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行政區劃

第一節 歷代行政區劃

明代以前,沔縣行政區劃無考。據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沔縣志》、光緒九年(1883)《沔縣新志》載:“編戶五里,即嘉魚里、廣平里、咸河里、敦教里、永新里”?!躲婵h新志·鄉村》載:“舊傳三十六村,今以民房、衛房、所房食差分之,可得其要略:東路則民房之舊州鋪、娘娘廟、嶺東壩、外壩河、黃沙驛;衛房之何家營、倉臺寺、彌陀寺、千戶營(兼菜園渡);所房之武侯祠、火安營、蘇曹營、黃沙鎮、橋東營、立集園。西路則民房之白崖、青羊驛;衛房之上沮水、下沮水。南路則民房民中壩、民官莊、黃壩河(兼縣字號)、阜川集;衛房之左所、右所、中前所、上官莊、下官莊、元山鎮、軍中壩。北路則民房之北棧關、樓門溝、兼文家墓、張家河,共三十三糧差和所兼三地,則三十六村全”。

清光緒末年編《沔縣鄉土志》載:“全境分十八區,以縣治為中心區,正東三區曰菜園渡、舊州鋪、黃沙驛(水北);東南二區曰元山鎮、官莊;正南三區曰武侯坪、元墩子、阜川;西南一區曰白崖河;正西二區曰菜壩、青羊驛;西北二區曰茶店鎮、樓門溝;正北二區曰北棧關、張家河;東北二區曰娘娘廟、紅花寺”。

中華民國二年至十五年(1913~1926),沔縣實行區、段、牌制,全縣分東一、南二、西三、北四4個區,除西區分兩段外,其余各區皆分為3段,共11段、122牌,牌下設甲,每甲10~15戶。民國十六年(1927),將原東一區第一段升為中區,全縣分東、南、西、北、中5個區,其余段、牌未變。二十五年(1936)實行保甲制,10~15戶為1甲,10~15甲為1個保,幾個保組成1個聯保,全縣共設17個聯保、149個保。同時設3個保甲指導區,第一指導區設黃沙鎮,轄天堰、鐸水、黃龍、舊州、菜園渡、米倉6個聯保、50個保;第二指導區設元墩子,轄當口、虎頭、元墩、阜川、定軍5個聯保、50個保;第三指導區設武侯鎮,轄武侯、卓筆、將臺、新鋪、茶店、沮源6個聯保、49個保。

中華民國三十年至三十八年(1941~1949),實行新縣制,撤銷保甲指導區和聯保,全縣設13個鄉和1個鎮,即鐸水、黃龍、陳倉、米倉、溫泉、阜川、元墩、定軍、卓筆、武侯、新鋪、茶店、沮源鄉和沔陽鎮。每鄉(鎮)至多11保(沔陽鎮),至少5個保(米倉鄉),共97保、1801甲。

第二節 現行行政區劃

1949年12月8日,沔縣解放,廢除保甲制,建立人民政權。12月13日,沔縣人民政府成立,全縣實行區鄉制,共設8個區(城關、黃沙、元墩、武侯、新鋪、茶店、火神廟、張家河)68個鄉。1950年10月撤銷張家河區,全縣設為7區,改區公署為區公所;將區名改以數字排列稱謂,即將城關、黃沙、元墩、武侯、新鋪、茶店和火神廟七個區依次稱為第一至第七區;新設第八區(溫泉)。1952年10月,增設第九區(毛家堡)、第十區(張家河),全縣為10個區,轄90個鄉。1953年1月3日,將鳳縣二溝鄉劃歸沔縣第十區轄。是年5月13日,勉縣劃10區、84鄉。

1954年5至6月,先后將沔縣小河廟、漆樹壩、房家灣鄉和原褒城縣大河壩鄉劃歸漢中專區黎坪中心區轄。9月15日,將寧強縣啟寧鄉劃屬沔縣。1956年將沔縣茶店鄉黑河壩村劃歸略陽縣黑河壩鄉轄。1958年8月,撤銷區、鄉建制,建立人民公社。全縣設18個人民公社,為高潮、定軍、溫泉、阜川、元墩、渭溪溝、新鋪、長壩、小砭河、茶店、方家壩、張家河、茅壩、火神廟、八廟、汪家河、菜馬河、長溝河公社,公社下轄51個生產管理區、248個生產大隊。

1958年11月,褒城縣撤銷后,該縣的金泉、賈村壩、紀寨、長寨、杜寨、段家壩、老道寺、楊家灣、紅廟寨、粟子壩、黑潭子11個管理區和黎坪中心區(同時撤銷)的漆家壩、唐家壩、大河壩、小河廟(含房家灣村)4個管理區劃歸沔縣,遂成今之區域。

