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桂枝類方治療雜病

《傷寒論》的辨證論治原則及其方藥,不只是用于廣義的傷寒病證,同時也可用于雜病的辨證論治。此已為古今中外研究《傷寒論》的學者所公認。柯韻伯就說過:“是六經之為病,不是六經之傷寒,乃是六經分司諸病之提綱,非專為傷寒一證立法也。”(《傷寒論翼·全法大論第一》)日本和田啟十郎也說:“名不過傷寒一種,然其記載之診候治則以至一切藥方用法,殆用之萬病無不適宜,則雖謂之一切疾病治法之規矩準繩可也?!?《醫界之鐵錐后編》)余對《傷寒論》有過較深入的研究,因而按照本論理法方藥原則,治療其他雜癥,每收意外之效,茲以桂枝湯類方為主,舉驗案如次。
醫家稱桂枝湯是《傷寒論》群方之冠,仲景用桂枝湯主治中風表虛證,從桂枝湯組成來看,可以認為其是由桂枝甘草湯和芍藥甘草湯合方加姜棗而成。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陽,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故桂枝湯功能和營衛而調陰陽。凡屬營衛不和之證,無論外感抑或內傷,皆可用之。如第54條所說:“病人臟無他病”,可知此種發熱自汗出并非外感風邪,而是“衛氣不和”之故,內傷雜病中常可見到,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這就提示了桂枝湯在雜病中的應用。此外論中以桂枝湯為主進行加減,方名冠以桂枝者,達20余首,可見運用之廣泛。
例1:吳某,女,57歲,1979年10月24日就診?;颊哳^痛時愈時發近10 年,迭經數醫治療,諸如川芎茶調散、羌活勝濕湯等均無顯效。就診時訴以后項強痛為主,前額亦痛,體力勞動時很少汗出。觀其人體質壯實,舌上無苔,切其脈尚有力。處方:桂枝、白芍、葛根、天花粉、沙參、玉竹、炙甘草、生姜各10g,麻黃6g,大棗15g,2劑,水煎服。患者3天后來告,頭痛已愈。1980年11月曾做隨訪,頭痛未見復發。
足太陽膀胱經,起于目內眥……其直行者,從頭頂部向后行至枕骨處,進入顱內,絡于腦,復出于外,分別下項。足陽明胃經……沿發際至前額。故此案按頭痛分經辨證,當在太陽、陽明,以太陽為主。用桂枝湯和營衛;葛根為太陽、陽明二經之藥,用以生津液,舒經脈,兼治前額之痛;加麻黃寓葛根湯意,雖發汗使邪外出,但有桂枝湯又加沙參、天花粉等滋陰生津,不致有過汗之慮。故能使近10年之痼疾收效于數劑之間。
例2:王某,女,22歲,1975年3月就診。患者從產前10來天直至產后第7天一直嘔吐,進食甚少,本地中西醫多方治療無效。細問患者,知有汗出、微惡風等癥,視其舌苔薄白,脈之略浮。遂用桂枝湯原方加法夏10g。因嘔吐,囑其少量多次服用。2劑藥后,進食已不嘔吐,惡風等癥亦除。
《傷寒論》桂枝湯適應證條文中,如第12條就有干嘔一癥,第121條桂枝加桂湯又治療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可見桂枝湯具有良好的制沖降逆作用?;颊弋a前嘔吐系妊娠致經脈之氣不舒,營衛之氣不調,胃氣上逆而致。產后體虛,易感風邪,更致營衛不和而嘔吐不愈。桂枝湯調和營衛,再加法夏則平沖降逆止嘔之功更著,故病可愈。
例3:胡某,男,4歲,1979年3月就診。其母訴,患兒啼哭時左側臉紅,右側臉不紅。食欲較差,動輒感冒發熱。玩味此證與半身汗出之證雖異,然病機則同,遂以桂枝湯(1/3量)加黃芪10g治之,囑連服5劑。10天后患兒母親來告,患兒病愈,飲食增加,面色亦轉紅潤。1年后隨訪,未見復發。
觀此小兒體質瘦弱,再聯系納差,動輒感冒,面色不華,因此斷為衛陽不足,氣血不和,以桂枝湯治之果愈。可見傷寒之方只要切中病機,治療雜病亦有效驗。
