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相關概念界定

目前,學術界對政府行為尚沒有明確的定義。行為學中將行為定義為人類對社會環境適應的反應方式。政府是實施公共管理事務的最主要行為主體。政府行為是對政府進行一種人格化的描述,是政府對環境適應的反應方式和采取的行動。地方政府行為,一方面是指地方政府為了實現預期目標,制定和頒布一系列法律、法規和規章,對市場和公眾進行規范和約束的舉措,比如,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和環境規制行為;另一方面是指地方政府及政府公務人員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反應方式及采取的行動,例如,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訴求行為。

財政收入是指政府為履行其職能而向企業和個人收取的一切資金的總和。每年“兩會”時期財政部門提交的財政預算報告及統計年鑒中所稱的財政收入,一般指債務以外的“預算內財政收入”。稅收收入是這個口徑財政收入重要來源,占絕對主體地位。財政支出也稱公共支出,是政府為履行其職能而對財政收入進行的再分配。政府的財政支出按功能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生產性支出,如基本建設和固定資產等投資建設支出;另一部分是公共福利性支出,如科教文衛和社會保障支出(梅冬洲等,2014)。財政支出分為以經濟建設為主的投資性支出,包括能源、基礎設施的開發和投資;政府服務性支出,包括科教文衛、社會保障以及國防、公共安全等支出;政府消費性支出,包括行政管理費、政府雇員支出(胡永剛、郭新強,2012)。政府可以通過變動稅收和支出來影響經濟發展和環境質量。地方政府為最大化本地的財政收入、吸引流動性要素的流入,采取的富有吸引力的稅收政策(比如,實施優惠稅率、降低稅收執法力度等),即稅收競爭(Oates,1972)。本書中的稅收競爭是指地方政府為最大化轄區財稅收入,采取相關措施爭奪商品稅(主要包括增值稅和營業稅)和財產稅(主要包括房產稅、車船使用和牌照稅及契稅)的行為(3)

晉升錦標賽作為一種政府治理模式,是指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官員設計并實施的一種競賽考核,競賽考核指標有多個,GDP增長率是其最主要的考核指標,競賽獲勝者得到晉升。競賽考核采用相對績效評估方法,即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官員的考核評價,并非基于本任官員任期內經濟增長的絕對表現,而是通過比較本任官員與前任官員、周邊地方官員任內GDP增長平均值及本轄區長期GDP增長趨勢之間的差距來確定晉升者(周黎安等,2005)。這種方法可以剔除某些不可觀測的共同因素的干擾,增加評估的精確度和科學性,增強契約激勵效力。本書中的晉升激勵,我們以轄區本任省委書記與前任省委書記任內GDP平均增長率之差和轄區本任省委書記與前任省委書記任內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長率之差兩種方法來表征。

政治周期是政治運作的周期性規律,它有助于解釋許多衍生的經濟問題。西方國家的政治周期多以民主選舉為分割點,中國則顯然不同。政治周期指每年年初中國各省召開的地方“兩會”(人代會和政協會),這是一個對生產安全和社會穩定非常敏感的時期(Nieet al.,2013)。梅冬洲等(2014)將每五年的下半年舉行的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黨代會”)確定為政治周期。其原因主要是中國共產黨是我國唯一的執政黨,政治、經濟政策的制定者,掌握著地方官員的任免權,黨代會的召開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經濟的波動。我們認為地方政府官員的政績訴求、任期的長短及一些個人特征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轄區的環境質量。而黨代會的召開無疑都會對官員的上述行為產生重要影響,進而影響轄區環境質量。本書沿用梅冬洲等(2014)的研究思路將中國共產黨每五年召開一次的“黨代會”作為政治周期,研究其對轄區環境質量的影響。

于文超(2013)將環境規制理解為政府為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雙贏”的目的,制定相應法律、法規對經濟活動主體進行規范,同時對破壞環境的行為進行禁止和罰款的行為。本書中的環境規制主要是指政府通過制定環境保護法規、加強環境治理投資及征收相關環保稅費對環境進行的保護。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物品,是政府環境行為的結果。本書在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實證檢驗地方政府行為對環境質量影響時,主要以轄區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業粉塵排放量等負向環境指標來表征環境質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门源| 余姚市| 毕节市| 道真| 黄浦区| 清镇市| 特克斯县| 礼泉县| 巩义市| 高淳县| 改则县| 周宁县| 霍山县| 且末县| 祁东县| 资中县| 武山县| 大庆市| 乌拉特后旗| 吉木萨尔县| 鹤壁市| 阜南县| 瑞昌市| 翁源县| 巴中市| 蒲江县| 即墨市| 杭锦后旗| 乐业县| 茌平县| 泸溪县| 宁城县| 合山市| 和龙市| 新沂市| 宁乡县| 东阳市| 中山市| 长阳| 汾阳市| 敦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