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回春錦囊:周學文臨證經驗集作者名: 陳民本章字數: 7字更新時間: 2020-08-31 19:56:26
第一章 專病論治
第一節 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一般歸屬中醫“胃脘痛”、“胃痛”、“胃痞”等范疇,但以“胃脘痛”為多。
周師通過長期的臨床經驗認為消化性潰瘍是多種因素,如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Hp感染、飲食失調、吸煙、飲酒、藥物的不良反應等作用的結果。情志因素也會引起或加重潰瘍病。周師根據本病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創新潰瘍病“毒熱”病因理論,提出了“以癰論治”消化性潰瘍。
一、審癥求因:毒熱病因理論的提出
胃潰瘍活動期臨床表現以胃脘灼痛、反酸嘈雜等為主要癥狀,伴有口干、口苦、舌紅、黃苔,或黃厚苔或腐苔,脈弦或弦數。纖維胃鏡可見圓形或橢圓形的潰瘍,邊緣光整,底部覆有灰黃色或灰白色滲出物,周圍黏膜可有充血、水腫、糜爛等;病理可見周圍黏膜組織常有炎癥水腫等。周師認為,胃潰瘍臨床表現及纖維胃鏡下病理形態學改變可以用“紅、腫、熱、痛”四字概括,這與中醫學外癰的臨床特征頗為相似,故稱之為“內癰”,提出“以癰論治”消化性潰瘍的學術觀點。并認為毒熱蘊胃證為消化性潰瘍活動期的常見證型。這一 性質的認定,為以癰論治消化性潰瘍創造了依據。從癰立論的“癰”沿襲了《內經》的稱謂,雖然消化性潰瘍在胃鏡下可見瘡面潰破,但未以潰瘍稱之,是有別于現代醫學稱謂之意。
癰者,壅也,氣血為毒邪壅塞不通所致也,是中醫對感染和熱毒引起的發炎和化膿性疾病的總稱。消化性潰瘍活動期病因病機為飲食、情志、外邪而致使胃、脾、肝等臟腑功能失調,氣血凝滯而成毒邪,蘊結于胃,不解成癰,故可以癰論之。毒是一種致病力較強,對人體臟腑、氣血、經絡損害較大的一種致病因素。毒邪既有陽毒、陰毒之分,又有外毒、內毒之別。從陽而生則為陽毒熱毒,從陰而化則為陰毒寒毒。外毒者或指外感六淫過甚,或指疫癘之邪,或自然環境中的毒物。細菌病毒作用于人體可直接起到毒的作用,如Hp感染。內毒則由邪氣蘊結不解而成,即由臟腑功能和氣血運行紊亂,機體內生理和病理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蘊積于體內而化生。如五志過極化火成毒、痰濁郁久而成痰毒、瘀血蘊久之瘀毒、濕濁蘊積而成濕毒等。一些食物或藥物由于機體反應性的不同,在一定狀態下可演變成毒。如腌制食物、煙熏食物、腐敗變質食物等,藥物如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等。煙、酒在一定量的條件下亦可成毒,即煙毒、酒毒。熱既為陽邪,又為人體在疾病狀態下的一種病理反應形式。陽(熱)邪致病特點是易傷氣血,易生瘡瘍,胃為陽腑,喜燥惡濕,外邪、六淫等致病因素侵犯脾胃,內外毒邪與陽熱之邪相合則致病力更強,侵及胃腑,損及胃絡,致使脾胃升降失常,氣機郁滯,邪氣不解,郁而化熱,形成毒熱。“毒熱”病邪的重點在于“毒”,其性屬熱。毒邪常內外合邪,相兼為因,可形成病理產物,作為繼發性致病因素,導致脾胃升降失調,氣機不利,胃絡瘀阻,損傷胃絡,胃膜失養,熱盛肉腐而成癰,即潰瘍。
二、審因論治:以癰論治消化性潰瘍
周師繼承“內癰”之說,創立“毒熱”病因學說,“胃毒熱證”為基本證候,“以癰論治”為基本治則,“清熱解毒、消腐生肌”為基本治法,將中醫外科“消、托、補”法引入本病的治療,取得較好臨床療效。“消”法是指運用方藥使初起癰腫消散,不使邪毒結聚成膿,用于尚未成膿的初期腫瘍,是癰腫初起的治療總則。“托”法是用補益氣血或透膿的藥物扶益正氣,托毒外出,以免邪毒內陷的治療法則,適用于潰瘍中期,即成膿期。此時熱毒已腐肉成膿,由于一時瘡口不能潰破,或機體正氣虛弱,無力托毒外出,均會導致膿毒滯留。“補”法是指用補養的藥物,恢復其正氣,助養其新生,使瘡口早日愈合的治療法則。此法適用于潰瘍后期,此時毒勢已去,血氣虛弱,膿水清稀,肉芽灰白不實,瘡口難愈。三法遣方用藥,劑量設計依病情而定,可有先后,也可融于一方。