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漢字與我國古代喪葬文化
司馬遷《報任安書》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闭\然,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卻在很大程度上能夠選擇自己的死亡。而如何看待死者?先民基于“不死其親”“靈魂永生”的觀念,只把死去的親人當作靈魂游離于肉體之外的一種特殊存在,而不把他們當作亡者。在此觀念支配下,事死如生、養生與送死等量齊觀,甚至視送死重于養生等就成為不同時代的人生取向。這些觀念和取向的體現方式之一就是將喪葬儀式作為人生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國漫長文明發展史的一個象征系統。如古代喪禮中有所謂“招復”?!秲x禮·士喪禮》:“復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扱領于帶。升自前東榮,中屋,北面招以衣,曰‘皋某復!’三。降衣于前,復者降自后西榮?!边@里記載的是“招復”的全過程和具體儀式:人剛死,其親屬或其侍者拿著死者生前穿的衣服,登上屋頂,面朝北方,邊揮舞邊連續呼喊死者的名字三聲;然后將死者的衣服卷投屋下,他人接后覆于死者尸體之上。《禮儀·喪大記》:“凡復,男子稱名,婦人稱字。”這里進一步交代“招復”時呼喊死者的規定,即如死者為男性,則呼其名;死者如為女性,則呼其字?!抖Y記·檀弓下》:“復,盡愛之道也,望反諸幽,求諸鬼神之道也?!边@里指明“招復”的目的。
如此一來,喪葬這一人類社會普遍的文化現象對于華夏子孫而言,其意義就更加非同一般,內涵就更加豐富。一方面,喪葬文化凝聚著華夏兒女特有的思想和信仰,體現了我國社會的歷史演變狀況;另一方面,喪葬文化體現著我國古代社會血緣網絡和組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