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勉縣志:1987-2007作者名: 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本章字數: 6580字更新時間: 2020-12-10 10:07:10
第五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資源
勉縣土地總面積359.85萬畝,其中平川43.29萬畝,丘陵66.15萬畝,山地250.41萬畝。據農業區劃調查,至1987年底,全縣耕地面積66.1萬畝。
據1988年統計,全縣播種面積66.62萬畝,其中種植水稻19.33萬畝,小麥17.96萬畝,玉米15.6萬畝,油菜5.69萬畝,薯類4.36萬畝,胡豆、豌豆、黃豆、小豆、大麥等其他雜糧1.71萬畝。林地面積219.2萬畝。近20年來,水域面積保持在11萬畝左右,草地、園地、工業、交通用地和城鄉建筑用地及閑置土地63.03萬畝。
勉縣2000~2007年土地情況統計表(一)

勉縣2000~2007年土地情況統計表(二)

勉縣2000年濕地基本情況統計表

第二節 水資源 水文
總量(地表水、地下水)
勉縣水資源總量多年來為25.4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4.06億立方米,地下水補給量1.38億立方米。人均占地表水資源5770立方米,每畝耕地占有量3600立方米,均高出全國、全省人均、畝均量。地表水部分受到污染,主要以漢江、堰河平川段一帶為主。
總可供水量5.1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79億立方米(包括自產水2886.01萬立方米,客水45,017.58萬立方米),地下水3047.03萬立方米。從總可供水量與總需水量看,可供水量大于需水量;由于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徑流雖多但蓄水設施不足,平衡計算,農田灌溉年缺水在1300萬立方米左右。
河流
勉縣屬漢江流域,為長江一級支流,境內溝溪、小河均為漢江支流。流域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2條,其中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1條。
漢江 又名漢水,古稱沔水。古代沔水之名多見于漢水,或以褒河以下稱漢水,或以沮水以下稱漢水,近代沔水之名消失。漢江發源地素有爭議,習慣上沿用《禹貢》“嶓冢導漾,東流為漢”之說,以寧強縣嶓冢山(今漢王山)為源頭,但此流量、流程均遠不如沮水、玉帶河。漢江初至沮水口以上稱漾水,由青羊驛鎮謝家咀流入縣境,至長林鎮珍寶壩入漢臺區界,境內長79公里,由西而東橫貫縣境12個鎮。河床比降1‰。新鋪以上河面寬度40~150米,出谷后300~400米,為常年性河流,多年平均流量42.4立方米/秒。據武侯水文站實測,1990年7月6日最大流量6080立方米/秒;1979年6月20日最枯流量1.51立方米/秒,據記載,元至清代,木船可上溯至青羊驛,下至漢中,后因水壩攔截,植被破壞,流量大減,境內江面已無法通航。

漢江第一壩
漢江是勉縣灌溉用水的重要水源,沿江有漢惠渠南、北干渠和無壩堰等引水工程,灌溉農田近10萬畝。
沮水 又名黑河,為漢江上游流量最大、源頭最遠之支流。在漢江北,南流。上游水來自甘肅省兩當縣及陜西省鳳縣、留壩縣,以留壩縣紫柏山南麓閘口石來水流程最長,故人亦以此處為漢江北源。沮水初向東南流,復折西,從略陽縣黑河壩鄉黑河壩村東折入勉縣茶店鎮余家灣村(以上段稱黑河),與由略陽縣境南來的白河交匯(以下段稱沮水),經茶店南流于土關鋪沮水村入漢江。全長130公里,境內長47.8公里,流域面積1730.8平方公里,境內流域面積529.96平方公里,河床平均寬度120米,茶店以下200米左右。據茶店水文站記錄,最大洪水流量3750立方米/秒(1981年8月19日實測),枯水流量1.2立方米/秒。1941年前,由漢江可通舟逆行至茶店。該河上段植被好,水資源豐富,但流域內山高谷狹,地處深山老林,人煙稀少,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小。
20世紀50年代,張家河、金華廟一帶沿河有水田300畝,80年代全部棄水改旱。1963年起,沿河及其支流修建小型水電站8處,裝機10臺,容量498千瓦。茶店至沮水壩沿河修建小型抽水站14處、支流小堰30條,灌田約3000畝。
養家河 古名容裘水(《水經注》)、洛水(《九域志》)。在漢江南,北流。源出南鄭縣云河鄉崖柏村,經鋼廠向西北流,由孫家壩入縣境,過大河壩、小河廟、陰壩、阜川至元墩出谷口,折東北流經青石灘、寺兒灘、元山子繞溫泉至上黃溝口東折,過大、小中壩,于蓮花橋東匯入漢江。全長72.2公里,境內長46.5公里;流域面積576.4平方公里,境內366.2平方公里。河寬100米左右。據元墩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499平方公里)實測記載:最大流量1240立方米/秒(1981年7月13日)。據調查資料,1903年最大流量為1698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3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3.61億立方米/秒。