結合胃鏡下表現,在活動期即瘡瘍的急性期,以肝胃郁熱型為多,臨床多實、多熱,瘀血熱毒互結,治療上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疏肝和胃。而在愈合期,以脾虛多見,虛寒之象,當以益氣健脾,托瘡生肌。用藥上,“消”法可選用黃連、蒲公英、連翹、苦參、紫花地丁、敗醬草等;“托”法可選用黃芪、浙貝母、白及等;“補”法可選用黃芪、白豆蔻、砂仁、甘草、沙棘、三七、丹參等。如胃痛明顯加用金鈴子、延胡索、蠶沙、沒藥等活血理氣止痛;食納差加用雞內金、神曲、炒麥芽等健胃消食;濕盛加用茯苓、白術、橘絡等健脾祛濕;胃酸明顯加用煅瓦楞、海螵蛸等制酸止痛;伴有異型增生常用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瓜蔞等軟堅散結。三法可以先后應用,也可融于一方之中,臨證遣方用藥、劑量設計當依病情而定,以辨證論治為原則,加減變通。另外藥物用量不宜過大,以免加重脾胃負擔,不利運化。
三、愈后防“毒”飲食原則及情志調暢
飲酒嗜辛或進食膏粱厚味,濕熱蘊蒸,脾胃運化功能失調;憂思惱怒,所欲不遂,則肝失疏泄,橫逆乘脾,脾胃受制,運化失常或憂思傷脾,而致土虛木郁,皆可使傳導失司,水濕內停;Hp感染、膽汁反流、藥毒等以上諸“毒”皆可致胃失和降,郁久化熱,病由毒起,熱由毒化。胃絡受損,血腐肉敗化為膿,從而形成潰瘍。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胃潰瘍的發生與飲食不潔(節)有密切關系,飲食失調,進食無規律或進食過冷、過熱和刺激性食物,常可誘發或加重本病。少量多餐定時定量:每天4~5餐,每餐量不宜多。避免辛辣刺激性飲食:禁忌肥甘厚味;禁忌過食辛(胡椒粉、咖喱粉、芥末、辣椒油)酸(食醋、話梅及酸性飲料等)及易產酸食物,如地瓜、土豆、過甜點心及糖醋食品等;禁忌寒涼生冷食物,如大量冷飲、涼拌菜等;禁忌堅硬的食物,如臘肉、火腿、香腸、蚌肉等。選擇營養價值高,細軟易消化的食物,或經加工烹調使其變得細軟易消化,如牛奶、雞蛋、豆漿、魚、瘦肉等,對脾胃無刺激。針對胃潰瘍活動期毒熱較盛者佐食綠豆湯、荷葉粥等清熱理氣。季節性飲食宜忌:潰瘍病春季易發,春天飲食,應多甘少酸。中醫認為,春季與五臟中的肝臟相對應,很容易發生肝氣過旺,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甘味食物能滋補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斂,多吃不利于春天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還會使本來就偏旺的肝氣更旺,對脾胃造成更大傷害,這正是胃潰瘍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復發的原因之一。
針對潰瘍病人存在的情志不暢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情志調護。通過下棋、看報、聽音樂等消除憂思惱怒,使肝氣得疏,氣機舒暢,從而減少或防止潰瘍的發生。同時加強健康宣教,使病人認識到潰瘍病是由于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告知病人情志不舒與潰瘍的發展及轉歸密切相關,提高病人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及心理應急能力;全面客觀地認識胃潰瘍。
Hp是從口而入的毒邪之一,被認為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發生有關。Hp的傳播途徑目前認為是人與人經口與口和糞與口傳播,并在家庭內聚集,是消化性潰瘍發生和復發的關鍵因素。洗手間及便器每日用含氯消毒劑消毒處理,囑病人飯前便后洗手,注意個人衛生,病人吃剩的食物、用過的餐具、嘔吐物等都要先消毒后處理,當接觸Hp陽性病人后,用0.5%碘伏浸泡雙手5~10分鐘,以免成為傳染源繼續傳播。
四、驗案舉隅
1. 案一
李某,男,53歲,初診日期:2011年8月20日。
主訴:胃脘不適數月。
病史:患者近數月來胃脘不適,伴惡心嘔吐。
