嘉誠這樣能對市場的變化作出敏捷的反應,能對未來的行情作出準確的判斷的人,才能從容不迫地把握住一次又一次稍縱即逝的商機,不斷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他敏銳的判斷力和準確抓住機會、敢于投資、敢去闖蕩的勇敢精神,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有勇氣抓住機遇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人都渴望成功。可結果往往是有的人能夠成功,有的人成功卻始終只是一場夢。有人因勤奮而成功,有人因機遇而成功。那么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勤奮和機遇兩者比較起來,那一點更為重要呢?
1946年上半年,香港經濟迅速恢復到戰前最好年景1939年同期的水平。此時,戰時遭破壞的工廠商行都已經逐漸恢復生產營業,人口也因此激增到一百多萬,街頭市巷日益繁華。
在這些恢復生產經營的工廠商行中,中南鐘表公司也順利地發展壯大起來,該公司在東南亞的銷售網絡重新建立起來,營業額呈現幾何級數遞增,李嘉誠的舅父莊靜庵正在籌劃著辦一間鐘表裝配工廠,再擴展為自產鐘表。
李嘉誠看好中南的前景,更為香港經濟巨變而興奮不已。他站在維多利亞港灣邊,眺望尖沙咀五彩繽紛的燈光,陷入沉思:今后的路該怎么走?
要么在舅父的蔭庇下謀求生活;要么就自己去闖蕩社會,那樣,他的生活一定非常艱辛,并且充滿風險。
在那個時期,社會商品日趨飽和,廠家競爭激烈,生產出的產品非得竭力推銷出去才能產生效益。所以,執產業牛耳者多是推銷大師。
李嘉誠也想到了做推銷員,他最后決定選擇后者,自己做推銷闖蕩生活。因為他喜歡做充滿挑戰的事,想趁現在年輕的時候,多學一些謀生的本領,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為今后做大事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1946年年初,17歲的李嘉誠毅然離開發展勢頭正好的中南公司,去了一間小小的名不見經傳的五金廠,做起行街仔(推銷員)來。同事們都對此感到非常不解,他是老板的外甥,又是一個非常有本事的青年,在公司里發展可以說是前程無量。都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而他卻怎么往低處走呢?
其實,他的這一次往“低處走”,心中是有自己的宏偉計劃的,但沒有人知道他這么小就有如此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心念已定,但就是不知道該怎么向舅父開口。
五金廠的老板,跟莊靜庵曾有業務上的來往,李嘉誠便請求店老板出面與莊靜庵交涉,請求莊靜庵“放人”。莊靜庵與李嘉誠懇談過一次,并設身處地站在李嘉誠的角度看問題,而且當年莊靜庵自己也是一步步由打工仔變成老板的。
李嘉誠眼下還不會獨立創業,但他遲早會踏上這一步的,舅父更深一層了解了嘉誠與眾不同的稟賦。就這樣,李嘉誠開始了“行街仔”的生涯。
李嘉誠想得非常長遠,他很清楚自己現在還不是享受的時候,自己想要實現遠大的抱負,還需要歷練,如果趁著年輕不去鍛煉,以后就可能錯過大好的發展時機。正因為如此,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舒適的工作環境,選擇去做艱苦的事情。
機遇是什么?是對人有利的時機和境遇。機遇是一個人發展的運氣!機遇的時間性很強,機遇往往是偶然出現的,稍縱即逝,永遠只能留給那些像李嘉誠那樣有準備的人。
當然,在生活中有些有抱負的人也在積極地準備,但是,他們因為性格懦弱,不敢面對可能面臨的困難,結果安于現狀,舉足不前,他們眼睜睜地看著時間流逝,大好的機遇白白錯過,遺憾終生。
機遇不是那么容易被抓住的,對于任何人來說,它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機遇不僅需要我們有堅實的功底和知識儲備,更需要我們在看到機遇的時候,能夠拿出拼搏和應戰的勇氣來。
就如在哥倫布之前,任何人都有發現新大陸的可能,但是他們之所以終究沒有發現新大陸,就在于沒有勇氣去實踐。而哥倫布敢于實踐,結果他成功了。
