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愛上學遇到了困擾,總是想著自己生病就好了,就不用去上學了。
早晨上學時,媽媽,我肚子疼,頭疼,各種難受。
還真的生病了兩三次,感覺心理已經影響了生理。
感覺她上學壓力挺大的,也讓我想反思一下,如何正確的引導?如何教育孩子相對快樂的去上學。
和老師談了一下,我說簡愛,狀態學習壓力大,最近身體也不舒服,怎么樣正確的引導她,讓她更快樂的去學校。
老師說:“壓力是正常的,不能總是玩了,現在該學習了”。
我說有適當的壓力可以,目前已經生病狀態了,這樣下去,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習慣塑造,還沒到6歲,我不想她有那么大壓力,負擔。
老師又說,你們家孩子語言發展超好,只是玩心太大,動手能力有待加強。目前班上她寫字相對屬于差的了。
我說:“老師,學習的事情以后,再說,目前先解決她上學壓力太大,不想去的事情,目前身體也的確不舒服,你可以適當贊美她,不舒服也堅持來學校。值得表揚。”
你的一句贊美,她一天都能量慢慢。簡愛特別想得到你的贊美。
老師今天夸獎了她有進步,學習認真了。
回來告訴我,今天可開心了,老師說她有進步,字寫的好了,給她兩個小紅花
第二天上學,就主動多了,身體也不疼了。
只是今天上學又開始了,如果不上學就好了。
中國的教育,一個5歲的多的孩子,交給學校,老師不是應該怎么引導讓孩子,如何愛上學校,從思想上,道上,先解決,主動,愛上學的理念。
老師給我談的,就是具體的層面,字寫的如何如何了。感覺偏離了教育的意義。
如果是這樣的教育,如何能培養出尖端的科技人才。
簡愛,比較愛說話,應該受到老師的批評很多。但是,愛表達,應該是一個孩子的優點,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在合適的時候正確的表達,應該是老師的職責所在。我一直贊成鼓勵式式教育。批評式教育,只是脾氣的發泄,根本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
6歲之前的教育,對于一生的影響,至少占據60%以上。性格的塑造,行為的建立,思想的初步形成都是在此時。但幼兒的老師,目前普遍格局不夠高。只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思考問題。
針對每個孩子的的性格,應該是不同的方式引導。孩子都是不一樣的。
和同事溝通,他們孩子是否也有開始學習時,就不喜歡。她說,她家孩子,從進幼兒園,都哭惱。也是不喜歡。
簡愛,剛開始去,開始挺喜歡的,和孩子一起玩,那么多人在一起。剛開始,這種困惑,我們不是很多。只是最近,開始寫字,寫數字,明顯的不開心了。
同事,還提了另一個事情,說她哥家孩子,考的高中也很好,重點高中。老師在班上,看到他看手機,把手機沒收了,就開始不上學模式了。在家里躺平一年了。整天打游戲,刷手機短視頻。不去上學。說她嫂子是老師,從小對孩子教育很嚴厲。小時候因為字寫的不好,就拿筷子抽孩子的手。孩子不去上學,把手機沒收了,他就準備跳樓。讓家里所有人都束手無策。
另一個同事,也說了,她同學是高中英語老師,孩子也考了很好的大學,985,大學抑郁了,辦理了退學。
還說有一個小學生都抑郁的。讓我感覺社會是怎么了?自從這個小學生抑郁后,家長看了很多心理醫生,陪孩子去各地旅游,辦理了游泳卡。陪孩子跑步,健身。
總感覺這些距離我們挺遠的。原來在我們同事的周圍,已經發生了很多類似的孩子生病的問題。
教育的意義是怎么樣的?
我理解的,應該是,老師在學校發現孩子某方面的天賦。老師是一個發現者,引導者。讓孩子在自己喜歡的,特長的方向,深入探索世界。
每個當老師的人,更應該自己好好的學習,如何更好的當一個老師。
之前的10幾年的義務教育。即便是大學畢業,名校畢業,進入社會,也僅僅是個開始。人生是終生學習的。
更多的學習,不應該是學習,是塑造自我,探索自我,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怒放生命的色彩,綻放最美的人性之花。
我更多的是發現孩子的優點。
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是當領導者,是進入社會后,最稀缺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希望孩子在這方便,持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