現癥:胃脘不適,惡心嘔吐。舌脈:舌質紅,苔黃,脈弦。胃鏡所示:紅斑滲出性胃炎,胃角潰瘍性病變。病理所見:局灶黏膜腺體中-重度非典型增生。
西醫診斷:胃潰瘍。
中醫診斷:胃痞(濕熱蘊胃證)。
治法治則:清熱解毒,和胃消痞。
處方:黃芪10g 夏枯草10g 浙貝母 10g 三七粉 5g
甘 草 6g 炒薏米 10g 白花蛇舌草 10g
煅 瓦楞10g 丹參 10g
6劑,2日1劑,水煎,早晚 2次分 服。
其他治療:安胃瘍5盒。
二診(2011-9-14):服藥癥減,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處方:前方加紫花地丁 10g,敗醬草 10g。9劑。
按語:
濕困脾胃,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則胃脘不適,惡心嘔吐。濕郁化熱則表現舌質紅,苔黃,脈弦,胃鏡下胃黏膜表現為充血,水腫,糜爛。證候及內鏡下都體現癰的紅、腫、熱特點,故以癰論治,治以清熱解毒,和胃消痞,方中黃芪為君益氣固表,托瘡生肌,夏枯草清肝火泄熱,浙貝散結解毒治療瘡瘍,三七粉止血活血,改善胃黏膜下血液循環以促進糜爛愈合,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炒薏米清熱健脾,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煅瓦楞制酸止痛,丹參涼血消癰。配合安胃瘍護膜生肌。二診加紫花地丁、敗醬草以進一步解毒消癰。
2. 案二
吳某,女,44歲,初診日期:2011年3月4日。
主訴:胃痛、胃脹4個月。
現癥:夜寐不安,時燒心,服西藥治療后仍未見明顯緩解,外院查胃鏡:糜爛性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A1期)胃角處。舌脈:舌質紅,苔薄黃,脈弦。
西醫診斷:胃角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糜爛性胃炎。
中醫診斷:胃痛(毒熱蘊胃證)。
治法治則:清熱解毒,消癰生肌。
處方:黃芪10g 胡連6g 浙貝10g 烏賊骨10g
茯苓10g 苦參6g 白及10g 生甘草6g
三七粉3g(單) 砂仁10g 白豆蔻10g
6劑,2日1劑,水煎,早晚2次分服。
其他治療:安胃瘍2盒。
二診(2011-3-16):服藥癥狀略緩解。舌質紅潤,苔薄黃。處方:黃芪10g,黃連6g,浙貝10g,烏賊骨10g,煅瓦楞10g,生甘草6g,三七粉3g(單),柴胡10g,白芍10g,陳皮10g,砂仁10g,白豆蔻10g。9劑。
三診(2011-4-4):服藥癥減,反酸減少,大便正常。舌紅,薄黃苔,脈弦細。處方:黃芪10g,黃連6g,茯苓10g,白術10g,浙貝10g,烏賊骨10g,陳皮10g,砂仁10g,白豆蔻10g,內金10g,神曲10g,炒麥芽10g。3劑。
四診(2011-4-22):服藥癥減,胃脘不適,舌淡紅,少許薄黃苔,脈弦細。處方:同上方,9劑。
五診(2011-5-9):服藥癥減,偶有胃脘不適,舌淡紅,苔薄白,脈弦。處方:黃芪10g,黃連6g,浙貝10g,烏賊骨10g,煅瓦楞10g,柴胡10g,青皮10g,蒼術10g,厚樸10g,砂仁10g,白豆蔻10g,生甘草6g,白及10g,三七粉3g(單)。9劑。其他治療:安胃瘍4盒。
六診(2011-5-27):諸癥緩解,舌質紅潤,脈平和。治療:安胃瘍5盒。
按語:
該患者胃痛、胃脹舌質紅,苔薄黃,脈弦,胃鏡下的表現為活動期潰瘍,診斷為胃痛,毒熱蘊胃。以癰論治,治以清熱解毒,消癰生肌。方中黃芪益氣固表,托瘡生肌,改善胃黏膜病變,胡連清熱解毒,浙貝散結解毒,治療瘡瘍,烏賊骨制酸斂瘡,茯苓健脾化濕,苦參清熱解毒,白及消腫生肌,生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三七粉活血調節黏膜下血液循環,砂仁、豆蔻行氣健脾。
二診舌質紅潤,苔薄黃,熱象有所減輕,故去清熱解毒之胡連,加煅瓦楞制酸止痛護膜,加柴胡、陳皮疏肝理氣,白芍養血柔肝,緩中止痛。
三診癥狀減輕,故去煅瓦楞、三七粉、柴胡、白芍、陳皮、砂仁、豆蔻、生甘草等疏肝理氣制酸止痛之品,加茯苓、白術,內金、神曲、炒麥芽以消食化積,健脾和胃。
四診癥減,故用上方。五診、六診癥狀明顯減輕,偶有不適,給予行氣健脾,和胃生肌治療,服安胃瘍以進一步鞏固潰瘍的愈合質量,減少復發。
