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礎會計
- 李政 趙桂青
- 6476字
- 2021-08-27 17:50:13
第四節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一、會計信息的使用者
會計目標源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對企業會計信息的需求,一般來自企業的外部和內部兩個方面。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資者(含潛在的)、債權人、政府有關部門、社會公眾等。內部信息使用者主要有董事會、首席執行官(CEO)、首席財務官(CFO)、副董事長、總經理、部門經理、生產線主管、會計主管等。不同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關注點是不同的,有的重點關注的是企業的獲利能力;有的重點關注企業的償債能力;而有的則重點關注企業的營運能力和企業的長期發展能力。
二、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財務會計的主要目標是向企業利益相關者提供反映經營者受托責任和提供投資者決策有用的會計信息。要想達到這一目標,會計信息必須具有一定的質量要求,即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也稱會計信息質量特征,或會計信息質量標準,是對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所提供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根據《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八項。
(一)可靠性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十二條規定:“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p>
可靠性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會計核算的各個階段,包括會計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必須符合會計真實客觀的要求,必須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活動及表明經濟業務發生的合法憑證為依據。
要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首先,記賬、算賬和報賬等會計核算的各項工作都必須以真實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其次,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保持客觀公正,運用正確的會計原則和方法,得出具有可檢驗性的會計信息。
(二)相關性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十三條規定:“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做出評價或者預測。”
相關性也是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必須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決策需要相關,一項信息是否具有相關性取決于其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一項信息如果能夠幫助投資者對過去、現在和未來事項的可能結果進行預測,則稱為具有預測價值的信息;一項信息如果有助于決策者驗證或修正過去的決策,則認為該信息具有反饋價值。
(三)可理解性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十四條規定:“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便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p>
可理解性是決策者和決策有用性的連接點。信息能否被使用者理解,除了信息本身易懂之外,還要看信息使用者理解信息的能力。所以,可理解性一方面要求會計人員盡可能傳達易于理解的會計信息,另一方面也要求信息使用者本身提高綜合素質,增強理解信息的能力。
(四)可比性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十五條規定:“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笨杀刃跃哂腥缦聝蓪雍x:
1.同一企業不同期間的縱向可比
為了便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了解企業經營業績的變動趨勢,同一企業不同期間的會計信息必須具有可比性。這要求同一企業不同期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需要注意的是,滿足會計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業不得變更會計政策。如果按照規定或者在會計政策變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關的會計信息,則可以變更會計政策。有關會計政策變更的情況,應當在附注中予以說明。
2.不同企業同一期間的橫向可比
為了便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評價不同企業的經營狀況,不同企業同一期間的會計信息必須具有可比性。這要求不同企業同一期間發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項,應當采用規定的會計政策,確保會計信息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五)實質重于形式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十六條規定:“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p>
這里的實質指經濟實質,形式是指法律形式。有時,經濟業務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能真實反映其實質內容。為了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就不能僅僅根據經濟業務的外在表現形式來進行核算,而要反映其經濟實質。
較典型的例子是對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核算。從形式上看,資產的所有權在出租方,承租方只是擁有資產的使用權和控制權,因此不能將其作為承租方企業的固定資產核算。再看交易的經濟實質,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的租賃期限一般超過了固定資產可使用期限的75%,而且到期日承租方企業可以以一定的價格購買該項固定資產,這表明承租方企業控制了該資產的使用及其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為了正確地反映企業的資產和負債狀況,對于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應作為承租方企業自有固定資產加以核算。
