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準必要專利濫用的反壟斷法規制研究
- 李煜
- 13字
- 2020-09-10 09:29:17
第一章 技術標準與專利的融合
第一節 知識產權保護與標準
“在17世紀和18世紀,人們普遍認為,權利乃是人的特性,并且是高于且超越國家和社會的目的的;國家和社會就是為了實現這些目的而存在的。”(1)今天我們的時代是新技術時代,是互聯網、云計算和基因工程的時代。它們帶給我們改變更快更徹底的新世界——知識經濟的時代、信息爆炸的時代。人類從未停止過的競爭也圍繞著知識的控制和信息的掌握,從相對封閉的地域化向開放的全球化不斷深入展開。在世界正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知識產權已經成為經營者之間、國家之間競爭的武器。從知識產權權利人的角度來說,把自身掌握的包括專利在內的知識產權上升為標準可能最有利于其權利實現的廣度和深度。
一、“標準”的概念界定
《布萊克法律大辭典》對“標準”(standard)的解釋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指為習慣、同意或權威所接受的作為正確的模式;二是測量可接受性、質量及精確度的水準。(2)根據《漢典》的解釋,“標準是衡量事物的準則”(3)。2001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質量、標準化、計量大百科全書》中關于標準的定義是:“標準是對科學技術和經濟領域中某些多次重復的事物給予公認的統一規定。”(4)
國際組織對“標準”的定義表述也不盡相同。國際標準化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 ISO)認為:“標準是指一種或一系列具有強制性要求或指導性功能,內容含有細節性技術要求和有關技術方案的文件,其目的是讓相關的產品或者服務達到一定的安全標準或者進入市場的要求。”(5)它在與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IEC)聯合發布的《ISO/IEC指南2:2004》中定義“標準”是“為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活動或其結果規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導則或特性的文件,該文件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經一個公認機構的批準”(6)。
世界貿易組織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在附件1“本協定中的術語及其定義”中界定“標準”是“經公認機構批準的、規定非強制執行的、供通用或重復使用的產品或相關工藝和生產方法的規則、指南或特性的文件。該文件還可包括或專門關于適用于產品、工藝或生產方法的專門術語、符號、包裝、標志或標簽要求”(7)。當然,TBT協議強調:“ISO/IEC指南2中定義的術語涵蓋產品、工藝和服務。本協定只涉及與產品或工藝和生產方法有關的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ISO/IEC指南2中定義的標準可以是強制性的,也可以是自愿的。就本協定而言,標準被定義為自愿的,技術法規被定義為強制性文件。”(8)無論是國際標準化組織還是世界貿易組織,都在各自規制的范圍內對“標準”進行了詳細定義與解釋。
我國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在2002年6月發布的GB/T20000《標準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詞匯》中對“標準”的表述與《ISO/IEC指南2:1996》較相似,對標準所下的定義是:“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機構批準,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并注明:“標準宜以科學、技術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最佳的共同效益為目的。”(9)
無論如何表述“標準”的概念,可以歸納的共同點是:標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經過科學的長期的分析、比較才被選擇成為一種為獲得最佳秩序、促進社會效益的特殊公共產品。
二、標準化
如果說標準是一個靜態的概念,是某種規則、文件,那么標準化就是一種將其動態化的過程。1972年由ISO出版了英國標準化專家桑德斯(T. R. B Sanders)所著的《標準化目的與原理》一書,他將“標準化”定義為:“標準化是為了所有有關方面的利益,特別是為了促進最佳的全面經濟并適當考慮到產品使用條件與安全要求,在所有有關方面的協作下,進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動所制訂并實施各項規則的過程。標準化以科學、技術與實驗的綜合成果為依據。它不僅奠定當前的基礎,而且還決定了將來的發展,它始終和發展的步伐保持一致。”(10)同年,日本政法大學松浦四郎教授在其著作《工業標準化原理》中創造性地引進“熵”(11)的概念,把“標準化”概括為“負熵”。(12)
1983年7月,國際標準化組織(250)第二號指南對標準化給了這樣一個定義:“標準化主要是對科學、技術與經濟領域內重復使用的問題給解決方法的活動,其目的在于獲得最佳秩序。一般說,包括制定、發布與實施標準的過程。”(13)我國的“標準化”的含義與之相近,“在經濟、技術、科學及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重復性事物和概念通過制定、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的過程”(14)。
