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讀論語:孔子與他弟子們的故事
- 張德文
- 1531字
- 2020-12-02 19:40:31
02 斷糧之后
公元前489年,吳國出兵攻打陳國,楚國大軍北上救陳,與吳軍鏖戰(zhàn),陳國全境變成了戰(zhàn)場。為躲避戰(zhàn)亂,居留陳國都城的孔子率弟子南下到楚國去。臨行倉促,來不及備糧,到達陳國邊境時,已經(jīng)斷了糧,每天只能用野菜湯充饑。
孔子師徒所到的小村莊通向楚國負函(今河南信陽),這里到處殘垣斷壁,偶爾出現(xiàn)一個老者,見到孔子一行的背影便倉皇逃走。子路好不容易找到一所稍微完整的空屋,請孔子進屋休息。疲憊已極的弟子們在外間橫七豎八地躺下,房屋外的桐樹綻放著美麗的白花,池塘的水碧綠清幽,但樹下沒有嬉戲的孩童,池里沒有遨游的鵝、鴨。烏鴉“哇”地哀啼一聲飛向遠方,令人心里慌亂、頭皮發(fā)麻。
子路、子貢分頭外出尋覓糧食,雙雙空手而歸,見到師弟們個個面呈菜色、憔悴不堪,心里十分難受。忽然,隔壁傳來孔子彈唱的聲音——他們知道老師不論何時何地總要以彈琴歌唱表達所感所思,但眼下面臨戰(zhàn)亂、饑餓、疾病的煎熬,誰還有閑心擺弄音樂!
子路沖進屋情緒激動地說:“老師!您還有這份心思!”
孔子并不理睬,直到一曲終止才撫琴看著子路說:“由!你知道我為何彈唱嗎?君子用音樂修養(yǎng)心性防止驕縱頹喪,小人則用來遮掩內(nèi)心的恐懼,你跟我多年難道不了解我嗎?”
子路仍沒平靜下來,接著說:“君子就該像今天這樣倒霉?”
孔子正色道:“君子雖遭困厄,仍能固守正道;小人一旦倒霉,就會無所不為了。”說罷,孔子叫子貢召弟子們進來誦詩講禮。
為老師忍受饑餓疲勞仍誨人不倦的精神所感動,學生們也鼓起勁兒來認真聽講。
孔子見子貢表現(xiàn)尤為突出,便主動問他:“賜!你是否認為我所知甚廣?其實我只有一個理念貫穿我全部所知所思。”
這話讓子貢立刻聯(lián)想起師弟曾參對老師同一句的闡釋——老師一以貫之的理念是“忠恕”,或者說是“仁”。子貢恍然大悟:老師多年來一直提倡以“德治”建立穩(wěn)定的等級制度挽救亂局,關鍵在于勸說從統(tǒng)治者到庶民個個成“仁”德,可是這條路太難走了,眼前這關就過不了!
孔子知道弟子們信心不足,故意設問啟發(fā):“《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不是犀牛不是老虎,為什么來到這曠野?)今天我為何會如此困厄?難道我所思全錯?”子路不假思索地說:“準是咱們?nèi)实隆⒅腔鄄粔颍思也恍旁蹅儾胖迷蹅冇谌绱死Ь场!笨鬃游⑽⒁恍φf:“如果有仁德就定能使人信服,那伯夷、叔齊就不會餓死首陽山上了!如果有智慧就能成功,那比干就不會被剜心慘死了!”
子貢想了想說:“老師的主張十分偉大,但人們接受不了,何不降低一點要求呢?”孔子說:“優(yōu)秀的農(nóng)夫能栽種好莊稼,卻保證不了好收成,優(yōu)秀的工匠能制作出精美的物件,卻不見得能讓使用者滿意。君子提出好主張不一定被認可也是常情。賜!你不考慮如何更加完善自己的主張,只想著迎合他人降低自己的要求,這叫目光短淺呀!”
顏回沉思片刻,不慌不忙地說:“老師的主張宏偉博大,是救世的正道,雖沒人采納,但老師仍推行您的道,足見天下當權者的荒謬淺陋,老師才是真正的君子!”
孔子聽了高興地說:“說得好!”說完,孔子又變得嚴肅起來,“當前是最困難的時候,要知道能否被賞識重用靠的是時機。世上學識淵博又能深謀遠慮卻不被重用的人多了!況且事情總會變的,先例證明,越王勾踐、晉公子重耳、齊桓公小白,都是身陷逆境反倒決心奮進終成大業(yè)。逆境也會使人視野開闊,誰說我們今天的困厄,不會轉(zhuǎn)化為明天的通達呢?”
一席話說得大家豁然開朗,子路隨手操起一把斧子舞動起來,子貢說:“我真不知道天高地厚!學習老師的胸襟,我們將永不言敗、永遠樂觀。”
當下眾人推舉子貢去負函向當?shù)剀娬L官沈諸梁求援,弟子們重新振奮精神隨老師誦經(jīng)習禮,等待子貢帶回佳音。
說明
本文根據(jù)《論語·衛(wèi)靈公》《論語·里仁》《荀子·宥坐》《呂氏春秋·慎人》《史記·孔子世家》以及《孔子家語·困誓》中的部分資料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