又如,企業按照銷售合同銷售商品但又簽訂了售后回購協議,雖然從法律形式上看實現了收入,但如果企業沒有將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轉移給購貨方,沒有滿足收入確認的各項條件,即使簽訂了商品銷售合同或者已將商品交付給購貨方,也不應當確認銷售收入。
(六)重要性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十七條規定:“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重要性原則要求企業在選擇會計方法和程序時,應區別經濟業務的重要程度,對于重要的經濟業務,應當嚴格單獨核算,對于不重要的經濟業務,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的情況下,可以簡化合并反映。之所以進行區別反映,一方面,在于信息并非越多越好,信息過多,不分主次,反而不利于信息的使用;另一方面,考慮到成本效益原則,對于不重要的經濟業務在不影響決策使用的情況下,簡化合并反映可以節約成本。例如,我國上市公司要求對外提供季度財務會計報告,考慮到季度財務會計報告披露的時間較短,從成本效益原則考慮,季度財務會計報告沒有必要像年度財務會計報告那樣披露詳細的附注信息,這就體現了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性要求。
能夠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決策的信息是重要性信息。重要性的判斷具有相對性,并不是同樣的業務對不同的企業都是重要或不重要的事項。評價會計事項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一般來說,應從性質和數量兩個方面進行判斷。從性質方面來說,如果某會計事項發生可能對決策產生重大影響,則該事項屬于具有重要性的事項;從數量方面來說,當某會計事項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可能對決策產生重大影響,則該事項屬于具有重要性的事項。
(七)謹慎性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十八條規定:“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p>
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存在著許多經營風險,如應收款項無法收回的風險,已售出的存貨發生退回的風險,固定資產實際使用壽命低于預期的風險等。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在面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應保持謹慎,充分估計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者費用。如對預計無法收回的應收款項提取壞賬準備,對售出存貨可能發生的退回確認預計負債等,充分體現了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
企業實施謹慎性原則,對存在的經營風險加以合理估計,就能在風險實際發生之前防范并化解風險,但謹慎性原則并不意味著可以任意提取各種秘密準備,例如,按照準則規定,企業應該計提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等減值準備,但有些企業以謹慎性為由,大量計提減值準備,等后一年后再予以轉回,這就屬于謹慎性原則的濫用。
(八)及時性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第十九條規定:“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p>
會計信息的價值在于幫助信息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會計信息具有時效性,才能滿足經濟決策的相關需要,信息才有價值。這要求企業對已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應及時進行處理。有時為了及時提供會計信息,企業有可能在了解交易或事項的所有方面之前就要進行會計處理,這樣能夠滿足信息提供的及時性,但可能會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所以,要做到會計信息的及時披露就需要在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進行權衡,以最好地滿足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決策需要。
上述八項會計信息質量要求中,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是會計信息的首要質量要求,是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所提供會計信息應具備的基本質量特征;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是會計信息的次級質量要求,是對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等首要質量要求的補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對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項進行處理時,需要根據這些質量要求來把握其會計處理原則。另外,及時性還是會計信息相關性和可靠性的制約因素,企業需要在相關性和可靠性之間尋求一種平衡,以確定信息及時披露的時間。
本章重要概念
會計含義 會計職能 會計目標 會計方法 會計基本假設 會計基礎 謹慎性 實質重于形式
課后思考題
1.什么是會計?會計的目標是什么?
2.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有哪些?
3.會計方法體系由哪些會計方法組成?
4.會計核算有哪些專門方法?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5.試述會計信息使用者有哪些?其使用會計信息的目的分別是什么?
6.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具體包括哪幾個方面?
7.什么是會計基礎?不同的會計基礎分別適用什么樣的單位或組織?
練習題
一、單項選擇題
1.以下屬于會計基本職能的是( )。
A.反映和考核
B.核算和監督
C.預測和決策
D.分析和管理
2.永信公司2018年6月份預付第三季度財產保險費1800元;支付本季度借款利息3900元(其中5月份1300元,4月份1300元);用銀行存款支付本月廣告費30000元。根據收付實現制,該單位6月份確認的費用為( )。
A. 31900元
B. 31300元
C. 33900元
D. 35700元
3.會計基本假設中,界定了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空間范圍的是( )。
A.會計主體
B.持續經營
C.會計分期
D.貨幣計量
4.下列各項中,不屬于會計核算方法的是( )。
A.成本計算
B.財產清查
C.會計分析
D.編制財務會計報告
5.企業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 )為基礎。
A.持續經營
B.會計基本假設
C.權責發生制