養家河
沿河上下自古多資水作堰,灌溉農田,民賴以養家,惠于民,故得“養家河”之名(或以“養”為“漾”)。1958年,在關峽攔河筑壩建成幸福渠大型引水灌溉工程,還沿河修建陰壩堰、關峽東、西堰、琵琶堰、馬家堰、浕水堰等,包括支流小堰號稱“七十二道堰”,約灌溉農田4.5萬畝。各支流還建有鐵爐溝、陰壩、黃草坪、大樹埡及青龍坎等小型水力發電站多處。
堰河 源于長溝河鄉廟坪蔥灘梁(古百丈坡),源頭分大、小獅子河,由東向西至廟坪匯流后稱汪家河;自北向南直抵賈旗寨出谷口,之后稱堰河、沙河、舊州河,至舊州村匯入漢江。全長65.21公里,流域面積433.86平方公里,下游河床寬度120米。最大洪峰流量1109.9立方米/秒(1990年7月6日),最小流量0.5立方米/秒。修有堰惠渠,灌溉農田7300畝。上游山溪小堰200條,澆灌水田1400畝。河道上游植被較好,多為森林,河床陡峻,水能資源豐富。20世紀60年代后,建有石峽子等小型水電站16處,裝機容量479.9千瓦。1998年修建堰河電站,水頭77.3米,裝機容量1600千瓦。
南河 源于寧強縣平溪河鄉箭竹嶺,在寧強境內稱玉帶河。自新鋪鎮七姊妹山東入縣境,稱南河。在銅錢壩疙瘩寺匯入漢江,全長99.2公里,境內長22.76公里。最大流量31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2.2立方米/秒。兩岸有小堰渠,灌溉農田約2千畝。
外壩河 源于同溝寺鎮柳壩村光禿山,南流經黃沙鎮春光村入漢江。上游在柳壩之南,故名外壩河,下游富積黃色沙粒,又名黃沙河。全長49.3公里,河床寬80米,最大流量5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2立方米/秒。下游有軍民渠、黃惠渠,共計灌溉田地1.4萬畝。
褒河 古稱黑龍江、烏龍江、遜水、紫金水、山河水。源出太白山南麓,經留壩縣入漢臺區和勉縣(為兩縣[區]界河),由北向南,于長林鎮珍寶壩村匯入漢江。全長98公里,境內長15.9公里,河面寬200~300米,比降平緩。古代在褒河口內修有山河堰(相傳為西漢初蕭何、曹參始修,南宋時重修)。1972年,于雞頭關石門建成大型現代化蓄水灌溉工程~石門水庫。建有東、西干渠,其中西干渠灌溉縣內褒城鎮、長林鎮農田2.4萬畝。原河東店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3648平方公里)實測記載,褒河年平均徑流量為13.8億立方米/秒,最小流量3.36億立方米/秒(1960年7月3日),1981年8月19日,石門水庫泄洪流量4820立方米/秒。
勉縣境內漢江、沮水、養家河1987~2007年最大流量統計表

泉水
境內泉水眾多,主要分布在巴山石灰巖地區和西部山區及褒略大斷層沿線,較大者23處,其中利用效益較好的有金泉、勃鴿堰泉、龍泉、大樹埡泉等。
金泉 在縣城東南25公里的金泉鎮雍東村孫家溝。屬天然淡水泉,明代前已發現利用。清道光《褒城縣志》載,該泉“冬夏不涸,三泉并列,沫跳如珠”。泉呈圓形,水池直徑4米,深3米,水自泉底向上翻滾涌出,流量84.1公升/秒,灌溉雍西、雍東農田290畝。
高家泉 位于定軍山鎮沈家溝村西,漢江出谷口南岸漢惠渠攔河大壩西南百米處,早年高姓住此而得名。流量50公升/秒,灌田5畝。因泉水為優質礦泉水,1986年勉縣于老城建陜西省三糧液酒廠,抽引此泉水釀“定軍山牌”三糧液酒。
溫泉 在縣城東南10公里的溫泉鎮郭家灣村,南靠鳳凰山,西接馬鞍山,帶養水,映漢江,古已有之。《水經注·沔水》載:“漢水又東,右會溫泉水口。水發山北平地,方數十步,泉源沸涌,冬夏湯湯,望之則白氣浩然,言能瘥百病云。洗浴者,皆有硫黃氣,赴集者常有百數”。早年即建有草屋洗浴室,后屢改建,遠近聞名,洗浴者絡繹不絕。