3. 案三
王某,女,49歲,初診日期:2011年7月8日。
主訴:胃脘痛多年。
現癥:時有胃中灼熱,反酸,納可。舌脈:舌黯淡,苔黃白厚膩,脈弦滑。胃鏡:胃潰瘍多發;淺表性胃炎。病理:符合慢性胃潰瘍。
西醫診斷:慢性胃潰瘍。
中醫診斷:胃痛(毒熱蘊胃證)。
治法治則:清熱解毒,消癰生肌。
處方:黃芪10g 黃連6g 苦參6g
白及10g 浙貝10g 烏賊骨10g
煅瓦楞10g 炒薏米10g 白花蛇舌草10g
生甘草6g 三七粉3g(單) 砂仁10g
白豆蔻10g
3劑,2日1劑,水煎,早晚2次分服。
其他治療:安胃瘍3盒。
二診(2011-7-22):反酸已緩解,飯后3~4小時及夜晚時有胃痛,舌淡、苔白微膩,脈細。處方:同上方,9劑。其他治療:安胃瘍5盒。
按語:
該患病程較長,現癥見胃中灼熱、反酸,舌黯淡、苔黃白厚膩,符合病由毒起,熱由毒化的病機演變特點,結合胃鏡下的表現,診斷為胃痛,毒熱蘊胃證,治以清熱解毒,消癰生肌,方以黃芪益氣固表,托瘡生肌,黃連、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苦參清熱,白及消腫生肌,浙貝散結解毒,治療瘡瘍,烏賊骨制酸斂瘡,煅瓦楞制酸止痛,炒薏米清熱健脾,生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調和諸藥,三七粉活血,調節黏膜下血液循環,砂仁、豆蔻理氣健脾。二診癥狀緩解,故沿用上方。服安胃瘍以鞏固療效,提高愈合質量以減少復發。
五、臨床心悟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具有易復發的特點,隨著現代醫學對本病的認識不斷深入,在本病的診斷治療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潰瘍的愈合已不是很大的問題。但對Hp的耐藥及潰瘍的愈合質量、易復發等問題仍未從根本上解決,仍需不斷探索研究。中醫藥治療在提高潰瘍愈合質量、減少復發方面有著自身的優勢,歷代先賢及當代著名醫家均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吾師亦在常年的臨證中,積累了不少經驗。對吾師治療本病的經驗與特點有以下體會:
(一)中醫四診與現代儀器結合
周師注重中醫四診,必要時結合現代儀器如X線、鋇餐、胃鏡等對本病加以更深刻的認識和進一步的了解。如患者臨床表現以胃脘灼痛、反酸嘈雜等為主要癥狀,伴有口干、口苦、舌紅、黃苔,或黃厚苔或腐苔,脈弦或弦數為主。此時結合胃鏡檢查常常可見活動性潰瘍:底部覆有灰黃色或灰白色滲出物,周圍黏膜可有充血、水腫、糜爛等;病理可見周圍黏膜組織炎癥水腫等。臨床表現及纖維胃鏡下病理形態學改變有助于深刻的理解“毒熱”的病因理論,而證候及胃鏡下表現的共同特點“紅、腫、熱、痛”也為以癰論治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二)潰瘍分期不同,治療有所側重
“毒熱”病邪的重點在于“毒”,邪犯脾胃,致脾胃氣機升降失常,氣機郁滯,日久郁而化熱,即病由毒起,熱由毒化,日久而成“毒熱蘊胃證”,導致血敗肉腐而成潰瘍。據此周師對本病主張清熱解毒、消癰生肌之法。但對于潰瘍病的分期不同,藥物用量上有所不同。
1. 活動期重用黃連,佐用黃芪
在胃潰瘍的活動期,主要采用“消”、“托”二法,即潰瘍初期(未成膿期)應用“消”法使初起癰腫消散,防止邪毒結聚成膿,潰瘍中期(成膿期)應用“托”法扶益正氣,托毒外出,以免邪毒內陷。因此重用黃連,伍用黃芪。黃連是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云連的干燥根莖,性味苦寒,歸心脾胃膽大腸經,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本草經百種錄》:“凡藥能去濕者必增熱,能除熱者,必不能去濕,唯黃連能以苦燥濕,以寒除熱,一舉兩得,莫神于此。”臨床中黃連尤其擅長清中焦之熱,故于胃潰瘍活動期重用黃連以清中焦熱毒。另《珍珠囊》:“其用有六:瀉心火,一也;去中焦濕熱,二也;諸瘡必用,三也;去風濕,四也;治赤眼暴發,五也;止中部見血,六也。”可見黃連在治療瘡瘍中的重要作用。