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林40年臨證手記
- 舒鴻飛
- 1006字
- 2020-08-31 19:56:38
三、該知其方且知其法,才能獲得滿意療效
涂某,女,44歲,2000年6月23日就診。患者素有過敏性支氣管哮喘史,此次發作月余,服用氨茶堿等藥可以控制病情,但停藥即發。訴氣喘胸閉,不能平臥,尤以夜甚,當咳出少許白色痰涎后,則喘息漸止。伴動則少氣不足以息,腰膝酸軟,尿頻,余瀝不盡。視其舌黯紅無苔,脈之沉細,尺脈不及。患者既往發作時,余投以金水六君煎合三拗湯加減,三五劑則喘止,遂將原方珍藏之。此次發作時,自購原方三劑,不僅不能控制病情,反增胸閉。綜合脈癥,不僅肺腎陰虛,而且腎不納氣,故宗原方難以收功。治擬滋陰補腎、納氣平喘,處方:熟地45g,當歸、山藥各30g,茯苓、法半夏各12g,陳皮、杏仁、地龍各10g,炙麻黃、炙甘草各6g,山茱萸15g。翌日患者告知,服藥后仍覺胸閉,且喘亦不減。細忖藥證相符,但未取效,其中必有蹊蹺。沉思良久,方悟及此乃熟地量大而煎法不當之故,遂囑患者將熟地湯泡(以沸水浸泡)15分鐘后,濾去藥渣,以藥汁煎余藥。7月5日電話隨訪,患者訴服藥無胸閉之感,藥盡喘止。
按:余讀過裘沛然教授《疑難病證中醫治法研究》一文后,常以金水六君煎重用熟地、當歸治療肺腎陰虛之咳喘,每收佳效。對于本例患者,余在1994年初診所開處方中,熟地用至45g,三劑喘止。此后每次發作時,患者自用本方,亦三五劑即效,均未見任何不適。已故程門雪老中醫在其《漫談咳、喘、哮、痰飲的證治》一文中強調,藥取金水六君煎時,熟地要用湯泡或后下,取“濁藥輕投”之意。此次初診時辨證尚為準確,用藥亦比較恰當,然用后不僅不能平喘,且增胸閉者,乃煎法不當之故也。清代名醫趙晴初在《存存齋醫話稿》中謂:“古人有方必有法”,并舉知用桂枝湯而不知啜熱稀粥為例,批評了一些醫生只知用其方而少用其法之弊病。余在此之前曾有類似的教訓,如對一外感風寒的表虛證,初用桂枝湯因服不如法而無效,后遵法啜熱稀粥而愈(詳參第三章第六節“研究經方心悟”之“三、經方應用四個要點”)。金水六君煎,方也;熟地湯泡或后下,法也。讀書不盡解,知方而不懂法,故而無效。
至此,方悟知方而必懂法的重要性。此后,若用大劑量熟地而見胸悶甚或胸閉者,即用此種煎法。裘老和程老各自從不同角度論述了運用金水六君煎的一個側面,如將兩者合看,才較為完整。可見學習老中醫經驗,既要學其方,還要學其“法”,不可片面地理解,要融會貫通。所謂點滴皆經驗,往往一句話甚至一個字,都是老中醫寶貴經驗的總結或是從失誤中體會出來的教訓,要仔細玩味個中原委,不可一略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