“陜南第一湯”——溫泉浴池
1981年,陜西省地質局在原泉水附近鉆井數眼。據地質資料載,熱水主要賦存于地下66~89米硅質巖中,其上覆蓋泥質角礫巖(斷層角礫巖),具有良好的隔水隔熱條件。熱水埋藏淺,水量大,水溫高,礦物質豐富,開發價值較大。其中4號井水頭出地表2.55米,自流量17公升/秒,抽水流量37公升/秒,最大開采流量56.3公升/秒,抽水降深5.68米,日涌水量3169.8噸,水溫58.2℃。水質為HCO3—SO4—Ca型水,礦化度0.48克/升,含SiO20.028克/升、氟0.04克/升,達到硅、氟水標準。并有較濃的H2S,含氡射氣3.5~4.7埃曼。漢中市環保局、勉縣衛生防疫站測定,該溫泉為高熱醫療礦泉。水質含氟,不宜飲用,常飲則齒焦黑,經常洗浴則對風濕、關節炎、皮膚病有一定療效。
1984年,投資建成溫泉療養院。1998年,安康鐵路分局利用2號井,在馬鞍山角建成鐵路療養院。
水資源開發利用
水資源年均水能蘊藏量25.31萬千瓦,其中可開發6.069萬千瓦,可裝機容量4.58萬千瓦,年發電量1.41億千瓦小時,能滿足全縣工農業生產用水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用水。據2005年統計,全縣年均農業灌溉用水量1億立方米,工業用水量0.18億立方米,人畜用水量0.16億立方米(其中縣自來水公司供水量285萬立方米)。
至2007年,全縣有36座水庫,發揮灌溉、養殖及發電功能。有55座水電站,為農民群眾提供照明、動力用電,其中:板凳堰水電站(位于新街子鎮楊家灣北石山寨后)規模較大,1965年建成投產,年發電量996萬千瓦時;娘娘灘水庫,1999年始建,設計裝機容量160千瓦,年發電量95萬千瓦時,至2007年底投資3500萬元,山體大壩已基本建成。
勉縣地表水資源分區統計表

地下水資源
平川地區(盆地區) 面積286平方公里,綜合補給量1.38億立方米/年,可開采量1.28億立方米/年。
山區 地下水總補給量1.66億立方米/年(因山區地下水在下游轉化為地表水,故山區地下水為重復計算)。
勉縣地下水儲量統計表

第三節 植物資源

云霧寺森林
常見喬木樹種54科104屬,140多個品種,灌木10多種。按其用途分為:
用材林木 油松、華山松、鐵杉、冷杉、馬尾松、云南松、黑松、水杉、柳杉、池杉、杉樹、柏樹、椿樹、楊樹、椴樹、柳樹、樺樹、榆樹、千金榆、柞樹、香樟、板栗、側柏、黃檀木、化香木、秋樹、苦楝、水曲柳、刺槐、毛竹、水竹、斑竹、木竹、慈竹等。
經濟林木 油桐、茶樹、漆樹、五倍子、白蠟樹、杜仲、油茶樹、油橄欖、棕櫚、桑樹、茶椒、厚樸、黃柏、桃、李、杏、蘋果、橘柑、柑柚、梨、柿、石榴、櫻桃、枇杷、棗、葡萄、無花果、銀杏(白果)、木瓜、林檎、核桃、板栗、拐棗、獼猴桃、水蜜桃、矮化梨等。
國家保護林木 杜仲、銀杏、金錢漆、水曲柳、冷杉、厚樸。
珍貴稀有樹種 粗榧、粗葉樹、山楂、七葉樹、楠木、紅豆杉、刺楸樹、檬子樹、櫸樹、旱蓮。

