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漢字的起源
眾所周知,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迄今所能見到的古老而又完備的漢字是使用于殷商時期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余年歷史。可以推斷,漢字產生的實際年代應該比甲骨文出現的時期要早得多。也就是說,與世界上其他幾種早期文字一樣,漢字也應該是在經歷了相當長時期的原始文字階段以后,不斷衍進,不斷完善,才最終發展成為完整的文字體系的。那么,從這個角度和這個意義上看,這里所說的漢字的起源問題,事實上包含了以下兩方面內容:其一,漢字從原始文字階段逐步發展成為能夠完整記錄漢語的完整的文字體系,其動因和機理何在?其二,標志漢字這一文字體系形成的起始點在哪兒?終結點又在哪兒?誠然,要科學回答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問題,離不開豐富的文獻資料,特別是離不開足量的關于原始漢字的文獻資料的有力支撐。然而,現實情況卻是所需的這些文獻資料又恰恰是極為匱乏的。因此,古往今來,人們便基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和或可靠或無稽的史料,甚至是基于不同社會階層的特定需求,擬測出多種關于漢字起源的不同說法。這里選取其中長期來較為流行的五個說法加以簡要介紹。
一、倉頡造字說
倉頡造字是迄今關于漢字的起源流傳最廣的說法。這一傳說最早見于戰國后期的《呂氏春秋·君守篇》。原文如下:
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鯀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
這里所謂的“作書”,就是造字的意思,“作書”的說法緣于古人稱文字為“書”。雖然沒有提供更多的佐證信息(也或許作者有文獻證據,但認為沒必要明確交代),“倉頡作書”的說法從此廣受認同,并定格于對漢字起源的探求之路上。如《廣韻》魚韻“沮”條引《世本》云:“沮誦、倉頡作書。”《韓非子·五蠹》載:“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心雕龍·練字》:“倉頡造之,鬼哭粟飛;皇帝用之,官治民察。”秦相李斯所編《倉頡篇》,其得名也緣于其首句為“倉頡作書”。
從以上零星的史料記載可見,倉頡作書的傳說至遲在戰國晚期即已較為流行,因此,這一傳說本身應該在更早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那么,應該如何看待這一傳說?很長時期以來,較為普遍的看法是:漢字不是個別人的創造,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不過,在漢字漫長的形成過程中,特別是在形成的關鍵時期,某個人或某個小的群體很可能發揮過十分重要的特殊作用,如進行文字的采集或整理,而倉頡或許就是這樣的人,或者是這群人的一個代表。《荀子·解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認為倉頡只是眾多“好書者”中因用心專一而取得成就最大的一個,這一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過,同樣令后世學者困惑的是,現存的早于戰國晚期的文獻中未見有關于倉頡的只言片語,即便在戰國晚期的古籍中也沒有關于倉頡的生活時代及其造字之外的事跡的任何記載。而漢代之所以有人認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或許僅僅由于《尚書·序》孔穎達正義有如下記載:“司馬遷、班固、韋誕、宋衷、傅玄等皆云:‘倉頡,黃帝之史官也。’”正因為缺乏史料記載,使得魏晉以后,人們又傳說倉頡是比黃帝更早的遠古帝王,主觀臆測的成分就更多了。據此,我們不妨作以下推測:倉頡只是古人為漢字造字說而虛擬出來的文化英雄,或是被古人神化了的知識分子,如《倉頡廟碑》和《論衡·骨相》均記載有“倉頡四目”,言其長相十分神異。亦有言其事之神異者,如《水經注·洛水注》引《河圖玉版》云:“倉頡為帝南巡,登陽虛之山,臨于玄扈洛汭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二、結繩記事說
結繩記事是有關漢字起源最早的說法,且從幾種早期文字的起源來看,結繩記事也是遠古人類普遍采用的記事方法之一,如古代的埃及、波斯、非洲等地都有關于結繩記事的記載。所謂“結繩記事”,大致指的是原始人類用給繩子打結的辦法來記錄日期、數目、事項、物品種類,甚或性別等。《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孔穎達疏:“結繩者,鄭康成云:‘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義或然也。’”“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意思是在尚沒有產生文字的上古時期,結繩記事是人們治理部落的方法。隨著社會的演進,后世的圣賢們創制了文字,結繩記事才被文字取代。孔疏則進一步指明結繩記事的具體情況,即按照事項的大小打成相應大小的繩結,而大小不等的繩結就表示相應不等的事項。
其他文獻有關結繩記事的記載,大致內容亦如此。如“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說文解字敘》)“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三國魏王弼《周易注》)“(北朝魏之先世)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北史·魏本紀》),以及“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周易正義》引《虞鄭九家易》)等;《莊子·胠篋篇》亦云:“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文心雕龍·練字》:“夫文象列而結繩移,鳥跡明而書契作,斯乃言語之體貌,而文章之宅宇也。”這些記載大致能夠反映出古人對于上古時期漢字產生前夜或初生時的大致狀況。
