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 不尚賢
不尚賢a,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b,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c,使心不亂。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d,實其腹,弱其志e,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f,則無不治。
◤注釋
a尚賢:崇尚賢能。b不貴難得之貨:不以難得之貨為貴。c不見可欲:不顯露誘發貪欲的東西。見通“現”。d虛其心:使內心虛靜。e弱其志:削弱意志。f為無為:以無為的態度處世,以自然之道治理天下。
◤譯文
不推崇賢能的人,使人民不爭名利。不看重稀有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盜。不顯露引起貪欲的東西,使人民的心性不被擾亂。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使人民內心虛靜,滿足人民的溫飽,弱化意志,增強體魄。使人民處于無知無欲的境界,不執成見,不生貪欲,這樣,那些自作聰明的智者就不敢任意妄為。以“無為”的態度處理家國之事,那么天下就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使民不爭
“不尚賢,使民不爭。”老子生活的春秋時代,井田制逐漸瓦解,社會開始動蕩不安。各諸侯國為了稱王稱霸,都大力招賢納士。那時的“士之賢者”,即有才識有能力的人,普遍受到重視。“尚”,是推重之意。凡是才智之士,統稱為“賢者”。
崇尚賢才、舉賢用能,本是先秦諸子共同的主張,老子雖無否定賢才的意思,但卻一反當時的風尚,主張“不尚賢”,這是因為他認為使用賢能固然是好事,但會使人民追逐名利,進而擾亂人的自然本性。因此主張不尚賢,不專門給予賢能之人特別的權勢地位,使人們消弱爭奪名利的欲望。
孔子雖不推崇賢者,卻標榜“君子”。孟子則說“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提出賢者與能者的重要。“得賢則昌,失賢則亡”,是萬古不易的定則。文王任用姜太公,得到周室王朝。劉備三請諸葛亮,才有了蜀漢政權。賢才是這樣重要,然而“尚賢”是否就是好事呢?顯然不是,至少老子不主張。因為“尚賢”是引起人們爭擾的淵藪。
“賢者”越多,天下就會越亂。而且,“賢”與“不賢”并沒有確定的標準。“白石似玉,奸佞似賢。”大奸大惡,也可能像是賢人。所謂的賢者往往自負才智,睥睨一世;或機巧奸詐,巧為文飾;或結黨營私,排斥異己。
爭名奪利,鉤心斗角,是人性的卑劣所在。其實,對于賢才而言,不用“尚”也能得志。“尚賢”往往是“害賢”。而欲海橫流,就物質而言,黃金珠寶往往引發偷盜之心,人民難免做出鋌而走險的事。誘發欲望的東西越多,人心就越混亂。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對于難得之物,不要看得太重,便可使民不生盜心。“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顯耀那些能夠誘發貪欲的東西,人民的內心才不會惑亂。人性本是淳樸自然的,社會日益發展,各種“可欲”之物擾亂了人的內心,使人們爭奪名利、盜取財物、心旌惑亂。

對于名利權勢乃至物質,人們都有占有心和支配欲。雖是賢者也難避免。司馬遷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又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的欲望是永遠沒有止境的,“名利本為浮世重,古今能有幾人拋?”
魏晉以后,儒釋道三家匯成中國文化的主流,輕視物欲樂天知命的生活態度,普遍生根。宋代程明道“座中有妓,心中無妓”,是后世儒者所贊揚的至高境界。乃至朱熹“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似乎都是切合老子的“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的名言。
虛心實腹
秦漢以后,修道之人大多“離情棄欲”,作為入道的根基。進而追求虛心實腹、弱志強骨的境界。人們修身養性,讀書做學問,也努力于虛心實腹的功夫。
“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圣人治理國家,使人民保持內心虛靜,能夠吃飽肚子,使欲望減弱,培養健壯體魄。“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常使人民處于“無知無欲”的境界,使那些“智者賢人”,不敢胡作非為。
“為無為,則無不治。”“無為”者,“無違”也。順應自然,不要求過多,會身心舒泰。為政者不去擾民,天下自會大治。任憑萬物生長而不多生事端,繁衍生息而不據為己有,恩澤萬物而不矜持,大功告成而不自居。最終達到“不召而自來”的理想境界。
面對種種誘惑,種種紛擾,如何守住本心,永遠是每個人需要面對的哲學命題。“尚賢”、“貴難得之貨”、“見可欲”,以權力、金錢、美色,誘使人們欲海沉浮,則會使社會混亂,天下紛爭。只有施行無為之治,才能實現天下大治。“無為”不是消極遁世,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效法自然,使人們無欲而不爭,天下自然也就太平無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