中國《標準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詞匯》對標準化的定義是:“為了在一定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現實問題或潛在問題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復使用的條款的活動。注1.上述活動主要包括編制、發布和實施標準的過程。注2.標準化的主要作用在于為了其預期目的改進產品、過程或服務的適用性,防止貿易壁壘,并促進技術合作。”
從上述“標準化”的概念我們可以認為,標準的目的是為獲得最佳秩序,標準化的目的是建立這種最佳秩序,所以標準化是一個為了獲取秩序和效益而建立規范的動態化過程。在標準化的進程中,各種標準化組織功不可沒。它們包括國際性標準化組織,如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電信聯盟(ITU);區域性或專業性標準化組織,如歐洲電信標準協會(ETSI)、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VMEbus國際貿易協會(VITA)(15)、數字視音頻編解碼技術標準工作組(AVS)(16)等。
三、標準與競爭優勢
掌握標準何以取得競爭優勢?正如WTO的世界貿易報告中描述的:“我們生活在一個深度依賴產品標準的世界。在不知不覺間,標準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標準更對經濟活動包括貿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7)標準產生之初是一種“公共產品”,是為了減少技術障礙或強化技術應用,是“為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它在現代技術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是提高生產效率、節省生產成本,最終提高公共效益和維護消費者權益。
20世紀末,以軟件、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產業迅猛發展,為實現產品間的相互兼容,標準的制定與推廣顯得比傳統行業更緊迫與急需。(18)與此同時,基于聚集式累積性創新模式(19)的作用,信息技術領域出現大量專利技術與標準的制定相融合的現象。像高通公司(20)這樣以標準必要專利獲利的運營模式,似乎已成為信息技術產業領域的發展典范。
鑒于知識產權與技術標準相融合產生的巨大能量,在高科技市場的競爭中,對標準的爭奪重要性遠超出對產品、地域的簡單占有。本國產業發展搶占優勢地位的各國政府,尤其是發達國家紛紛出臺標準化戰略。美國早在1998年就出臺了《美國標準戰略》,日本于2001年發布了“新標準戰略”,歐盟在2001年發布了《歐洲國際標準化政策原則》。他們推行標準化戰略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將專利和標準相結合,利用專利標準化、標準全球化的技術發展路徑取得競爭優勢。
發達國家在其知識產權戰略的引領下,利用標準的普遍適用性實施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所賺取的不僅僅是高額的壟斷利潤,更是對先進技術和標準市場的控制。無論是早期發生的“微軟在華不公平定價案”、“6C”專利聯盟對我國DVD生產企業收取高額許可費,還是2003年“思科訴華為案”、2004年“德先訴索尼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案”,直至《反壟斷法》頒布后發生的“高通案”、“華為訴IDC(21)案”,我國在境外高科技企業標準的競爭優勢夾攻下,進一步失去技術市場的創造力和話語權。
我國為提高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也提出了知識產權與標準化戰略的國家發展目標。無論是2008年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還是2010年的《國家人才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都明確了人才、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是科學技術發展的三大戰略,并提出這三大戰略是完成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與舉措。《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又提出,落實知識產權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制定和完善與標準有關的政策,規范將專利納入標準的行為”。2014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推進計劃進一步強調“開展知識產權反壟斷調查,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拒絕許可、高價許可、反向支付,以及利用專利池達成價格壟斷協議排除、限制競爭等行為適時啟動反壟斷調查”。
2015年6月,國務院又下發了《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在“創新體制機制,實現創業便利化”中首先就要求“完善公平競爭市場環境”,“依法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消除不利于創業創新發展的壟斷協議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及其他不正當競爭行為”。可見,無論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實施過程中,還是強調技術發展和創新的經濟發展要素時,通過掌握標準取得競爭優勢,濫用知識產權的壟斷行為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