在大多數人眼里,一個17歲的男孩放棄舒服的生活且有很好發展前景的工作,選擇自己去做推銷員是一件冒險的事情,但是李嘉誠沒有絲毫畏懼。正是因為他擁有了敢于冒險、不怕失敗的拼搏精神,才能抓住鍛煉自己的機會,讓自己的青春畫上了五彩繽紛的色彩。
但是,這里要強調一點是,我們所說的冒險,不是拿生命做賭注,而是證明你在博弈中是對的。冒險的前提是要有理智的判斷,而不是憑一時的“意氣風發”。如果沒有一點兒把握,就要去冒險,那只能是盲目的行動。真正的冒險是建立在科學分析、理智思考和周密準備的基礎之上的。
善于觀察,才能發現機遇
機遇不是等來的,需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和發現。
李嘉誠在五金廠做推銷員的時候,主要任務是負責白鐵桶的推銷工作。當時,推銷的對象主要集中在賣日雜貨的店鋪,李嘉誠一入行就感到“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競爭。于是,他采取避實擊虛的直銷方法去進攻。
他先是通過觀察,看準了酒樓旅店是要常常使用白鐵桶的,他發現在酒樓旅店里直銷是個不錯的選擇,一來直銷價格比酒樓旅店到市場去買要便宜,二來送貨上門節省了客戶的時間和精力。而且當時直接去酒樓旅店里做直銷的人還不多,于是,他集中精力對這些酒樓旅店展開了攻堅。
結果這一招輕而易舉獲得了成功。有一次,李嘉誠在一家旅店,一下子就銷出100多只白鐵桶,銷售業績十分驚人。
另外,李嘉誠對家庭散戶也做了細致的觀察和研究,他發現,當時高級住宅區里的家庭大多數使用的是鋁桶而不是白鐵桶。于是,李嘉誠就把推銷的矛頭指向了中下層的居民區。
但是,即便中下層居民區,一戶家庭通常也只使用一兩只鐵桶,銷售潛力遠不如酒樓旅店。但是,他發現家庭散戶有一個酒樓旅店所無法比擬的優勢,那就是中下層居民較多,如果每家能夠買一個鐵桶,加起來的數量也會變得非常龐大了。但是,這個銷售市場非常分散,怎樣更容易地占領這個龐大市場呢?李嘉誠開始時一籌莫展,他苦苦思索著。
有一天,李嘉誠看見幾個老太太正圍坐在居民區的椅子上擇菜聊天,突然他覺得茅塞頓開,便心生一計。他將進攻目標主要鎖定在老太太身上,專找老太太賣桶。他是這樣盤算的:只要賣出了一只,就等于賣掉了一批。因為老太太都不上班,喜歡串門嘮叨,自然而然就成了他的義務推銷員。這一招又大獲成功。
正是他在工作中能夠不斷地分析和觀察,善于抓住商機,結果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銷售奇跡。
在之后的推銷生涯中,他逐漸發現了新的市場前景。
20世紀40年代中期,塑膠工業在歐美發達國家興起。香港作為全方位開放的世界自由貿易港,市面上很快就出現從歐美輸入的塑膠料制品。
李嘉誠在推銷五金制品之時,也敏銳地感到塑膠制品的巨大威脅。
一次他和一個推銷塑膠桶的公司老板不期相遇。那次李嘉誠成了這位老板手下的敗將,因為酒店更青睞于使用塑膠桶,而不惜廢掉買白鐵桶的口頭協議。
后來,他在這次經歷中認識了這位塑料廠的老板,并通過推銷工作中的觀察,他發現塑料容易成型,質量輕,色彩豐富,美觀適用,雖然也有容易老化、含毒性物質等缺點,但這些缺點被人們趨趕時髦的風氣所湮沒,所以它能夠替代眾多的木質或金屬制品,為大眾接受。
并且,雖然在起初塑膠制品是奢侈品,價格昂貴,消費者都是富裕階層。但是塑膠制品的價格一直呈下降趨勢,舶來品越來越多,特別是港產塑膠制品面市,造成價格大跌。李嘉誠清晰地意識到,要不了多久,塑膠制品將會成為價廉的大眾消費品。
于是,他決定去塑料廠做推銷員。
正是他的敏銳觀察,善于分析,讓他走進了這個新興的產業,也正是他的敏銳而細致的觀察也讓他在塑料制品推銷中大展身手,再次創造輝煌的成績。
李嘉誠把推銷當成自己事業去對待,而不僅僅是為了錢。他很關注塑膠制品的國際市場變化,他的信息大多來自報刊資料和四面八方的朋友,所以他總能適時建議老板該上什么產品、該壓縮什么產品的生產……他還細心地把香港劃分成許多區域,每個區域的消費水平和市場行情,都詳細記在本子上,由此他知道哪種產品該到哪個區域推銷、銷量應該是多少……
正是因為李嘉誠注意日常觀察總結,工作勤奮努力,他在加盟塑膠公司僅一年工夫,就成為了公司里的銷售冠軍,公司里有著豐富銷售經驗的老手也只能望其項背。老板拿出財務的統計結果,連李嘉誠都大吃一驚——他的銷售額是第二名的7倍!
