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與戰爭
鬼谷子的學問之一就是說服別人,也就是縱橫學。《易經》中的師卦和比卦是我們了解兵法學與縱橫學的兩個卦。所有爭霸的核心實力,一個是軍事行動,一個是外交談判。它們是一體的兩面,息息相關,絕對不能只知道一面。《孫子兵法》中,就論述了軍事與政治、外交、經濟、情報等之間的關系,非常全面。春秋、戰國時期,有過無數的戰爭和媾和,兵法隨之產生,外交也隨之產生。所以《易經》的卦序從第七卦的師卦到第八卦的比卦,基本也符合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鬼谷子算是縱橫學的祖師爺了,也是一個神秘人物,但是他是在孫子之后,孫子才是集兵法之大成者。師卦教我們如何打仗、如何不戰而屈人之兵。外交是師卦后面的比卦。“建萬國,親諸侯”,那個時候有很多國家。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沒落,天子王權完全虛化,大家為了生存,不能只靠打仗,所以由師卦自然而然就到比卦了,就要較勁,要進行外交談判。各種縱橫捭闔的手段,就是師、比二卦的運用,這都是在霸道的領域之中。也就是說,光打仗不見得能夠解決問題,而且會破壞經濟,自古至今都是如此。外交談判的費用再高也高不過戰爭費用。動口也可能解決問題,三寸不爛之舌,講起來也是功德無量,比起殺人盈野好多了。
到了戰國時代,外交和戰爭的作用更明顯了,那些精于軍事、游說諸侯的人大發利市,在那個時代特別受重用。作為兵家代表的孫臏、龐涓,和作為縱橫家代表的蘇秦、張儀,都號稱出自鬼谷子門下。所以,我們要研究鬼谷子的思想,了解他的學術源頭。
鬼谷子的書在古代談不上是禁書,但是當政者不希望人們讀他的書,更不會去提倡,因為老百姓越單純越好。假定人們學了鬼谷子深沉的心機、心術,對當局者來說是不利的。鬼谷子的學說從理論到實踐都影響了那個動蕩的時代。從周初的封建到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大國并吞小國,最后還是要靠霸道(靠殺戮、靠合縱連橫)統一天下,所以其思想、學說完全是應運而生的。
中國建立君主專制后,鬼谷子的思想、學說變成了很冷門的東西。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對當政者不利。宋朝時《武經七書》中《孫子兵法》領銜,但沒有專門研究外交談判的書,說明鬼谷子的思想為當政者所忌。當年那些說客,如蘇秦、張儀之流,他們是朝秦暮楚的,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絕對的忠誠。在分封諸侯的時代,這樣的情況不鮮見。秦統一中國后,當時的世界,中國之外還有很多國家,可是周邊的國家不是附庸,就是邊陲小國,只有向天朝朝貢的份,根本談不上國與國之間的平等往來。鬼谷子的思想、學說一度沉寂,是因為沒有了戰國那種時代背景。戰國時對國家的忠誠不那么重要,大家認為朝秦暮楚是理所當然。有才華的人,看得上哪一國就去哪一國。商鞅剛開始在魏國,魏國不用,他就跑到秦國去。當時很多了不起的人才,常常在這個國家干一段時間,又跑到另外一個國家。可以說,《鬼谷子》是戰國時代的產物。如果說,《戰國策》是實際的案例,《鬼谷子》就是理論總結,談得很深。我們要了解戰國時代各國之間外交談判、維持均勢的歷史故事,即列國的大事與縱橫家的言行,可以把《鬼谷子》的理論跟《戰國策》的案例結合起來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