不可否認,結繩這種方式能夠幫助人們記憶,是遠古人類傳遞消息的重要方式,也是與遠古人類的智力發育水平和思維水平相適應的方式,因而被遠古人類廣泛使用。但我們不能因此而認為文字直接起源于結繩記事。因為,文字是符號,而結繩則是利用實物來記事,二者之間有著本質區別。陳夢家先生對此有一個形象而恰當的例說:“同是一個結,可以表示生了一個小孩,也可以表示死了一條母牛;但是在文字上,畫一個女人腹下一個倒形的子,子上有血,就是甲骨文的毓(育)字。”(1)當然,雖然結繩記事不能直接發展為文字,但也不是說二者之間就毫無任何關聯。綜合各種史料來看,把結繩記事看作是文字創制的可能前奏、可貴探索或必要預演應該是沒什么問題的。
三、八卦說
與“倉頡造字說”相比,“八卦說”是較晚出的一種說法。如前所述,更早之前,古人還認為結繩在文字產生之前也發揮過類似于文字的作用。結繩記事之后便產生了“八卦說”。《尚書·序》:“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序言中的這段話表明,八卦、書契是用來取代結繩記事的,這一方面說明八卦、書契出現的時間晚于結繩,另一方面也說明八卦、書契與文籍的產生有著更為直接的關系,盡管尚未將其直接與文字的產生聯系起來。更進一步指出八卦和文字間關系的文獻記載,始見于《易經·說卦傳》:“干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孔穎達疏:“此一節說八卦人身之象,略明近取諸身也。”又:“干為馬,坤為牛;震為龍,巽為雞;坎為豕,離為雉;艮為狗,兌為羊。”孔穎達疏:“此一節說八卦畜獸之象,略明遠取諸物也。”而真正將八卦與文字間的對應關系揭示出來的文獻證據,則見于《易緯·干鑿度》:“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離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風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兌卦,澤字的古文。”當然,認為“干、坤、震、巽、坎、離、艮、兌”這八個卦象分別象征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自然物象,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若如宋代學者那樣,便據此認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等字源自相應的卦象,顯系主觀臆測,是不可信的。
四、書契說
關于書契與文籍的關系,最早的文獻亦見于《尚書·序》:“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書者,文字;契者,刻木而書其側。”陸德明認為,“書契”就是把文字寫在特制木料上,即木刻。另據漢末鄭玄注,“書契”指的是寫有文字的木質契券。不管是特制的木料還是木質的契券,都指明了書契與文籍之間有著緊密關聯。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偽萌生。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
以上是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中的一段文字。這段文字勾勒出漢字起源的背景和脈絡,并明確指出書契的創造者也是倉頡。
以下是《易·系辭下》中的一段話: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
從以上兩段文字可以看出許慎對于《易經》的繼承與發展。一方面,許氏認同“八卦說”的存在及其與文字起源的關聯;另一方面,許氏還宏觀梳理了文字產生的軌跡和動因,并將漢字的創始人定格于倉頡。“這一改動,有兩個重要意義:一是說文字發生的次序,先有庖羲發明八卦,次有神農發明結繩,次有倉頡發明書契,庖羲、神農、倉頡三個圣人是先后相次的,而八卦、結繩、文字三件事是先后相承的。二是說文字是由簡單的八卦而結繩,再變到復雜的書契,因為庶業其繁,所以文字由簡而繁。”(2)至于有學者認為許慎的這些說法缺乏有力證據,我們認為那是以今律古,苛責古人。事實上,許氏的寥寥數語對于史料文獻極其匱乏的漢字起源來說,是多么的彌足珍貴!
有關漢字的起源,目前較為普遍的看法是,與人類其他早期文字的起源一樣,漢字也應起源于圖畫。正如唐蘭先生曾指出的那樣:“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跟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3)至于有學者認為“漢字一定經歷過跟納西文相類的、把文字跟圖畫混合在一起使用的原始階段”(4),應該說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所謂“文字跟圖畫混合在一起使用的原始階段”,其實就是漢字由原始階段向成體系階段演變的過渡時期。
此外,與甲骨文時期的漢字狀況相類似,在同為人類早期出現的古埃及的圣書字和古代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等文字里,表意字、假借字和形聲字也同樣存在。這說明遠古人類雖然所處地域相異,所屬族群不一,環境不同,彼此不通,但對文字的認識卻又十分相似,那就是表意符號和表音符號在原始文字中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