18歲的李嘉誠被提拔為部門經理,統管產品銷售。兩年后,他又晉升為總經理,全盤負責日常事務。此時,李嘉誠已是塑膠公司的臺柱,成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齡人中的杰出者。他才20出頭,就爬到打工族的最高位置,作出令人羨慕的業績。但是,在李嘉誠的人生字典中沒有“滿足”兩字,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不斷地進行新的人生搏擊,不斷尋找、抓住新的人生際遇,終于開創出自己的一片輝煌天地。
在了解了他這段人生經歷中,我們看到了一個敏于思考,善于觀察的奮斗者形象,他在推銷中實踐中敏銳地發現了推銷塑料制品的巨大發展前景,于是,毅然選擇跳槽,開始新的產品推銷。
在一般人看來,他放棄在五金推銷中的輝煌業績,轉手開始了一個還不知道未來發展前景怎么樣的塑料制品有些冒險。但是,李嘉誠已經敏銳地嗅到了更大商機。
而進入塑料廠工作后,他依靠自己的勤奮和細心總結分析,敏銳地發現了各種推銷產品的機會,并勇敢地抓住了這些機會,結果他成了銷售冠軍。
他走的每一步都和敏銳的觀察與勤奮的付出是分不開的。這也啟發我們想要獲得成功,就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的預見力,我們需要努力去學習和實踐,不斷進取,踏踏實實地耕耘,最終才能獲得這種敏銳洞察力,并發現機遇的能力。
廣結朋友,能更快地找到機遇
廣交朋友,建立廣泛的人脈關系網是極具價值的。商場上想要打出一片天地,80%來自于與別人相處,20%才是來自于自己的努力。人際關系專家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人快樂與否,85%來自于與他人相處。”人是群居動物,人的成功來自于他所處的人群、所在的社會。所以說,人脈對于每個人的成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
李嘉誠就是特別愿意結交朋友的人,做生意的時候,他也是本著先做朋友后做生意的原則。他知道友誼長在,生意自然不成問題。早在他做推銷員的時候,他就懂得了有意識地去結交朋友。
在結交朋友時,他也不全是以客戶為選擇標準。俗話說:“人有人路,神有神道。”今天成不了客戶,或許將來會是客戶;他自己做不了客戶,他會引薦其他的客戶給你。即使促成不了生意,幫著出出點子、敘敘友情,也是一件好事。
他收入不高,家庭負擔又很重,還要攢錢辦大事,所以,李嘉誠交朋友不允許自己花太多的錢。這樣倒好,大家可以以誠相見、以誠共處。另外,李嘉誠不是一個很健談的人,說話也不風趣幽默,但他總是能夠推心置腹地談他的過去和現在,談他的人生與社會。
他勤奮好學,見識廣博,待人誠懇,實踐經驗豐富,這讓他身上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讓人們都樂意與他交友。
也正是他總是有意識地與人交朋友,所以,他做推銷的時候,就更容易打動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