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磨煉
四、三年困難時期的考驗
1960年,我被調到蔣華公社任會計輔導員,那正是人民公社化初期,以“大躍進”為主要印記的“三面紅旗”運動席卷整個中國。為了適應所謂“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生活集體化”的要求,廣大農民被迫放棄了世代相傳的以家庭為單元的生活方式,攜家帶口走進了生產隊為他們興辦的“公共食堂”。
時任蔣華公社書記馬志德,現已94歲,離休在家。他在革命時期出生入死,在建設時期領導有方,對黨無比忠誠、對人民非常負責;經常帶領我們深入基層調查情況,晚上還要一起商量工作。馬書記以身作則、平易近人的作風,不畏艱難、忘我工作的精神,不計得失、先人后己的品格;還有時任財務科長葛邦儒(原是我前任會計輔導員),不厭其煩地教我業務知識,令我至今難以忘懷。那時我和李盛華同志已是同事,被同時安排在蔣華東街食堂吃飯,盛華比我小一歲,擔任文書,我擔任會計輔導員。
有的生產隊當時在所謂“吃飯不要錢,幸福萬萬年”口號蠱惑下,放開肚皮吃飯,糧草積存日漸減少,時間不長,部分生產隊食堂已經難以為繼。公社食堂條件當然比生產隊食堂好得多,一日三餐還算正常。即便如此,像我們一般大的正在長身體的年輕人,也時常餓著肚皮跑東跑西。有一天晚上,見我饑餓難耐,李盛華同志便跑去食堂找吃的,在一個窗臺上找來了一包“金棗”,兩人饑不擇食,狼吞虎咽。誰知那“金棗”是蔣華公社經費會計張書德從糧管所拿來的老鼠藥。幸虧我們吃得不多,加上那時的鼠藥也沒現在厲害,否則那一天我們就要因為“偷吃”而獻身了。
吃食堂初期,人們對災荒可以說完全沒有物質和心理準備。接踵而至的三年困難時期考驗著每一個中國人,所謂的“大食堂”也解散了,一般生產隊半個月發一次糧食,差的地方人均口糧一天不足半斤。那時人們的最大愿望就是一日三餐能吃飽肚子!
1963年2月組建蔣華區公所,我和李盛華同志一起到蔣華區公所擔任會計輔導員。蔣華區公所當時管轄蔣華、七圩、新市、張橋等25個小公社。區委書記徐榮成時年40多歲,2017年93歲去世。他是一位身先士卒的革命者,更是一位戰天斗地的建設者,既有豐富的斗爭經驗,又有多年的建設實踐,我一直視他為忠厚仁慈的長者。耳濡目染,正是在他的熏陶下,我一步一步地成長起來。
我依舊還是在東街食堂就餐。此時,農村狀況稍有改善,食物奇缺的景象有了一些改觀,但饑餓仍然威脅著所有的人。盡管如此,我總感覺自己還是幸運的,那時每月工資25.5元、糧票27斤、油票1斤??稍诩业哪棠獭⒛赣H和妻子的生活就過得十分艱苦,常常有食不果腹的危機。特別是妻子曹冬英已經懷上了第一個孩子(倪紅衛)她營養不足,成了我最為擔心的事兒。每逢吃飯的時候,我心里總惦記著他們,別人吃飯我喝粥,別人喝兩碗我總要少喝一點,每月省下10塊錢、五六斤糧、半斤油,讓他們能夠救救急??伤麄円采岵坏贸?、舍不得用,總要等我回來一起“享用”,有時還要接濟親朋好友。
三年困難時期,持續性的干旱威脅全國,特大臺風多次光顧江浙一帶,蘇聯“老大哥”撤走專家,但人們“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俊白粤Ω?、艱苦奮斗”,戰勝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個“天災人禍”,同時也更加堅定了大家“人定勝天”的信心和“戰天斗地”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