旱蓮

銀杏
古樹名木251株,其中樹齡在1700年以上的側柏、桂花、柏木、巖櫟等。
經濟價值較高樹木 黃連木、烏桕、茅栗、鹽膚木、漆樹、山桃、山杏、獼猴桃8種。
植物類中藥材資源 已發現486種,其中黃連、天麻、黨參、何首烏、板藍根、絞股藍等分布廣。
草地 全縣草地約2.45萬畝,草地植物有58科602種,其中飼草植物約500種,畜牧業發展潛力較大。
水生植物 蓮藕、菱白等。
人工種植的茶園、果園、桑園,遍布淺山丘陵地帶和部分平川地帶。
第四節 動物資源
動物種類
獸類 羚牛、云豹、豹、林麝、狼、野豬、黑熊、野鹿、秦嶺鹿、毛獾、山獾、野貓、狐貍、花鼠、黃鼠狼、松鼠、竹鼠留、大家鼠、長尾鼠、黃胸鼠、社鼠、水鼠、刺猬、蝙蝠、穿山甲;
鳥類 貓頭鷹、啄木鳥、白鷺、蒼鷺、水老鴉、黑鸛、白鸛、白天鵝、野鴨、黃鴨、鴻雁、水鳧、秋雞、水古董、蒼鷹、鷂子、杜鵑(鷹頭杜鵑、四聲杜鵑)、小杜鵑、夜鷹、魚狗、翠鳥、綠蘭翠鳥、百靈鳥、小沙百靈鳥、小云雀、鳳頭雀、家燕、雨燕、金腰燕、毛腳燕、樓燕、黃鸝、黑枕黃鸝、大嘴烏鴨、寒鴉、松鴉、銀項烏鴉、長尾蘭鵲、野麻鵲、畫眉、相思鳥、白頭翁、八哥、火斑鳩、鷯斑鳩、珠頭斑鳩、山麻雀、地麻雀、家麻雀、巖鴿、虎紋伯勞、紅尾伯勞、長尾伯勞、朱雀等。
魚類 青魚、草魚、鯉魚、鰱魚、鱒魚、鯽魚、魴魚、白條魚、沙棒魚、目葉魚、柳葉魚、麻殼魚、翹嘴魚、烏鯉、黃鰻魚、餐條魚、赤眼鱒魚、馬口魚、泥鰍,還有田螺、河蚌、蟹、蝦、黃鱔等,歷史上有珍貴名產“丙穴嘉魚”。
兩棲動物 雨蛙、澤蛙、黑斑蛙、金錢蛙、狹口蛙和癩蛤蟆、花背蛤蟆等。
爬行動物 鱉(又稱團魚、甲魚)、烏龜、黃合蛇、黑眉錦蛇、赤鏈蛇、黃鏈蛇、虎斑游蛇、野雞項蛇、青竹標蛇、菜花烙鐵蛇、土腹蛇、白花蛇、壁虎等。
昆蟲 小姬蜂、小繭蜂、赤眼蜂、寄生蜂、熊蜂、卵蜂、小金蜂、沒石子、桑蠶、柞蠶、蓖麻蠶、蠅虎、白蠟蟲、五信子蟲、土鱉、蚯蚓、七星瓢蟲、蜻蜓、螳螂、食蚜虻、大草蛉、蜘蛛、蜣螂、水蚤、蝎子、蜈蚣等。還有危害農作物的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玉米螟、稻包蟲、地蟬、麥蚜、棉蚜、菜蚜、菜蛾、菜頁蟲、鉆心蟲、粘毛蟲、紅蜘蛛、青蛆、蟋蟀、二十八星瓢蟲、白蟻、灶狗、蚋、蠓及白蛉子等。

羚牛

林麝
列入保護的珍貴稀有動物
國家一、二、三類保護動物共20種,多棲息在秦嶺山區。
一類保護動物 羚牛、云豹、豹、林麝、黑鸛、金雕;
二類保護動物 金錢豹、鬣羚(蘇門羚)、巖羊、斑羚(青羊)、青鹿、毛冠鹿、紅胸角雉、錦雞、大鯢(俗稱娃娃魚);
三類保護動物 大靈貓(九江貍)、山貓、天鵝、血雉、老鷹。
勉縣黑河豬
又名漢江黑豬,屬華北型和華中型的過渡型品種,是勉縣特有的生物資源,具有重要的開發利用價值。黑河豬全身皮毛黑色,鬃毛粗長,單脊背,腰微凹,腿粗短,耳大下垂,頭中等大,主要有獅子頭和狗頭兩種頭型。具有耐粗飼、耐潮濕,性情溫馴、適應性強、抗病力強,繁殖力強、產仔多、護仔好,肉細味香等特點。成年公豬體重約為61~138公斤;母豬約為92公斤,平均體長110厘米,體高55.9厘米。公豬3~4月齡、母豬4~5月齡初配,初產仔8~9頭,經產仔10頭,一年兩窩,二年可達五窩,是理想的雜交用母本品種。肥育期日增重561克,屠宰率66%,腿臀比例為27.5%,瘦肉率49.3%。

