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幫助他人 快樂自己
助人為樂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衡量公民道德觀和社會進步的標尺之一?,F階段,我們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加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是文明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
當今社會,人們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這時,說出一句安慰話,伸出一雙熱情手,都會令人感動。助人為樂是不圖回報的付出,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欣慰和愉悅之感,彰顯出崇高的精神境界,使自己的人生因助人為樂而綻放出文明的光芒。
(一)“樂”之見
通常,精神上獲得的快樂被稱為一種高級的快樂,是人們真實享有的快樂。在這里所講的助人為樂之人,在幫助他人解決困難的同時,也能夠體會到精神快樂和自我成就感。助人之樂,不是肉體感官之樂,而是內在、恒久的精神自豪感,在本質上有別于名利之樂。在現實生活中,人人都想擁有快樂,躲避苦難,過愜意的生活,更有甚者癡迷于追求名利的“外在利益”,在他們的德性活動中,遺忘了崇高、神圣的精神快樂,這種快樂是“小我快樂”。只有胸懷大局、情系他人、擺脫自我狹隘主義的人,在助人為樂中才能體會到精神的滿足,實現生活樂趣、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把愛播撒進留守兒童的心房
2007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湖南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富心工程”創辦人李麗,雖然身患殘疾,心靈卻唱出強者之歌。她坐在輪椅上為貧困山區的留守兒童四處奔波,致力于未成年人的心靈補鈣,助其實現心靈的富有。多年以來,這位“心靈天使”將足跡遍及長沙、衡陽、永州等地的35個貧困縣,結合特殊群體的實際需求,已直接服務少年兒童達6萬人,其中包括建檔立卡的貧困孩子4600余人。李麗的“心理扶貧”溫暖了無數顆留守心靈。接受、回報、延伸,她用輪椅為愛心畫出最美的軌跡。李麗把“富心工程”打造成留守兒童心中的花園,在這里有樂觀的種子,有積極向上的種子,有自信的種子,有愛的種子,有陽光、春雨與和風,讓留守兒童心中開出芬芳絢麗的花朵,成就一個個豐饒、富有的心靈世界。
這些年,李麗高舉“富心工程”旗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巡講150余場,走進了湖南省35個貧困縣,對40余所農村中小學校進行了扶志扶心教育活動。在大山深處,李麗經常和年輕的小伙伴們一同在車燈下開會、備課,即使有蜘蛛的襲擾,飛蛾的造訪,她也不曾有過懈怠。李麗在安撫留守兒童的心靈的同時,也從中升華了自己的心靈和人生的價值。
社會呼喚像李麗這樣的個人或群體來關注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不再讓這些孩子孤單寂寞,給予他們更多的溫暖和幫助,減輕他們從小承受的命運之重,點燃他們的心靈之光,照亮他們的健康成長之路。
(二)“樂”之成
一個人能夠完全拋棄名利等“外在利益”,將全部精力投入德性完善的人生追求中,堅持助人之“樂”精神,盡自己的最大能力協助他人排憂解難,而從不去考慮個人利益的得與失,在平凡的小事上彰顯出道德力量,才是最受敬仰的精神境界。
華僑爺爺“癡心”助學樂在其中
李體堅是永州市原僑聯主席,曾榮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榮譽稱號,被國務院授予“愛國奉獻獎”,在2016年湖南省“身邊的雷鋒”群眾推選活動中,他被評選為“雷鋒式人民公仆”。
2006年3月,他從新聞媒體獲知零陵區接履橋鎮中心小學遭遇洪水,立即前往查看,發現該小學食堂破舊,寄宿學生無處用餐,師生無澡堂洗澡,當即決定捐獻養老金23萬元,用以修建多功能食堂,進行基礎設施維護,以及教學樓的翻修等。更讓人感動的是,接下來的十年里,老人幾乎每學期都會從接履橋鎮中心小學各年級中選出10名成績優異的貧困學生,給予每人150~200元助學資金。
多年以來,他勤儉生活,節約下自己的退休金,陸續資助大埔莒村、蔡市小學、零陵區翊翔小學、江華縣秀文小學、長沙縣雙江小學等300多名農村貧困優秀女生以及永州市江華、冷水灘、醴陵等地的52名特困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哪里有困難,哪里就牽動著他的心。資助過多少貧困學生,捐贈了多少物資和善款,李體堅自己也記不清楚了。雖年至古稀,李體堅還時常赴貧困地區看望貧困學生,為他們排憂解難,紓困幫扶。談及多年來的慈善之旅,李體堅說自始至終只為“感恩”。現如今,受李體堅資助過的學生已奔赴不同的工作崗位,以感恩之心回報社會。
(三)“樂”之樂
助人為樂是道德準則的基本要求,也是文明素養的外在展現。如果我們的社會缺少關愛,就如同我們的生活缺少陽光一樣。所以說,“助人”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幫助他人的過程,也是凈化心靈、升華人格的過程。
大愛無國界——五人搜救小組的國際救援
助人為樂,在于無私、不求回報地幫助他人。朱海慶、劉凱敏、洪廣華、劉麒、陳鑫等五位年輕人在國際救援中的助人行為,彰顯了國際人道主義救助精神。
2018年7月23日,老撾阿速坡省發生水電站潰壩災難,造成了老撾建國以來最大災難。事故發生后,來自江西上饒的朱海慶、劉凱敏、洪廣華、劉麒4人與來自重慶的陳鑫,奔赴老撾災區組成搜救小組,開始了搜救工作。
歷時12天,5名隊員蹚著齊腰深的污泥,深入災難廢墟、原始森林,早出晚歸。他們運用衛星地圖、航拍影像及等高線地理數據進行分析,尋訪當地駐軍和災民。最終,朱海慶等5人搜救小組搜救災難幸存者25人,并及時轉移傷員和孕婦到“和平列車”中國醫療隊救治,得到了老撾政府、當地災民、華人華僑、中國使領館的好評和嘉獎,為老撾阿速坡省潰壩救援工作作出了突出貢獻。
朱海慶等5人搜救小組,推崇助人之“樂”,追尋內在的精神快樂,把德性完善看作人生中重要的價值取向;他們時刻保持崇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助人的實踐行動中,表現出道德自覺自主的精神境界;他們始終秉持著助人“樂”己的價值觀念,彰顯“人我合一”的“他者”情懷,深刻表達出人類社會人際關系搭建的倫理需要。因此,當遭遇災難時,無須考慮膚色、種族、國界,每個人都要行動起來,竭盡所能地伸出援手,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