例4:余某,女,51歲,1988年4月6日初診。患者近3年以來背部經常疼痛,迭經數醫治療,多從風濕論治,然無顯效。現疼痛下及尾閭,上連頸項,俯仰不利,頭后枕部亦痛。全身重滯,天陰下雨時疼痛加劇。飲食尚可,大便溏軟,小便清利。脈浮細,舌淡苔薄白。綜合脈癥,病在太陽和督脈二經。擬用:桂枝、白芍、葛根、白術、蒼術、薏苡仁、羌活、附片(另包先煎)、淫羊藿、炙甘草各10g,生姜3片,大棗12枚。3劑后疼痛減輕,守方再進。經隨訪,云二診5劑藥后,背痛未再發作。
患者身痛雖因風濕而致,但濕在何處,如不明辨,勢必用藥泛泛。前醫祛風勝濕少效,蓋緣于此。從經脈的循行上看,背脊兩側及后項為太陽經脈所過,督脈循行于背脊正中線。從病史上看,患者因天熱睡竹床起病。故其病因為風濕,病位在太陽及督脈二經。據此用桂枝湯為主加羌活、葛根以治太陽;加淫羊藿、附片以溫督脈;用蒼術、白術、薏苡仁祛濕。由此體會到,經絡循行有一定部位和走向,因此就可據此來確定病屬何經何絡,從而有針對性地循經選方用藥,提高療效。即使病史清楚,病因明確,病機了然,也要辨經絡論治。兩經或數經同病時,更須明辨何經為主,何經為次,針對經絡主次用藥,才能獲得滿意的療效。若如本例,不辨濕在何處,泛泛用藥,勢必徒勞?!夺t學入門》說:“醫而不知經絡,猶人夜行無燭,業者不可不熟。”本例用桂枝湯加味進行治療就說明了這一點。
例5:王某,女,16歲,2003年8月10日初診?;颊咴V3年來夏天炎熱時仍無汗出,伴身癢,皮膚灼熱,余無不適。追問其因,由夏天外出大汗時淋雨而致。視其舌紅無苔,脈之沉細。擬桂麻各半湯加味:桂枝、麻黃、白芍、杏仁、炙甘草各6g,地膚子、桑白皮、仙鶴草各15g,5劑。其母10月9日來訴,3劑而愈。
按:夏天炎熱時腠理疏松,淋雨則致使風寒之邪束于肌表,致使無汗。肌表不得汗出,內熱不得外達,故皮膚灼熱,身癢。風寒之邪久郁肌表而無汗則當汗之,因正當盛夏,故用麻黃湯時小其制;觀其舌紅無苔,病延3年之久,夏天仍無汗出,提示營陰已傷,故用桂枝湯亦小其制調和營衛。加仙鶴草者,脈之沉細,慮其正氣不足也。加地膚子者,因其身癢也。加桑白皮者,肺主皮毛,清泄肺熱,身癢自止。
例6:蔡某,男,27歲,1981年12月17日就診。3年來經常鼻塞、流濁涕,伴口干,胸悶,頭昏目脹。受涼則發,尤以冬季為甚。經五官科診為慢性鼻竇炎,曾服中西藥治療收效不大。診時見其舌苔薄黃而干,脈之浮數。以桂枝湯加黃芪20g,辛夷花、蒼耳子、桔梗、枳殼、黃芩、沙參各10g。10劑后上述癥狀消失,但受涼又發,仍擬原方再服10劑而愈。
本案以桂枝湯和營衛,調陰陽,黃芪固表、益肺氣,此治其本。加辛夷花者,《名醫別錄》謂其“利九竅,通鼻塞,涕出”。《本草求真》謂其“辛溫氣浮,功專入肺,解散風熱。緣人鼻氣通天,肺竅開鼻,鼻至肺。風熱移于腦則鼻多濁涕而淵,風寒客于腦則鼻塞”。加蒼耳者,《要藥分劑》謂其“治鼻淵鼻瘜,斷不可缺。能使清陽之氣上行巔頂也”。兩藥功在治標。本方標本兼顧,扶正祛邪同用,故屢獲良效。方中黃芪宜重用,少則20g,多則30g,功在補肺氣固衛氣,若自汗惡風,宜生、炙各半。本方少則10余劑,多則20余劑方能有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玛县| 武邑县| 商水县| 滁州市| 施秉县| 五台县| 合江县| 河间市| 缙云县| 河源市| 五华县| 崇州市| 保山市| 曲松县| 姚安县| 楚雄市| 阿拉善左旗| 汉川市| 隆化县| 新沂市| 丹阳市| 文成县| 顺平县| 江山市| 信宜市| 建昌县| 余干县| 伽师县| 河池市| 突泉县| 比如县| 贺州市| 香河县| 耒阳市| 娄烦县| 隆回县| 洞头县| 从江县| 平原县| 尖扎县| 尼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