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鼙鼓聲中涉江人:沈祖棻詞賞析集
- 張宏生
- 1461字
- 2020-09-09 18:03:55
尉遲杯
醫院被災,余衣物盡毀于火。素秋、天白先后有綈袍之贈,賦此為謝。
歸來晚。嘆繡閣、一桁馀香遠。愁他薄雨微寒,閑了熏爐煙篆。脂痕酒唾,曾惜取、京華舊塵染。怕銀屏、一夕西風,便催秋夜刀剪。 遙寄蜀錦吳綿,初展拂,凄涼客意先暖。翠縷金針輕度處,尚仿佛、情絲宛轉。應留待、收京出峽,好珍重、詩書共笑卷。便吟箋、寫遍相思,莫教珠淚頻點。
重視禮樂文化的中華文明一貫重視穿衣,穿什么衣服,怎么穿衣服都內涵豐富,不可輕視。
穿什么衣服常常代表了一個人的身份,所以“布衣”可以用來形容百姓,“緇衣”可以用來形容君子。在《詩經》中,“青青子衿”正是用學子的衣飾代指女主人公心目中的那個翩翩佳公子(《詩經·鄭風·子衿》)。而能穿上同樣的衣服,則往往象征具有同生死共命運的情意,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詩經·秦風·無衣》),正淋漓盡致地書寫了這種同袍之情。穿衣之事甚至能夠代指穿衣之人,所以至今我們還將不分彼此的感情形容為“同穿一條褲子”。
其實,衣飾的象征意義遠不止身份,往往還有品行:“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在《離騷》中屈原用披花戴草的姿態代指自己愛美好修的人格;“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又用衣不束帶的裝束比喻桀紂不端的品行。同時,穿衣更成為一種儀式,如“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離騷》)。可見,穿衣從來不僅僅是穿衣,往往更可見一個人心之所往,志之所向。
在這首詞中,詞人抒發了對友人贈衣厚誼的感激。1940年4月,詞人因腹中生瘤住進四圣祠醫院,豈料醫院半夜失火,匆忙之間,沈祖棻只身逃離火場,包括衣服在內的所有財物都付之一炬。以此劫后之身,面對熟悉的一切,深有劫后馀生之感。
詞的上片寫環境,是時雖為春天,即使是“薄雨微寒”,若沒有衣服的庇護,恐怕也很難堪。而如果一朝暑往寒來,秋風競起,那就真是“全家都在風聲里,九月衣裳未剪裁”(黃景仁《都門秋思》)了。作為寒士詩人,《都門秋思》的作者黃景仁家境貧寒,復漂泊在外,時值秋季,而未趕制寒衣,那真意味著整個冬天都有凍餒之患。詞人無疑在此時也產生了這樣的深刻憂慮。
正當此時,兩位友人卻先后雪中送炭。所以這首詞的上闋寫寒冷,下闋寫溫暖,寫寒冷是為了襯托溫暖。這正是文學上所常見的襯托之法,正所謂以樂景襯哀情,效果可倍之。在古代,贈衣之情其實非比尋常。古代衣服通常為手工縫制,且多為家人親手縫制,所以孟郊才會在《游子吟》中說:“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將母親的無盡牽掛都寄托在衣服的一針一線當中。在這首詞中,“遙”寫出了路途遙遠,千里送鵝毛,尚且情意深重,何況送的是“蜀錦吳綿”,“蜀錦吳綿”進一步用衣服材質的珍貴突出友人送衣之情的可貴。而詞人在劫后馀生,痛失所有財物之后,收到這雪中送炭的禮物,豐富的心理活動都在細微的動作之中傳達出來,“初展拂”,寫珍重之意,雖然并未上身,但一股暖意已經涌上心頭。
“凄涼客意先暖”,正是這首詞要描寫的主題,涼與暖在作者看到衣服的一剎那碰撞。而這種回旋吞吐,揮之不去的情感都與眼之所見,觸之所及融為一體。一針一線,就贈送者而言,自有無盡的纏綿情絲;在接受者而言,則眼之所見,手之所拂,身之所披,更有無盡情絲,穿在身上,暖在心中。寫到這里,長期心境憂郁的詞人也因這份禮物心境由寒轉暖,由陰轉晴,說出“詩書共笑卷”的喜慶之語,也讓這首詞雖然滿紙繾綣,卻沒有淚痕。
總體來看,這首詞用字造句細膩妥帖,詞人善用側面描寫的手法,將友人之間的深重情意在衣物的授受之間微妙地傳達出來,女性詞人的細膩心思也因此展露無遺。
/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