勉縣黑河豬
第五節 礦產資源
勉縣位于勉、略(陽)、寧(強)礦產資源富裕區,境內礦藏品類多,分布廣泛,資源總量占漢中市各縣(區)第三位,目前已探明的礦產18種50多處,其中金屬礦產7種、非金屬礦11種,金、銅、鉛、鋅、鐵、錳和磷礦石、滑石、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石英(硅礦),礦藏質量優、儲量大、品位高,開發潛力較大。
主要金屬礦產
鐵礦 主要分布于茶店至縣城以北,其中褐鐵礦成因類型屬風化淋濾型,含鉛磁鐵礦,屬接觸交代型及交代充填型。另一處在青羊驛北側,沿斷帶產于薊縣系雪花太坪群白云巖及灰巖中,成因類型為中(低)溫充填、交代型。礦體呈透鏡體狀,規模小而分散,礦石品位一般偏低。
鉻礦 礦化體產于鞍子山和舒坪超基性巖體內的純桿巖中,成因類型均為晚期巖漿分異型。由于巖蝕變強烈,分異不好,礦體零星分布,多呈規模很小的群體出現,品位及鉻鐵比值均偏低,達不到工業開采要求。
銅礦 主要分布在茶店鎮七里溝兩側,成因類型有熱液型和熱液充填型。一般礦體規模小,儲量除銅洞梁礦點較富外,其他較貧。
鉛鋅礦 礦化點在茶店—賈旗寨以北地區,分布較多。其中鋪溝多金屬礦點,除鉛鋅礦和重晶石礦外,還伴有金、銀礦點,一般規模小,品位偏低。成因類型為火山液熱液改造性。其余礦點規模甚小,其成因均屬熱液型。
金礦 有沿斷層帶產于青羊驛李家溝一帶的原生金礦床,有沿漢江兩岸分布在左所至馬營一帶第四系現代河床、河漫灘和一級階地中的沙金礦床。兩地金礦床儲量較好,均達中型規模。
主要非金屬礦產
煤 主要分布在堰河一帶,含煤地層為下侏羅紀勉縣煤系。除煤田中段堰河礦區為重要開采地段外,西沿觀音堂至方家壩和東沿謝家溝~黃沙窯一帶零星分布小礦點,因煤層薄、質量差,變化大,尚不具開采價值。在阜川東北~帶的梁山煤系中,還有零星的薄煤層產出,煤質差,屬高灰、高硫氣煤。成因類型,前者屬陸相斷陷盆地沉積性,后者為淺海陸緣沉積性。
磷礦石 主要分布在茶店鎮高家山和長溝河鄉觀山。屬中型磷礦床,規模較大,品位、厚度皆好,為漢中區域內磷礦主要產地之一。
硫磺 產于艾葉口黃鐵礦點,均規模小、品位低。
蛇紋巖 分布于縣城以北的鞍子山、舒坪一帶,系超基性巖體蝕變的產物,其質量符合制作鈣鎂磷肥要求。
重晶石 見于新鋪眾多金屬礦點中,為主要鉛鋅礦體和礦石類型的脈石礦物,規模達中型礦床。礦石質量較好,交通方便,可供小型開采。
白云石 廣泛分布于茶店、定軍山、阜川和金泉一帶,規模較大,品位較好,可用作冶金溶劑和水泥原料、電石灰巖材料。
石灰石 主要分布在阜川、金泉一帶,品位較高,是理想的水泥(混凝土)原料。
黏土 境內資源豐富,尤以阜川和金泉為最。屬淺海陸緣沉積型。可作耐火黏土和塑性黏土,為冶金耐火材料、水泥及陶瓷主要原料。縣城北天蕩山下曾創辦規模較大的磚瓦廠,阜川、元墩、定軍山、黃沙等鎮均有磚廠。
滑石 礦體在青羊驛紅巖溝蛇紋石化超基性巖體與雪花太坪群白云巖接觸處,礦石質量較好,并具有一定規模。
大理石 分布于老道寺鎮牛頭山和新鋪鎮陳家灣、土關鋪鄉驛壩一帶。牛頭山的大理石藏量大,質量好。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