黃連的主要成分為小檗堿,肺炎雙球菌、白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埃希菌、傷寒沙門菌、霍亂弧菌、淋球菌等細菌,以及白假絲酵母菌、紅色毛癬菌等真菌均對其敏感。黃連與鹽酸小檗堿對幽門螺桿菌均具抗菌活性,黃連的抗菌活性相對較好。因此于活動期重用黃連有抑制幽門螺桿菌的作用。活動期伍用黃芪其意有二:一是反佐,防止黃連苦寒太過,過度攻伐,致脾胃虛弱,重傷胃氣,因此反佐黃芪防止黃連苦寒傷胃;二是正佐,因黃芪有托毒外出、祛腐生肌之功,《本草匯言》云:“癰瘍之膿血肉潰,陽氣虛而不愈者,黃芪可以生肌肉;又陰瘡不能起發,陽氣虛而不潰者,黃芪可以托膿毒。”故正佐黃芪以達托腐生肌之功。
2. 愈合期和瘢痕期重用黃芪,佐用黃連
愈合期、瘢痕期為潰瘍修復階段,病情趨于緩解期,病機特點多為脾胃虛弱(寒)。后期應處處固護脾胃之氣,促其復健。治療主要采用“補”法,即重用黃芪健脾益氣,使瘡口早日愈合。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其性甘,微溫。歸脾、肺經。功效健脾補中,升陽舉陷,益衛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神農本草經》:“主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補虛。”《珍珠囊》:“黃芪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積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圣藥,五也。”認為黃芪為補脾益氣之第一要藥。胃潰瘍愈合期及瘢痕期主要表現為脾胃虛弱(寒),乃化源不足。本品長于補脾益氣扶正而托瘡,因此于潰瘍愈合期和瘢痕期重用黃芪以固護胃氣。另經過現代科技的藥理研究、黃芪主要成分為黃芪皂苷、黃芪多糖、氨基丁酸等。黃芪具有擴張血管、降低區域血管阻力,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改善微循環的作用。黃芪還能不同程度地促進血管內皮細胞游走與增殖,提高內皮細胞整合素活性,具有較好的促進血管生成的作用。因此于胃潰瘍愈合期及瘢痕期重用黃芪有很好的改善胃黏膜血供和修護胃黏膜的功能。胃潰瘍病后期在重用黃芪之時佐用少許黃連,亦有正、反佐二層含義:反佐黃連其意在于防黃芪滋膩太過,以滯胃氣;正佐黃連在于驅除余邪,以免正虛邪戀,致病情纏綿,經久不愈。
(三)整體與局部治療相結合
消化性潰瘍的主要癥狀大致相同,但根據分型不同而臨床表現略有差異,而且臨床上一些患者往往有一些伴隨癥狀。周師在治療主癥的基礎上隨癥加減,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對反酸者,加海螵蛸、浙貝母;噯氣頻繁者,加香附、代赭石;泛吐清水者加陳皮、干姜;大便干結者,加用火麻仁、郁李仁;疼痛劇烈者,加延胡索、三七。另外結合辨病治療,可加用烏賊骨、白及粉、三七粉、大黃以制酸護膜,生肌愈瘍,以提高局部與整體的愈合質量。
(四)辨病辨證相結合
本病的辨證很重要,但周師強調在辨證的基礎上還應結合辨病進行用藥,如大黃、厚樸、枳實、陳皮、白豆蔻等有促進胃腸蠕動、增加胃動力作用;煅瓦楞、烏賊骨、白及有抑酸作用;白芍、甘草、延胡索、川楝子有緩急止痛作用;黃連、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有抗Hp作用;丹參、三七具有改善胃黏膜下微循環作用。
(五)防治結合
潰瘍病具有病程較長、復發率較高的特點,所以強調治療的長期性和系統性,即在癥狀改善及潰瘍愈合后,繼續鞏固治療,同時定期復查。周師在強調治療的同時亦強調飲食調攝,要求患者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因為食物的某些種類、性質及不良的飲食方式方法,對胃及十二指腸的黏膜都可能引起物理性的或化學性的損害作用,從而造成潰瘍。同時戒煙戒酒,合理安排生活要作息有序,且盡量避免精神緊張或太大壓力。
(白 光 繼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