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春錦囊:周學文臨證經驗集
- 陳民
- 1536字
- 2020-08-31 19:56:26
楊 序
1929年2月,在國民政府召開的第一屆中央衛生委員會會議上,余云岫等提出“廢止舊醫(中醫)以掃除醫藥衛生之障礙案”,竟遭會議通過。此案一出,眾皆嘩然。于此歷史關頭,一代名醫如施今墨、馬二琴等,恰巧以中醫理法治愈了某些當局頭面人物或其家屬的重病,用高超的醫術予當局者以諷刺的回應,并影響其決策,更因中醫人士的憤然請愿,故此案雖言通過,卻并未完全實行。
時至今日,中醫已幾度秋涼。如今,國家大力扶持中醫藥事業,同仁當齊心協力,趁勢振興!“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醫道之隱現,中醫之存廢,不僅取決于政策的支持與否,更為重要的,是中醫藥人才的出現與否,所謂人能弘道。歷史證明,中醫名醫、大家,無疑是捍衛中醫,彰道于天下的引領者。名醫之屬,教育即可成之,大家之流,非天機不可造就。然而,要想成就名醫和大家,即便天資深遠,聰慧玄通之人,亦需要學習之參考或借鑒,故歷代賢德將學術思想和經驗總結成書,無疑為有志于醫的人創造了一定的成才條件。
“遼寧中醫”名老中醫經驗叢書,乃秉承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中傳承名老中醫學術思想之精神,匯集我校附屬醫院李玉奇、李德新、周學文、馬智、張靜生、郭恩綿、田維柱七位名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而成。諸老皆長好醫術,不慕榮利,溯源《靈》、《素》,問道長沙,理論獨樹一幟,臨證頗有所得。如:李玉奇老首次提出了“萎縮性胃炎以癰論治”學說,其“觀舌識病”、“排斥脈象”等診療技法亦成為“醫林一絕”;周老創新性地提出了胃癌前狀態性疾病的“毒熱”病因學說,并研制出了一系列組方,其中的“消癰潰得康”在十五年前便獲得了國家新藥證書,并據“從脾論治、內清外柔”的論治思想,組方“血脂絡欣”,干預血脂異常及動脈粥樣硬化,臨床效果明顯;馬老認為,萬病不離“痰”、“瘀”、“氣”、“血”四字,倡“化痰瘀,調氣血”之思想,自創“眩得康”、“清肺消炎飲”等方,已制成院內制劑,療效頗佳;張老自主開發的中藥“黃芪復方顆粒劑”(專利號:ZL200610047921.9)、“冠心康顆粒劑”(專利號:ZL200410020644.3)均獲國家發明專利;李德新老臨床主張“調脾胃以安五臟”,以此為指導,臨證每多獲效;郭老常年從事腎臟疾病的研究,尤其對腎小球疾病和慢性腎功能衰竭有一整套療法和方藥,所創玉腎露、腎衰飲、尿感靈等頗受廣大患者歡迎,發明的可保留灌腸的“降氮煎劑”,更是附屬醫院腎臟病科治療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拳頭產品,用于臨床二十多年,療效顯著,深受國內外患者好評;田老盡得眼針創始人彭靜山先生之真傳,以“進針柔和,透皮不痛,得氣明顯,注重感傳”而享譽于臨床,并先后受美國、意大利、韓國、荷蘭、也門等國邀請前往講學和從事醫療活動,深受國外醫學界的歡迎。
諸老不僅在專業上有所建樹,在科研及中醫藥教育事業上也披肝瀝膽,戰功赫赫。他們中有國家“973”計劃中醫專項專家組副組長、“863”計劃的負責人,有國家“十一五”支撐計劃科技攻關項目承擔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專家,也有國家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委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建設指導委員會委員等。他們身兼數職,眼界開闊,理驗俱豐,堪為良師。
因此,整理和挖掘他們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不僅有利于中醫后學研習,其中鮮明的學術特色和豐富的臨床案例,亦可以彌補中醫藥教材泛泛之弊,對于遼寧中醫藥大學乃至中醫界亦多啟發。他們高尚的醫德、嚴謹的學風,亦必將激勵中醫學子慨然奮進!
當然,眾編者亦囑托我強調,言其才有不濟,加之時間倉促,雖三易其稿,仍覺有未盡之意、未明之言,其間肯定亦有錯誤不當之處,敬請同仁批評指正。
最后,感謝為整理本叢書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的專家、領導、老師,感謝為此次叢書出版付出大量心血的人民衛生出版社的同仁!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叢書早日付梓,功行天下。
遼寧中醫藥大學校長
2013年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