D.收付實現制
6.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在進行會計核算的同時,對特定主體經濟活動的合法性、合理性進行審查稱為( )。
A.會計計劃職能
B.會計分析職能
C.會計監督職能
D.會計預測職能
7.下列各項中,不屬于會計信息質量要求的是( )。
A.可比性
B.實質重于形式
C.全面性
D.重要性
8.下列有關會計主體的表述中,不正確的是( )。
A.會計主體是指會計所核算和監督的特定單位或組織
B.會計主體就是法律主體
C.由若干具有法人資格的企業組成的企業集團也是會計主體
D.會計主體界定了從事會計工作和提供會計信息的空間范圍
9.會計信息的內部使用者是( )。
A.企業管理當局
B.投資者
C.所有者
D.債權人
10.下列不是會計的基本特征的是( )。
A.會計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B.會計是一個經濟信息系統
C.會計采用一系列專門的方法
D.會計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11.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做出評價或者預測,這是會計信息的( )質量要求。
A.可靠性
B.相關性
C.重要性
D.謹慎性
12.承租企業將融資租入的固定資產視為自有固定資產核算體現了( )的要求。
A.客觀性
B.重要性
C.實質重于形式
D.一貫性
13.對會計發展歷程的劃分不包括( )。
A.原始會計
B.古代會計
C.近代會計
D.現代會計
14.會計循環的起點是( )。
A.登記會計賬簿
B.財產清查
C.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
D.復式記賬
二、多項選擇題
1.下列關于會計職能的說法中,正確的有( )。
A.核算和監督是會計的基本職能
B.核算職能是會計首要的職能
C.會計核算是會計監督的基礎
D.核算和監督相輔相成,辯證統一
2.下列項目中,可以作為一個會計主體進行核算的有( )。
A.銷售部門
B.分公司
C.母公司
D.企業集團
3.會計期間可以分為( )。
A.月度
B.季度
C.半年度
D.年度
4.下列屬于會計基本假設的有( )。
A.會計分期
B.持續經營
C.貨幣計量
D.會計主體
5.謹慎性原則要求會計人員在選擇會計處理方法時( )。
A.不高估資產
B.不低估負債
C.預計任何可能的收益
D.確認一切可能發生的損失
6.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取決于( )。
A.預測價值
B.分析價值
C.反饋價值
D.有效價值
7.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 )。
A.在境外設立的中國企業向國內報送的財務會計報告,應折算為人民幣
B.業務收支以外幣為主的單位可以選擇某種外幣作為記賬本位幣
C.會計核算過程中采用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
D.我國企業的會計核算只能以人民幣為記賬本位幣
8.下列對重要性理解錯誤的有( )。
A.企業應區別經濟業務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會計處理程序和方法
B.對不重要的經濟業務一律不作會計記錄
C.企業應只確認、計量和報告具有重要性的經濟業務
D.采用重要性原則會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9.可比性要求企業在會計活動中( )。
A.不得變更會計政策
B.提供的會計信息應與其他企業相互可比
C.采用的會計政策具有一貫性
D.提供的會計信息在不同時期可比
10.下列不是會計基本特征的是( )。
A.會計是一種經濟管理活動
B.會計是一個經濟信息系統
C.會計采用一系列專門的方法
D.會計隨著人類社會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11.會計監督職能是指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核算的同時,對特定主體經濟活動的( )進行審查。
A.真實性
B.合法性
C.合理性
D.有效性
12.會計的拓展職能包括( )。
A.預測經濟前景
B.參與經濟決策
C.分析經濟形勢
D.評價經營業績
13.本月收到上月銷售產品的貨款存入銀行,下列表述中,正確的有( )。
A.現金收付制下,應當作為本月收入
B.權責發生制下,不能作為本月收入
C.現金收付制下,不能作為本月收入
D.權責發生制下,應當作為本月收入
14.下列關于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的說法正確的有( )。
A.我國企業核算采用權責發生制
B.事業單位會計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實現制
C.收付實現制因其弊端已被完全摒棄
D.權責發生制以款項是否實際收付作為確定本期收入和費用的標準
三、判斷題
1.所有的會計主體都是法律主體。( )
2.會計主體假設為會計核算確定了空間范圍,會計分期假設為會計核算確定了時間范圍。( )
3.貨幣是會計的唯一計量單位。( )
4.會計的兩大基本職能指核算職能和決策職能。( )
5.重要性原則要求企業區別經濟業務的重要程度,會導致企業會計活動負擔加重。( )
6.及時性原則要求企業盡可能地提前對經濟業務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 )
7.會計核算方法是指對會計對象進行連續、系統、全面、綜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所采用的各種方法。( )
8.在我國,任何企業都必須遵守《企業會計準則》。( )
9.法律主體一定是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
10.謹慎性原則是指企業在會計活動中應低估資產或收益、高估負債或費用。( )
11.在我國,企業會計核算既可采用權責發生制也可采用收付實現制。( )
12.收付實現制以款項是否實際收付作為確定本期收入和費用的標準。( )
13.會計分期是指企業可以按照自身的需要隨意確定會計期間的劃分。( )
14.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表明企業的會計活動可以超出法律的監管。( )
15.權責發生制是會計基本假設之一。( )
四、業務題
永信公司2018年5月發生下列經濟業務。
(1)5月5日出售甲產品,銷售價格為4000元,貨款存入銀行。(銷售產品不考慮增值稅)
(2)5月8日出售乙產品,銷售價格為10000元,貨款尚未收到。(銷售產品不考慮增值稅)
(3)5月10日用銀行存款支付生產車間7月至12月的租金6000元。
(4)5月30日計提本月銀行借款利息1000元。
(5)5月31日收到4月銷貨款4000元,款項存入銀行。
(6)5月31日收到購貨單位預付貨款8000元,合同約定下月交貨,款項存入銀行。
根據上述經濟業務回答下列問題。
1.權責發生制下的收入為( )元。
A.14000
B.4000
C.10000
D.16000
2.權責發生制下的費用為( )元。
A.1000
B.2000
C.3000
D.6000
3.收付實現制下的收入為( )元。
A.14000
B.8000
C.12000
D.16000
4.收付實現制下的費用為( )元。
A.10000
B.20000
C.30000
D.6000
5.權責發生制下本期收益為( )元。
A.6000
B.-6000
C. 13000
D.-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