1959年1月,增設小河廟、漆樹壩、東方紅、漢江4個公社。至此,全縣共設22個公社,下轄68個生產管理區、313個生產大隊。是年2月,合并公社,全縣設高潮、褒聯、溫泉、阜川、新鋪、茶店、長溝河、張家河8個公社(時稱“大公社”),下轄65個管理區、330個生產大隊。

1962年,縣下設區,區下設公社,公社下設大隊、生產隊。原8個公社改為8區1鎮(城關鎮),將原65個管理區改為55個公社,轄377個大隊、2127個生產隊。

1983年3至5月,撤銷公社、生產大隊、生產隊名稱。公社改為鄉(鎮),生產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行政區域未變動。至是年5月底,全縣設8區1鎮(城關鎮)55個鄉、375個村、2175個村民小組。

1984年10月,將老道寺、黃沙、茶店3個鄉改為鎮。至此,全縣設8區1鎮55個鄉鎮、375個村、2175個村民小組和8個居民委員會。

勉縣1984年10月~1995年10月行政區劃表

續表1-2-1

1995年11月,撤區并鄉建鎮,全縣設30個鄉鎮(其中17個鎮,13個鄉):

(1)城關鎮、何營鄉、高潮鄉、老城鄉的繼光村合并為勉陽鎮;

(2)周家山鄉、彌陀寺鄉合并為周家山鎮;

(3)祝家灣鄉、柳壩鄉、官溝鄉鄉合并為同溝寺鎮;

(4)杜寨鄉、團莊鄉合并為新街子鎮;

(5)老道寺鎮、段家壩鄉合并為老道寺鎮;

(6)定軍鄉、武侯墓鄉合并為定軍山鎮;

(7)溫泉鄉、天堰鄉合并為溫泉鎮;

(8)鎮川鄉、胡家渡鄉合并為鎮川鄉;

(9)元墩鄉、楊莊鄉合并為元墩鎮;

(10)小河廟鄉、夏家營鄉合并為小河廟鄉;

(11)漆樹壩鄉、唐家壩鄉合并為漆樹壩鄉;

(12)新鋪灣鄉、銅錢壩鄉、熊家坪鄉合并為新鋪鎮;

(13)驛壩鄉、土關鋪鄉合并為土關鋪鄉;

(14)老城鄉、朱家河鄉、方家壩鄉合并為武侯鎮;

(15)茶店鎮、艾葉口鄉合并為茶店鎮;

(16)長壩鄉、小砭河鄉合并為小砭河鄉;

(17)廟坪鄉、汪家河鄉、長溝河鄉合并為長溝河鄉;

(18)白云寺鄉、菜馬河鄉合并為白云寺鄉;

(19)張家河鄉、八廟鄉合并為張家河鄉;

(20)茅壩鄉、二溝鄉合并為茅壩鄉;

(21)金華廟鄉、冷峪河鄉合并為金華廟鄉;

(22)長林鄉改為長林鎮,紅廟鄉改為褒城鎮,阜川鄉改為阜川鎮,青羊驛鄉改為青羊驛鎮。

黃沙鎮、二道河鄉、楊家山鄉、火神廟鄉未變。

至此,全縣17個鎮為勉陽、定軍山、武侯、周家山、同溝寺、黃沙、新街子、老道寺、長林、褒城、金泉、溫泉、元墩、阜川、新鋪、青羊驛、茶店,13個鄉為鎮川、楊家山、二道河、火神廟、白云寺、長溝河、小河廟、漆樹壩、土關鋪、小砭河、張家河、茅壩、金華廟。新設的30個鄉鎮均為正科級建制。1999年8月,勉陽鎮下設4個辦事處(即三官堂、解放路、天蕩山、司法路辦事處),副科級建制。

2002年12月底,對30個鄉鎮再次調整,合并為25個鄉鎮:將楊家山鄉并入定軍山鎮,白云寺鄉、火神廟鄉并入長溝河鄉,茅壩鄉、金華廟鄉并入張家河鄉。2007年9月,撤銷勉陽鎮下轄的4個辦事處。同時,對全縣375個村先后調整合并。至2007年底,全縣設25個鄉鎮、237個村、2176個村民小組和5個社區。

勉縣2007年底行政區劃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专栏| 陇川县| 丹阳市| 芮城县| 广宗县| 临湘市| 沙田区| 张家界市| 海门市| 修文县| 连南| 望江县| 梅州市| 永清县| 和龙市| 赫章县| 漯河市| 眉山市| 柞水县| 宁武县| 光泽县| 石嘴山市| 比如县| 靖江市| 辽中县| 大英县| 南投县| 苍南县| 宜川县| 合江县| 芮城县| 孝义市| 桂平市| 中方县| 九龙县| 周至县| 丰宁| 五指山市| 从化市| 琼结县| 馆陶县|